研讀與修行相輔相成
在每年佛法考試後的年度聚會裏,我們反省履行各種寺院義務的重要性,包括戒師與老師的義務。這些義務將我們凝聚在一起,成爲一個大團體,而能和合共住、彼此尊敬,這也反過來利益團體。
從佛陀的時代至今,在所有社區裏,無論居民采取什麼形式,若不相互尊敬,絕對無法成功。無論世俗的或出家的團體,若缺乏互敬,將無法團結,放逸會接踵而來,終將導致修行的墮落。
我們的修行團體已住在此地約二十五年。它穩定成長,但也可能會走下坡路,我們必須了解這點。不過若我們小心留意,彼此相互尊敬,並繼續維持修行的標准,我們的和諧將會很穩固。作爲一個團體,我們的修行將會是佛教持續成長的動力。
研讀與修行是相輔相成的,佛教因解行並重才成長與興盛。若我們只是以輕忽的態度學習經典,隨後就會放逸。例如在這裏第一年,有七位比丘參加雨安居,那時我心想:"每次比丘們爲了佛法考試而開始讀書時,修行似乎就會退步。"我試著找出原因,于是開始教導他們,每天從用餐後直到晚上六點,大約教了四十天。後來,比丘們前去應考,結果七人全部通過。
那真的很好,但對于不慎思明辨者會有些問題。爲了研讀,需要做很多讀誦與複習,不懂得自製與自律者,很容易廢弛禅修,而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研讀、複習與記憶上。這使得他們放棄本業和修行的標准。
因此,當這些比丘結束研讀與考試時,我可以看見他們行爲的改變。沒有行禅,只有一點點坐禅,應酬也會增加,自製與鎮定都退步了。
經典是修行道上的指標
事實上,在修行中,當練習行禅時,應該把心真正放在走路上;當坐禅時,應該專注于此。無論行、住、坐、臥,都應努力保持安定。但當人們做很多研讀時,心會充滿文字,他們醉心于書本而忘了自己。這種事只發生在無智慧、缺乏自製與正念的不穩定者身上,他們的心愈來愈散亂,散心、雜談與交際成爲例行公事。這並非來自研讀本身,而是由于他們不精進修行,忘了自己。
事實上,經典是修行道上的指標。若真的了解修行,那麼閱讀或研究都是禅修的另一面。但若忘記自己,則研究只會帶來更多談話與無益的活動。人們抛開禅修後,很快就會想還俗,那並非因爲研讀是壞事或修行是錯的,而是由于不知檢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