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戒條就難免違犯
現在若不知戒條,就無法覺知有所違犯。例如華富裏省(LopBuri)寇翁高寺(WatKowWongGot)有位長老阿姜保(AjahnPow),有天一群女衆前來請問阿姜保時,他的一位摩诃弟子坐在身旁。"隆波!我們想邀請你一起去旅行,你會去嗎?"隆波並未回答。身旁的摩诃弟子以爲阿姜保沒有聽見,因此他說:"隆波,隆波!你聽到了嗎?這些女衆邀你去旅行。"他說:"我聽到了。"女人再問一次:"隆波!你會去嗎?"
他只是坐著默不作聲,因此邀請的事也就不了了之。她們離開後,摩诃說:"隆波,你爲什麼不回答她們?"
他說:"哦!摩诃,你不知道這條戒嗎?剛才在這裏的全都是女衆,若女衆邀請你和她們去旅行,你不該答應。若她們自行安排,那就沒問題。如此一來,若我想去就可以去,因爲我並未參與安排。"
摩诃坐在那裏心想:"啊!我真是出醜了。"
戒律裏有規定,安排計劃,然後和女衆一起出遊,即使是團體而非一對一,也是違犯波逸提罪。
再舉另一個例子。在家人會把錢放在盤子裏供養阿姜保,他則會拿出接受布,從一端捏住。但當他們將盤子放在布上時,他會將手抽回,撂下擺在上面的錢。他知道錢在那裏,但對它不感興趣,只是起身走開。
這麼做是因爲戒律規定,若人對金錢無欲求,就無須禁止在家人供養;若對它有欲望就必須說:"居士!比丘不允許接受這個。"他必須告訴他們這一點。若你對某樣東西有欲望,就必須禁止人們供養不被允許的東西,不然只需把它留在那裏,然後離開。
雖然阿姜保與弟子們共住多年,還是有些弟子不了解他的修行,這是很可惜的事。就我自己而言,我深入觀察與思維阿姜保許多細微的修行觀點。
對戒律有所疑惑,當下修行
戒律甚至可能造成比丘還俗,當他們研讀它時,各式各樣的疑惑都會生起。他們回頭檢視過去:"我的受戒儀式是適當的嗎?[15]我的戒師清淨嗎?我受戒時坐著的比丘們,沒有人知道任何有關戒律的事,他們坐的距離適當嗎?唱誦正確嗎?"這些疑惑不斷浮現,"我的受戒堂是適當的嗎?它那麼小……"他們懷疑每件事,因此陷入人間地獄中。
因此,在知道如何奠定心的基礎之前,它可能真的很難。你必須非常冷靜,不能貿然行事;但只是冷靜而不深入觀察,同樣不對。我曾困惑到想還俗,因看見自己與一些老師修行上的許多過失。那些疑惑使我心勞意攘,無法入睡。
我愈疑惑就愈精進修行。一有疑惑,當下立即修行。當智慧生起時,事情便開始改變。很難描述所發生的改變,心持續改變直到不再疑惑爲止。我不知它如何改變,若我試著告訴別人,他們可能也不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