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只借由聽聞,無法真的了解戒律

  只借由聽聞,無法真的了解戒律

  因此,關于戒律,我學了很多。在雨安居時,我有時會從晚上六點一直讀到翌日淩晨。我充分了解它,將所有《古學處注釋》涵蓋的犯戒[11]因素都寫在筆記本上,放在袋子裏。我真的在這上面下了很多工夫,但到後來我慢慢放下。它太多了,我不知何者爲本何者爲末,而全盤接受。當了解得更完全時,我放開它,因爲它太沈重了。我只將注意力放在心上,慢慢抛開書本。

  不過,當我教導此地的比丘時,仍以《古學處注釋》爲標准。多年來在巴蓬寺,我親自對大衆宣讀它。在那些日子裏,我會登上法座,一直持續到晚上至少十一點或午夜,有時甚至到淩晨一兩點。我們有興趣並修持它,聽過誦戒後,會去深思所聽聞的內容。你無法只借由聽聞,就真的了解戒律,聽過後必須檢視它,並進一步地探究。

  雖然我研讀這些東西許多年,但知識仍不完整,因書本中有許多地方意義並不明確。從讀這些書至今,過了這麼久的時間,我對各種戒律也已有些遺忘,但我心中並無欠缺或疑惑,只有了解。我抛開書本,專注于開發內心。心對戒律具有評斷,無論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它都不會做錯誤的事。我不殺生,即使是小生命,例如有人要求我以手壓死一只螞蟻或白蟻,我辦不到,即使給我一大筆錢也一樣。雖然是只螞蟻或白蟻,對我而言,它的生命比一大筆錢更有價值。

  動機是戒的根本

  不過,我還是有可能造成昆蟲死亡,例如有東西在我腿上爬,而我將它撥開時,也許它就死了。當我審視內心時,並無犯罪感、猶豫或疑惑。爲什麼?因爲我並無殺害的動機。

  "動機是戒的根本",過去在我真正了解之前,確實爲這類事情深受困擾。我會認爲犯戒。"犯什麼戒?沒有動機啊!""確實沒有動機,但你還是不夠小心!"我會如此地反複發愁與憂慮。

  因此,戒律是可能幹擾修行者的東西。但它也有其價值,如同老師們所說:"對于不知道的戒,都應該學習,若不知就應去問那些知道的人。"他們確實強調這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