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有迷妄,哪裏便有平靜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質,他們認爲行禅、坐禅與聞法即是修行。那也沒有錯,不過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
真正的修行,發生在心遇到感官對象時,感官接觸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當他人說到我們不喜歡的事時,嗔恨便生起;若說的是喜歡的事,我們便感到快樂。這就是修行的所在,我們應如何利用它們來修行呢?這才是重點。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樂、逃避痛苦,我們可能至死都見不到法。當歡樂與痛苦生起時,如何運用佛法而從中解脫呢?這才是修行的要點。
當人們遇到不如意事時,通常會封閉自己。例如受到批評時,可能會回答:"別煩我!爲什麼責備我?"這是封閉自我者的反應,而那正是修行之處。當他人批評時,我們應該聆聽。他們所說是真的嗎?我們應該敞開心胸去思考他們所說的話,也許其中是有意義的,或我們自身確實有值得批評之處。他們可能是對的,但我們當時的反應卻是惱怒。當他人指出我們的過錯時,我們應心懷感激,並努力改進自己,這才是智者的作風。
哪裏有迷妄,哪裏便會有平靜生起:當以智慧洞察迷妄時,留存的就是平靜。有些人非常自大,無法接受批評,且還會反唇相譏,這尤其常見于大人應付小孩時。事實上,小孩有時可能會提出聰明的見解,但若你正好是他們的母親,將無法讓步;若你是老師,學生有時會說些你不懂的事,但你會因身爲老師而聽不進去。這不是正思維。
有智慧的人不盲目相信
舍利弗尊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非常有智慧。有次佛陀正在說法時,突然轉而問他:"舍利弗,你相信這點嗎?"舍利弗回答:"不!我還未相信。"佛陀贊歎他的回答:
很好,舍利弗!你是具有智慧者,是不盲目相信的智者。智者以開放之心聆聽,然後衡量其真實性,再決定是否相信。
在此,佛陀樹立了教師的典範。舍利弗所說是真實的,他只是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對某些人而言,若說不相信,就會被視爲質疑教師的權威,因此不敢說而只會附和與同意。但佛陀並不以爲忤,他說你無須爲不是錯誤或邪惡的事感到羞恥,對不相信的事表示不相信,這並沒有錯。佛陀在此的作爲,爲身爲人師者提供了很好的示範。有時你也可能從小孩的身上學到東西,不要盲目執著于權威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