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了解苦的因並放下

  了解苦的因並放下

  當佛陀首次開示出家戒時,他是在竹林精舍對一千二百五十位出家弟子說的,他的第一句話是:"忍辱,是讓心從惡法中解脫的最佳方式。"[22]因此當有人前來向阿姜查訴苦,說她們的丈夫如何酗酒與今年的作物歉收時,他的第一個反應經常是:"你能忍受它嗎?"這裏說的不是男子氣概的表現,而是指出超越痛苦事實的方法,不是逃避、耽溺或單靠意志力咬牙撐過,不!鼓勵忍辱是說在困境中保持穩定,確實領會與消化痛苦的經驗,了解它的因,並放下它們。

  阿姜查的教學,當然有許多場合是同時對在家人與出家人說的,不過也有許多例子並非如此。這是在閱讀本書時應牢記在心的要點。例如,《使心變好》的談話明顯針對在家聽衆--一群前來巴蓬寺供養僧團並爲自己求功德(泰文tamboon)的人;而《欲流》則只對出家人說,在那例子中只有比丘與沙彌。

  這種區別,不是因爲某些教導是秘密或比較高級的,而是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家人的日常生活,當然會有不同的考量與影響範疇,例如他們必須試著找時間禅修,維持一份收入,以及與配偶共同生活--而出家人則沒有這些考量。此外,最特別的是,在家團體不必持守出家的戒律。阿姜查的在家弟子一般而言只需遵守五戒,而出家人則需遵守八戒、十戒乃至二百二十七條具足戒等不同程度的戒律。

  當他單獨教導出家衆時,焦點則會放在出家生活方式上,以此爲關鍵的訓練法;因此,會著重于教導那種生活方式可能産生的障礙、陷阱與榮耀。由于泰國寺院比丘的平均年齡通常介于二十五至叁十歲之間,他們必須嚴格遵守獨身的戒律;因此,阿姜查需要善巧地疏導不安與性欲的能量,那是比丘經常會面臨的問題。當這些能量獲得適度引導之後,人們就能控製與運用它們,且加以轉化,這將有助于禅定與智慧的發展。

  修行時多受點打擊是很自然的

  在一些例子中,對出家人的談話語氣,要比對在家人嚴厲得多,例如在《法的戰爭》中的談話。這種表現方式,顯露出某種"不收犯人"的風骨,那是泰國森林傳統許多老師的特色。這種說話方式的目的是爲了激起"戰鬥意志"--無論事情多麼困難,都要做好承擔一切苦難的准備,達到智慧、忍辱與正信。

  有時這種態度在語氣上會顯得過于強硬或好鬥,因此讀者們應謹記,這些語言背後的精神是爲了激勵行者與鼓舞內心,在面對各種挑戰時提供支持的力量,讓心順利地從貪、嗔、癡中解脫出來。正如阿姜查所說:"所有認真修行的人,都應期待經曆許多摩擦與困難。"心正在接受訓練,以便對抗以自我爲中心的習氣,因此多受點打擊也是很自然的。

  阿姜查在這方面的教導,尤其牽涉到"更高"或"勝義"等詞彙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他不會獨厚出家人。若他覺得一群人都已可以進入最高層次的教導時,他會自由與公開地傳授,無論對象是在家人或出家人。例如在《趨向無爲》和《甯靜的流水》中所說:"人們一直在學習,找尋善與惡,但對于超越善與惡的東西,則一無所知。"和佛陀一樣,他從來不會留一手,他只根據什麼對聽衆最有利而選擇教什麼,不在乎他們持戒的多寡與身份的高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