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法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正見與戒

  教法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正見與戒

  當被問到,他認爲什麼是教法中最重要的元素時,阿姜查經常回答,根據他的經驗,一切心靈提升都得依賴正見與純淨的行爲。針對正見,有次佛陀說:"就如黎明預示日出一樣,正見是一切善法的先導。"建立正見的意義是:第一,擁有一張值得信賴的心與世間的地圖,特別是關于業報法則的正確評價;第二,依據四聖谛去生活,據此將受、想與行的流動,轉變成智慧的燃料。將這四點變成羅盤的方位,可以借此調整我們的理解,並導正我們的行爲與動機。

  阿姜查將戒視爲心的大守護者,並鼓勵所有認真追求快樂與光明人生的人,都要用心持戒--無論是在家衆的五戒,或出家衆的八戒、十戒與具足戒。戒律,即善的行爲與話語,能直接讓心與法一致,成爲定、慧與解脫的基礎。

  內在的正見必然導致外在的持戒,反之亦然,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若了解因果,明白渴愛與痛苦的關系,我們的行爲自然就會更加調和與自製。同樣,若我們的言行是恭敬、誠實與仁慈的,就能創造出內在平靜的因,如此將更容易讓我們了解控製心的法則與它的運作,而正見也將更容易生起。

  阿姜查經常提起的這層關系有個特別的結果,就如他在《世俗與解脫》中所說,一方面既洞見一切世間法(例如金錢、修道生活與社會習俗)的空性,一方面又完全尊重它們。這聽起來可能有些矛盾,不過他了解,中道是解答這類難題的同義詞。若執著世間法,就會被它們壓迫與限製;而若想要對抗或否定它們,將會發現自己陷于失落、沖突與迷惑中。他了解這點,只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兩者都可獲尊重,且是以一種自然與自由的方式,而非被迫或妥協的方式。

  可能是由于他在這領域擁有深奧的智慧,因此,才能一方面保持比丘艱苦卓絕的傳統與苦行,一方面又能完全放松,不受他所遵循的規則的束縛。對許多見過他的人來說,他似乎是這世上最快樂的人--這事實說來可能有些諷刺:他一生中從未有過性經驗,沒有錢,不曾聽過音樂,每天經常得騰出十八至二十個小時待人接物,睡在一張薄薄的草席上,有糖尿病與各種瘧疾症狀;巴蓬寺有"世上夥食最差"的名聲。

  阿姜查訓練弟子的方法

  阿姜查訓練弟子的方式有許多種,教導當然是用口說,我們已談過不少。不過,多數學習過程都是因勢利導,阿姜查了解,要讓心真正學到法並被它轉化,這課程就應借由體驗而吸收,而不只是智力上的了解而已。因此,他運用一萬條出家生活、團體活動與頭陀行的事件與觀點,作爲教導與訓練弟子的方式,包括社會工作計劃,學習背誦規則,幫忙處理日常瑣事,隨機更改時間表等,這一切都拿來作爲研究苦的生起與滅苦之道的道場。

  他鼓勵作好准備學習一切事物的態度,就如在《法性》的談話中所說。他一再強調,我們就是自己的老師,若具有智慧,一切個人的問題、事件與自然的面向都能指導我們;若愚昧無知,即使佛陀出現在眼前解釋一切事物,也無法讓我們産生深刻的印象。這智慧也出現在他處理問題的方式上--他經常回問對方來自何方,而非根據他們的主張回答問題。通常當被問到某些事時,他會先接受問題,慢慢將它拆開,然後再將片段還給提問者,接著他們就會了解它是如何組成的,且會驚訝阿姜查讓他們回答自己的問題,以此完成對他們的指導。當被問到他如何經常能做到這點時,他回答:"若這人不是已知道答案,不會一開始就提出這樣的問題。"

  他鼓勵並貫穿本書教導的基本態度還有:第一,必須于禅修中培養一種深切的發心;第二,善用修行環境以培養忍辱。後者近來較少受到重視,尤其是在西方講究速成的文化背景之下,不過在森林生活中,它幾乎被視爲心靈訓練的同義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