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顛撲不破的因果法則

  顛撲不破的因果法則

  佛教的一個重要世界觀,是顛撲不破的因果法則--每個行爲都有一個同等與反向的作用力。這不只見于物理世界,更重要的是,也適用于心理與社會的領域。佛陀深入實相本質的智慧,讓他了解到這是個道德的宇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然即是如此運作。無論是現世受報,或未來世受報,符合因的果報必然會出現。

  佛陀並澄清,業(巴利語kamma,梵文karma)的關鍵因素是動機。如同上座部經典中最著名、最受喜愛的《法句經》(Dhammapada)卷首所說:

  心是一切事物的先導:以惡心思考與行動,憂愁必將隨之而至,就像車轍跟在牛車後面一樣;以善心思考與行動,快樂亦必隨之而至,如影隨形,永不分離。

  這個理解,多數的亞洲地區很早以前就知曉並視爲理所當然,從本書中的許多開示也處處看得到回響。雖然在佛教世界裏,它算是一種信仰;不過,它同時也是可通過經驗被認知的法則,並非被當成老師的保證或某種文化使命,而被盲目地接受。當阿姜查遇到不相信這說法的西方人時,他不是批評他們,或駁斥他們持有邪見,或覺得必須讓他們以他的方式去看事情。他對有人能以如此不同的態度看事情感到有趣,會請他們描述自己如何看待事情運作,然後由此展開對話。

  每件事物都一直在變化

  本書中,另一個他經常反複談論的教學重點,是存在的叁個特征。在第二次開示(即《無我相經》[AnattlakkhaaSutta]),以及他往後的教學生涯中,佛陀都一再強調,一切現象,無論是內在或外在、心或身,都有叁個不變的特征--無常、苦、無我(anicca,dukkha,anatt)。每件事物都一直在變化;沒有任何事物能一直圓滿或可靠,也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真的被說成是我的,或有個真實不變的我。當這些特征通過直接體驗、了解與覺知時,智慧就真的可說是露出了端倪。

  無常是智慧生起的叁個要素中的第一個,阿姜查長久以來一直強調,無常的思維是智慧的首要入口。如同他在《靜止的流水》中所說:

  在此所說的不確定性就是佛,佛就是法,法就是不確定性。凡是看見事物的不確定性者,就看見了它們不變的實相。法就是如此,而那就是佛。若見法,就見佛;見佛,就見法。若你覺知事物的無常或不確定性,就會放下它們,不執著它們。

  這是阿姜查教學的特色,他習慣使用人們較不熟悉的"不確定性"(泰文mynaer)來代替"無常"。"無常"會讓人感覺比較抽象或專門,"不確定性"則更能妥帖地傳達遭遇變化時心中的感覺。

  上座部教法一個最重要的特色,以及本書常使用的說話方式,是探討它們不是什麼,而非它們是什麼,以此來解釋實相與到達實相的方法。在基督教的神學語言中,這被稱爲"遮遣的方式"(apophatic)--談論上帝不是什麼,相對于"直說的方式"(kataphatic)--談論上帝是什麼。這種遮遣的闡述風格,也稱爲"通過否定的方式"(vianegativa),千百年來,不少重要的基督徒使用過,其中一位立即浮上心頭的人物,是著名的神秘主義者兼神學家聖約翰。此風格從其詩作《登上卡爾邁勒山》(AscentofMountCarmel)即可看出端倪,他如此敘述心目中最直接的靈修方式(即直上山頂):"沒什麼,沒什麼,沒什麼,沒什麼,即使站在山上,也沒什麼。"

  巴利經典擁有許多相同的"通過否定方式"的風格,常被讀者誤解爲虛無主義的生命觀。實相雖然無法往前更進一步,不過我們很容易由此看出誤會如何形成,尤其若有人是來自于習慣以肯定方式表述生命的文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