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座部的傳承

  上座部的傳承

  就簡略的曆史記載來看,佛陀去世後不久,便有一次大型的長老集會,目的是結集教法與戒律,使用的標准語言被稱爲"經典語言"--巴利語(Plibhasa)。百年之後,這些結集的教法便成爲巴利藏經的核心,是後來佛教各派的共同基礎。一百多年後,又進行了第二次結集,再次檢視一切教法,試圖調和各方意見。不過,結果是造成僧伽的第一次重大分裂。多數僧伽希望改變其中一些規則,包括允許出家人使用金錢。

  少數團體對于這些可能的改變抱持謹慎的態度,他們甯可這麼想:"嗯!不管它是否有意義,我們希望按照佛陀與他原始弟子們的方式去做。"那些小團體據悉是由長老(巴利語thera,梵文sthavira)們所組成。又過了大約一百叁十年後,逐漸形成了上座部,其字面意思是長老們的說法,那已成爲其一貫的宗旨。這種傳統的特質可以如此形容:"無論好與壞,那都是佛陀製定的方式,因此,那也是我們要做的。"它一直擁有這種特殊的保守特質。

  如同一切傳統宗教與社會團體,一段時間後,佛教出現了許多派別。據傳在佛陀滅後兩百五十年,在印度阿育王的統治時期,對于佛陀教義持有不同見解的教派與傳承,總共有十八個,也許還更多。在斯裏蘭卡也建立了一個傳承,由于地處偏遠,恰好避開印度的文化動亂,那是婆羅門教的複興運動,以及從西方到東方的宗教沖擊,這些全都造成了佛教思想新形式的崛起。這傳承以它自己的方式發展,較少外來的輸入與刺激。它發展出自己對巴利經典的注解與诠釋,重點不在于發展新觀點以面對其他信仰的挑戰,而是增加對巴利經典細節的探討。有些以譬喻爲主,是爲了吸引一般社會大衆的心;有些則較哲理化與形而上化,訴求的對象是學者。

  上座部佛教就是如此走出了自己的風格,盡管印度次大陸上有戰爭、饑荒與其他文化動亂,上座部還是保留原貌至今,主要是因爲它最初是在一個比其他地方都更安全的避風港--斯裏蘭卡島上建立的。雖然其他佛教部派也在此弘傳,不過,上座部佛教始終是該島的主要宗教。

  該傳承最後傳播到南亞地區,傳教士在不同時期從斯裏蘭卡與印度出發,到達泰國、柬埔寨、老撾,後來再從這些地方傳入西方。上座部在這些地區傳播時,仍維持以巴利藏經爲信仰主軸的傳統。當它在新國家建立時,始終對原始教法保持強烈的尊重與敬意,並尊重佛陀與原始僧伽--最早的林住比丘們的生活形態,這模式就如此被代代傳承下來。

  森林傳統的衰退與複興

  顯然,千百年來政治情勢起起伏伏,不過這傳統始終維持不墜。當斯裏蘭卡的宗教出現危機時,一些泰國比丘就前來扶持;而當它在泰國衰退時,一些來自緬甸的比丘則前來挽救--數百年來,他們一直都相互扶持。因此這傳承才能持續,且仍保有大部分的原始面貌。

  除了衰退以外,這些循環的另一個層面是關于成功的問題。經常,當宗教順利發展時,寺院會變富有,整個系統接著會虛胖與腐化,然後被它自己的重量壓垮。此時,就會有個小團體說:"讓我們重新回到根本上!"他們出離世間,進入森林,恢複遵守律法的原始標准,修習禅定,並研究原始教法。

  注意這個循環很重要:進步、過度膨脹、腐化、改革,這過程在其他佛教國家的曆史上也發生過很多次。中國的巴楚(Patrul)仁波切以及虛雲老和尚(兩者都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兩位傑出人物的生活與修行,完全符合森林傳統的精神。這兩位大師選擇過最簡單的生活,且嚴格持戒,都是擁有高深禅定與智慧的老師。他們極力避免階級與俗務的牽絆,通過智慧與戒德的純粹力量,發揮深遠的影響力。這也是泰國偉大森林阿姜們典型的生活形態。

  十九世紀中期以前,泰國佛教有各式各樣的地方傳統與修行,但精神生活則普遍墮落,不只戒律松弛,教法也混雜秘咒與萬物有靈論,且幾乎不再有人修定。除此之外,也許最重要的是,學者(不只是懶散、無知或困惑的比丘)所持的正統意見,皆認爲在此時代不可能證悟涅槃,事實上,甚至連入定也不可能。

  這是振興森林傳統者拒絕接受的事,也是導致他們被當時大長老僧伽會視爲異端與麻煩製造者的原因,其中許多人(包括阿姜查),受到他們自己上座部傳統內多數研經比丘們的鄙視,因爲森林比丘們主張"你無法從書本中得到智慧"。

  關于這點有必要多加闡述,否則讀者或許會質疑,爲何阿姜查在某種程度上反對研究--特別是上座部被認爲是最尊敬佛語者。這對泰國森林僧的描述是個關鍵:決定將焦點放在生活風格與個人體驗上,而反對書本(特別是注釋書)。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種想法過于放肆或自大,或可能是不學無術者的嫉妒表現,除非他了解到,學者的诠釋正在將佛教帶入黑洞中。總之,那是種有助于心靈的改革的情況,正是這種肥沃的土壤,促成森林傳統的複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