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的教導風格
這種場景,在阿姜查傳法的叁十年中,上演了無數次。有些具有遠見的人,經常會在這時帶著錄音機(並設法找到足夠的電池),因此才能捕捉到收集在本書中的一些談話。
讀者在閱讀書中長篇開示時也應知道,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尤其是在這些非正式的談話中,無論教學的連貫性,或所針對的對象,都是高度自發與無法預測的。阿姜查在教導時,在許多方面都很像是樂團指揮:不只要領導和諧聲響的連貫性,且要注意在場人員的個性與心情;在心中融和他們的語言、感覺與問題,然後自然地作出反應。
對聚集在他身邊的群衆,前一刻他可能正在用剝芒果皮的對錯方式打比方,下一刻則以同樣就事論事的親切態度,轉而描述究竟實相的本質。前一刻他可能板著臉孔冷淡對待驕傲自大者,下一刻則對于害羞者展現和藹與溫柔的態度。有時,他可能正與村裏來的老朋友談笑,一轉身,則盯著某名貪汙的上校,懇切地告誡他解脫道上誠實的重要性。幾分鍾前他可能正在責罵某位穿著邋遢的比丘,接著,讓衣服從肩上滑下,露出圓滾滾的肚子。若有人提出機巧的學術問題,想與他作高深的哲學對話以展現才智時,他們經常發現,隆波會將假牙取下,交給隨侍的比丘清洗。與他對話者,接著必須通過大師的測試,在清潔的假牙裝回去之前,通過緊閉的大嘴唇回應他深奧的問題。
這本合輯中的一些談話,即出現在這樣一種自然的場合,其他的談話,則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如誦戒結束後,或僧俗二衆于朔望之日的集會,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阿姜查從未事先准備。本書中沒有任何字是說話前預設好的,他覺得這是個重要的原則,教師的職責是根據當時的需要而說法--"若非活在當下,那就不是法。"他這麼說。
有次,他邀請年輕的阿姜蘇美多(AjahnSumedho,他的首位西方弟子)對巴蓬寺的大衆談話。這是一次震撼教育,不只必須對幾百個已習慣阿姜查高水准機智與智慧的聽衆發表談話,還必須使用叁四年前才剛開始學習的泰語。阿姜蘇美多的內心充滿恐懼與想法,他曾研究過六道輪回對應心理層次的關系(嗔恨對地獄,欲樂對天堂等),他判斷這會是個好主題,並已想好如何遣詞用字。在那個重要的夜晚,他自認爲發表了一次漂亮的談話,隔天許多比丘都前來向他致意,稱贊他的談話。他覺得松了一口氣,且頗爲自得。不久之後,在一個安靜的時刻,阿姜查向他示意,直盯著他瞧,然後溫和地對他說:"不要再那麼做了。"
這種教導風格並非阿姜查所獨有,而是泰國森林傳統廣泛采用的方式。也許在此有必要先說明這傳承的特性與起源,那將更有助于我們了解阿姜查智慧生起的背景。
在森林覺悟的森林傳統
森林禅修傳統可說在佛陀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在他之前的印度與喜馬拉雅山區,不乏爲了追求精神解脫而離開城市與村莊,獨自到山區與森林曠野去的人。就跳脫世間的價值而言,這是項很有意義的舉動。森林是個野生自然的地方,在那裏只有罪犯、瘋子、賤民和離俗的宗教追尋者--那是個不受物質文明影響的地區,因此適合開發超越物質文明的心靈層面。
當菩薩(即得道前的釋迦牟尼)于二十九歲離開宮廷時,他便進入森林接受當時瑜伽苦行的訓練。這是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他因爲不滿最初接受的教導而離開老師,去尋找自己的道路。他確實辦到了,在位于現在印度比哈爾邦(Bihar)的菩提伽耶(BodhGaya),尼連禅河畔的菩提樹下,發現了真理的准繩,他稱之爲"中道"。
佛陀經常被描繪成在森林誕生,在森林覺悟,一輩子都在森林中生活與講學。若可以選擇,森林是他最優先挑選的生活環境,因爲他說:"如來樂住于隱處。"現在大家熟知的泰國森林傳統,遵循的是佛陀所鼓吹的精神生活,且依據佛陀時代的標准修行。它是佛教的南傳支派,經常被稱爲"上座部"(Therav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