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有感 淺悟佛理
什麼是禅?
一尾小魚向大魚道:"我經常聽人說起大海的事情,可是海是什麼?它在哪裏啊?"大魚說:.你不但在海裏生活,在海裏自由快活遊動,而且把生命也放在海裏。海在你的裏面,也在你的外面,況且,你生于海,終于海。海包圍著你,就像你自己的身體。"禅是一種生命的體驗,直指生命的真如,而茶的文化精神和禅的哲學意境是相融相通的。"法是茶”茶是法”盡十方世界是個真心;醒即夢,夢即醒,轉八識衆生即成正覺".禅茶表演由此産生”這一表演形式從1994年開始研創成功後就一直成爲獨樹一幟的茶藝表演項目。在全國各大茶藝館中”可能會禅茶表演的從業人員不在少數,但真正掌握精髓的卻不多,現結合本人心得作如下簡析。
諸法無我
從佛法精神來看,自我中心主義的意識觀念,需要通過修行對治、超越並升華。佛法有一重要概念-一"無我"."諸法無我"是佛教區別于其他宗教的顯著標志。所謂"無我"是相對于。我。而提出的。無我,指宇宙間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我。但是"無我"並不是對"我"抹殺和否定,只是破除人們對自我意"我"的執著,從而使人們從"我"的超脫出來,使心靈獲得自由。所以"淨字對表演者來說相當重要。表演前先入申貫注,心無旁骛,外界縱然是熱鬧飛揚,也要心無雜念。初學茶藝者,十分向往成功,但有時對外界事物關注太多,心太大,在從事表演時無法靜下心來。人的意念,一般人不會同時兩用。我們想要在茶藝旅途中收獲成功,就應努力調整心行,去除其中所有不健康元素。一念不生,萬慮俱消,你做到了嗎?
證一切智
禅茶表演主要分四個部分:上供、手印、沖泡、奉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等到音樂響起時,表演者的一言一行都完全暴露在所有人的視線之中,此時表演者要目不斜視,動作寓動于靜,不誇大張揚,以張弛有序的形體動作、虛明澄靜的神情,將觀、禅的意境之中。般若是妙智慧"靈光獨照","照"字是個人本性的光明,是智慧之光。證一切智,達到這個功夫就是羅漢。手印部分主要展現的就是這種"智",而這一部分是由主泡者一人獨立完成的動作,手印動作其實並不多,分解開來不過十來個。多數茶藝員在表演這一部分時,執著沈迷于外形一招一式的動作表現,往招式定型的美觀上深下功夫,有些還深深沈迷于此,進而又以外形的動作優美來衡量,評判禅茶表演的好壞。這使我們在欣賞禅茶表演時就象是在看一張張斷開的照片一樣,每一個動作都因定格而呆板、僵硬;同樣,太過隨便也不行。表演時身體隨意地搖擺也是十分忌諱的,一個好的茶藝師在表演禅茶的過程中通過一個個連貫的手印,在意氣導引下會流露出一種"氣勢".所謂氣勢是指在表演過程中所透露出的神韻、氣度,在節奏連貫的表演中,于輕松、自然、和順之中,保持渾圓博大的氣勢。
成禅若德
不修空觀不能證取般若德,禅茶神合的禅境需要用心去頓悟。禅茶的神韻之一就是"莊",莊嚴、莊重。但"莊"不等同于"硬".初學禅茶表演者很多因爲緊張都不能把肩松下來,
心靜下來,身體就像一片新鮮茶葉般硬直,因爲不懂得松弛,所以勁力往往滯留在肩部和腰部,聳肩擡肘。面部表情也十分僵硬,板著個臉,好象在跟誰生氣似的。平時要多注意觀察菩薩、佛主的神態,要給人有親切,慈祥,平和的神情。同時注意細節,成敗的關鍵有時往往取決于細節。初學者往往會出現這些問題。比如,在做一些向下或向上的手印時,有很多都是頭隨著手的動作在擡高或低下,在做側身手印時,也會出現移動臀部或上身傾斜的現象。我們說"手到眼到"真正跟著手的動作在起變化的是眼的動作,而非頭的動作。眼睛低垂時不要露白眼,眼睛擡起時目光要看得遠,等等。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亦有很多機會去體會領悟:如散步中可以放松肩膊,讓兩臂自然下垂,隨步行感覺兩手前後搖擺,像是楊柳般松垂搖曳;又當我們舉杯喝茶時,也可以讓肩和肘松垂,體驗那提起茶杯的感覺,是不同于你若翻肘聳肩地去舉杯的。當然隨著學習和體會的深入,這些毛病也會慢慢克服的。
和平無诤
要培養平等寬容的心。佛教的平等,是所有宗教中最徹底的平等,不儀皈依者與被皈依者平等,六道中的一切衆生也都是平等的。《華嚴經》有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說明擁有怎樣的心就擁有怎樣的世界。茶藝表演者在從事茶事活動的過程中,無論你的對面坐著的是達官貴人,還是貧窮百姓,在生命的究竟層面,都是平等無別的,有了平等之心,我們才會真正尊重他人,而自己也能擁有和平無诤的世界。佛教認爲,世間的一切無不産生于因、緣的結合。此物向時也是另一物的因或緣,萬物是相互依存、互爲因果的。因此,對于恩的看法,比起由上對下的施恩觀念,佛教更強調相互的感恩與報恩。佛教提倡敬侍"叁福田"、強調報"四重恩",即恭敬佛法僧"敬田",報答父母師長"恩田",憐憫貧者病苦"悲田",並報答"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叁寶恩",作爲一個社會人,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不來自衆生之因,我們每天的工作、勞動,都是對衆生的報答。因此不要太注重你對面的那個人地位的高低,做到不媚俗,在你的心中只有一種人,那就是"衆一生".有了"報衆生恩"的思想,我們在從事禅茶表演時才會有人與人的平等觀念,才會互相關愛。
如淨明珠
縱然是"心如明鏡臺"還需要"時時勤拂拭".作爲一名從事禅茶表演的茶藝師,即要懂得茶性,又要加強修爲,禅茶表演者只有經過長期的練習,以及內心修爲的提高,慢慢經曆一個洗瀝的過程,才可能真正達到一定修爲。一片茶葉能沈下去,是因爲水的作用令茶葉舒展松開,張開的茶葉裏的小毛孔可以讓水滲透進去,因此重量增加,當茶葉充滿水,就會慢慢地向下沈。提高修爲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覺悟,即升華自身的心智狀態,消解自我中心主義的意識觀念。這其中也蘊含著深刻、睿智的精神文化資源。
所以,好的茶藝師,他們的外形柔美和靈活,坐、臥、行、立都有慈悲喜舍之心包含其中,這是在追求"茶禅一味"過程中得到的自然産品。提高自身的修爲和素養,無論遭遇得失、榮辱,還是挫折、障礙,皆能從容面對。自身問題解決了,再輔以相應的外在條件,才能成爲真正成功的茶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