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見過很多佛教徒熱心勸人學佛,但他們的方式讓年輕人無法接受· · ·

  問:我今年16歲。我見過很多佛教徒熱心勸人學佛,但他們的方式讓年輕人無法接受:他們常講因果報應,我知道因果報應是合理的,但很多年輕人還是覺得這是迷信,不理解、甚至厭惡;而且,他們的勸導常帶有強迫性,往往起了反效果。

  

  年輕人喜歡文藝性的、輕松的東西,他們勸我們學佛時,一定要死板地按照經典去灌輸嗎?是不是可以像禅宗那樣不拘一格呢?請您開示。

  

  答:佛教的因果觀念是真理,既然是真理,佛教徒宣講它是合理的;別人不接受,是別人的事。當然,也許會有死板、教條的現象,講起來只有一種方式,但並非所有的都是這樣。

  

  其實,佛教的教義是很豐富的。像藏傳佛教中就有“十明 ”學科,在這十明當中,很多理念與當今的藝術、學術是銜接的;只要懂得運用,應該並不單一。而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不論在東方、西方,大德們爲了普及佛教教育,根據不同的根基和意樂,采取了種種善巧方便。並且,這些也都被很好地接受了。

  

  你剛才說到“禅”,禅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過段時間,我也要去北京大學交流禅文化。一提到“禅”,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在寂靜地方閉目禅修。但實際上,禅可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行住坐臥、上班休閑……時時處處都可以安住在“禅”的理念中——不離明心,也不障礙生活。

  

  因此,佛教有很多道理,也有很多弘揚方式,不會死板。而你所了解的,可能只是個別情況而已。

  

  此外,如果撇開形式,單就教育的內核而言,應該說,佛教的教育更具有進步性。怎麼講呢?你們也知道,現在一般的教育只重視分數,分數好,OK;分數不好,再優秀的人也不過關。一個分數高,又會說、會寫、會面試的人,思想再糟糕、再低劣,也成了人才,哪裏都進得去。但佛教不是這樣。佛教選拔人才時,除了“講、辯、著”之外,更重視一個人的思想道德,像戒律、行持,等等。

  

  可見,佛教的教育理念很廣,也很注重實質。

  蘭州商學院問答『 2012年07月03日下午 』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