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是蘭大民族學院的藏學博士,感謝您的鼓勵,才讓我考上了這個博士。
我出身蘭大的中國哲學專業。在中國哲學儒家的人性論中,孟子持“性善論”,荀子持“性惡論”,請問,如何以佛學理論觀照這種“人性論”?一些學者在阿賴耶識上探討佛性論,我覺得這肯定不究竟,能否請您在究竟意義上簡單講一下佛性論?佛性論與人性論的關系如何?
答:其實,儒家與佛教的思想,在某些意義上是相通的。比如,兩家都認爲有一種不可見的心性。
所謂“性”,有些學者比喻說:就像暗室中本來有物品,但沒有燈來照的時候發現不了,而燈一照,就發現了。孟子、荀子講“性”,深度不及佛教,或善或惡,形成兩種觀點;但在佛教看來,就究竟的本體而言,沒有善、也沒有惡,一切平等。
那該怎麼融合這些觀點呢?
首先講本體。所謂本體,也就相當于萬物的本源,在這個層面上,已經超離了善和惡。這一點在佛教中講得最爲究竟:世間的任何一個事物,山河大地、太陽月亮,黑與白、善與惡……這一切的一切,從本體而言都不存在,都遠離戲論。
而在顯現層面,佛教也講人的本性爲善。爲什麼呢?因爲人人都有佛性,有佛性就可以成佛。關于佛性,《如來藏經》、《寶性論》裏講得特別清楚。學了以後你會知道,如果人性本惡,那無論你怎麼努力向善的方面學修,終究還是會倒退。但曆史上有成千上萬的覺悟者,他們以自身所悟的智慧、所行的慈悲告訴我們:人的本性爲善。
作爲一切覺悟者的典範,釋迦牟尼佛已經到達了善的最高境界;六祖等漢藏無數高僧大德,也都是最佳的追隨者。所以,在顯現層面,當心回歸到本位時,便會如實顯露它至善的光輝。禅宗講明心見性,其實一見性,本具的善就自然流露出來了。
應該說,在這些道理上儒教比較欠缺。我欽佩儒教中那些爲人處世、待人接物的軌範,但在理論上,他們缺乏對來世的探索,缺乏對本體空性的分析,這一點很容易看得出來。
因此,一個既懂儒教又懂佛教的人,在比較人性論、佛性論時,如果能對佛教的勝義空性和世俗顯現作些深入研究,那對二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會豁然開悟的。
蘭州商學院問答『 2012年07月03日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