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果選擇節製欲望,那麼,還承不承認經濟發展對人類幸福的貢獻?

  問:我是教學部的老師。佛教能安頓我們的心靈,給世界帶來祥和,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現在佛教興盛的地方,比如泰國、尼泊爾、印度,以及西藏,經濟都不太發達。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佛教並不是很興盛。

  現在有種說法是,個人幸福指數=擁有÷欲望。也就是說,要提高幸福指數,有兩個途徑:一是發展經濟,讓人們擁有得更多,西方走的就是這條路;另一個途徑就是節製欲望,也就是佛教所提倡的。

  我的困惑是,這兩種方式如何圓融?如果選擇節製欲望,那麼,還承不承認經濟發展對人類幸福的貢獻?

  答:經濟發展對人類的幸福,是有積極作用的。但佛教對幸福的定義,並不完全跟財富劃等號。

  我也承認,現在佛教比較興盛的地方,不論是泰國,還是西藏,經濟方面都不是特別富裕。這個原因,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從因果規律來說,今生信仰佛法、造下善業,並不是馬上就能成熟果報的,有些善業要等來世才會成熟。因此,這些地方現在比較貧窮,可能是人們昔日沒造過財富圓滿的善業。

  另一方面,經濟發達、擁有財富,並不等于人們非常幸福。就拿中國來說,經濟上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但人們的幸福指數,卻比十年前降低了很多。所以,人們的幸福,並不與擁有的財富成正比。

  佛教的財富觀是,既不主張過于貧窮,以至于生活都沒辦法維持;也不贊歎過于奢侈,完全沈溺于物質享受。而是選擇一個中道,一方面要能維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也不盲目地追求財富。在這種狀態下,幸福才最容易獲得。

  北京師範大學問答『 2011年11月30日晚上 』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