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格言系列4:幸福在哪裏(索達吉堪布)

  

人生格言系列4:幸福在哪裏

  

——索達吉堪布

  什麼是幸福?幸福在哪裏?

  怎樣才能幸福?幸福之後做什麼?

  l 什麼是幸福

  古人造字時,“幸”字上方是“土”,幸福的第一要素,是有一個避風遮雨、安身立命的房子;“幸”字下方是“¥”,是人民幣的符號,故無錢乃爲不幸。

  “福”字左邊是“衣”,幸福需要有美衣錦服;右上是“一口”,就是要有一個溫馨和美的家;右下是“田”,是美食之源。如果上述條件一應俱全,就是幸福。

  幸福真的是建立在物質財富上的嗎?我認識很多有錢人,但他們並不快樂。一次,我值遇一位信仰宗教的企業家,他四十多歲、衣冠楚楚,卻時而流露出憂慮、抑郁和沈重的表情。

  我問:“你一個月能賺多少純利潤?”

  “一個月一億沒有問題。”

  “你心裏快樂嗎?”

  “還行,”他說:“但我還想做大。”

  不久,在一個小面館裏,我見到一位五十來歲的老板娘。當時,天色已晚,她關了面館的門,轉身從肮髒油膩的圍裙兜裏掏出一堆小錢來,一張一張仔細、麻利地數著。

  我問:“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也就一百來塊吧。”她爽快、愉悅地回答我。

  “未來有什麼計劃嗎?”

  “我還想做大。”

  我不禁啞然失笑,他也想做大,你也想做大。

  也有人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他們認爲,如果能找到一個心儀的人,和自己心心相印,相伴一生,此生已足。

  有人認爲健康是福。我認識一位老人,經常供養僧衆、捐贈各項基金,他說:“我沒有其他想法,也不想極樂世界,只要家裏平平安安,身體健健康康就行。”

  舞廳裏,服用迷幻藥的年輕人陶醉在幻覺裏;餐桌旁,享用美酒的人們,陷入如夢如幻的境地;還有人通宵達旦沈浸在麻將中。

  恩格斯寫信告訴友人:在春光明媚的時候,我坐在花園裏,透明的陽光溫暖了我的背脊。我嘴裏銜著一支長長的煙鬥,手中捧著一本享之不盡的好書。這種無憂無慮的快樂,世界上任何一種快樂都無法比擬。

  喇榮的一位學僧認爲,幸福就是是追求智慧和真理。十幾年來,這位出家人身無余物,在學院潛心苦修。他曾在諸多具豐富教理和禅修體驗的上師座下研讀經論,最近,他向我尋求建議,計劃去藏地其他寺院參學,尋找如同珍寶般稀有的老格西,解開心中的微細之結,對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等真理,生起真正的洞見。他認爲:

  物質的匮乏、身體的病痛、心的各種憂苦和他人的誹謗,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與真理同在,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還有一些具廣闊胸懷和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心心念念系于正墮入淒苦深淵的可憐生命,如果能對這些生命有些微的幫助,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綜上所述,幸福因人的價值觀不同,而呈現千差萬別之貌。但相同的是,它是願望滿足的一種心態,在人們心上安立。

  除了世人希求的各種滿足外,真正永恒不變的幸福並非傳說。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修行人,一直追循著佛陀和傳承上師的教誨,親身實踐並體證它的存在。但是,“刀鋒犀利,越之不易。自古以來,得度人稀?”。所以,渴望幸福的人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幸福?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l 幸福在哪裏

  佛陀在經中說,我們最基本的人生態度,是不墮貪得無厭或極度苦行二邊。有些人誤解佛教徒逃避現實,棄絕舒適愉悅的人生,過自我禁閉的苦行僧生活。雖然佛典記載了一些非常高深的看破紅塵、超凡脫俗的境界,但從未排斥過佛教徒基本的生活需求。不僅如此,佛經中還說:

  在不貪婪和不耗費心力的情況下,無論有多少金銀財寶、錦衣玉食,聖者和普通出家人均可享用。

  前不久,我打電話給大妹妹。“你生活得還好嗎?”

  她正在放牦牛,她說:“各方面還過得去。”

  “你身邊的人呢?”我問。

  “有一個鄰居,一家人都很善良,但丈夫體弱無力,又沒受過任何教育,誰也不會帶他外出打工。他家離縣城有二十公裏,家中連坐車到縣城的錢都沒有!他們准備去山中挖些人參果,曬幹後去縣上賣,買一些生活必需品……”

  人參果是藏區一種野生草本植物,食之延年益壽。我小時候跟媽媽挖過——先挖一個坑,而後,把它們一顆一顆從土裏撿起來,一天挖不了多少。現在我每次吃人參果,都會想,這一顆顆人參果是多麼來之不易啊!

  妹妹說,她身邊有許多人身無分文。如果是我們,陷入到這樣一種淒慘無助的境況中,會怎麼想?所以,一個人生存于世,需要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

  幸福向何處尋覓?記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流行著一首歌:

  幸福在哪裏?

  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溫室裏,

  幸福在哪裏,朋友哇 告訴你,

  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裏……

  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黑格爾都認爲,人類應該用理性的方式來尋求幸福,而非感性。建立在感性之上的幸福會貶值,因爲人的感情、感受只是一時的,轉瞬即逝。

  儒家對民族和國家的命運,懷有深切的關注。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付出自身的方式融入社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道教看破紅塵,居于寂靜之地,以超越世俗的無爲姿態,遵循宇宙萬物運行的自然大道。

  基督教則主張放棄世間的富足、肉身的樂受,愛整個人類如同鄰人,扶持卑微的人們,死後在天堂獲得永生。

  有人認爲,佛教的幸福觀,是滅盡叁界的煩惱業因和生死果報,達到涅槃的境界;也有人認爲,是體現在飄然出世的一身青衣上。如果不了解佛教的奧義,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

  其實,在顯密教典中,對不同時空、不同層次的生命,有著不同的定位,以上任一宗派和學者的理論,都可以納入其中,找到自身確切的位置。佛陀的思想極其精深、浩瀚無垠,可以涵蓋以上宗派的所有優點,但又完全超越它們。

  如果輪回中的幸福具有真實、固定不變的本質,我們追求它也未嘗不可。但是,不僅佛教徒不承認,幸福學家也不承許。他們認爲幸福有六個特點:

  第一.任何一種幸福都不會永恒。也許有人認爲,幸運和福報可以代代相傳,但古人也說“富不過叁代”。縱觀人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即使春風得意,但過不了多久,就可能失意頹敗。所以,幸福不是永恒的。

  第二.幸福是遞減的。當幸福發生時,你覺得特別快樂,但很快,快樂的感受開始遞減。比如你坐在裝修一新的房子裏,環顧四周,欣喜若狂。但不久,這種感覺就會慢慢淡化。一個人新婚時,認爲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多年以後,他可能麻木不仁,或與其伴侶形同陌路。

  第叁.幸福是曲折的。如果幸福得之不易,得到時才會激動萬分。比如一個人磕長頭到拉薩,一路上曆盡艱辛,終于到達目的地時,他會喜極而泣。

  第四.幸福需要有渴求心。你喜歡某樣東西,得到時就會喜不自禁。如果你沒有渴求心,它就不會給你帶來幸福。不愛糖的人給他糖,他會幸福嗎?不愛家庭的人有了家庭,會幸福嗎?不愛修行的人,讓他擁有修行的機緣,他會幸福嗎?

  第五.幸福要有感受。一個人住在僻靜地小茅棚裏,另一個人住在豪華的別墅中。住寂靜地的人,身心洋溢著幸福;住別墅的人,雖然過著奢華的生活,卻沒有特殊的感覺。幸福是一種感受,如果沒有這種感受,就沒有幸福。

  第六.幸福要有愉悅心。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沈浸在對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難以獲得幸福。

  綜上所述,幸福雖與物質關聯,但歸根結底,最終的幸福,只有向內尋覓。

  北京師範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在經曆汶川地震心理救援之後,寫了《幸福“心”幫助》,書中的諸多觀點與佛教的精神一致:

  “不管環境如何,只要自己改變態度,就會大不一樣。”

  “換一個想法、換一種態度、換一種方式,也許從此,你的生活大不相同……”

  現代人在尋求幸福的途中,已朦胧意識到,幸福建立在自己的心裏。歌星陳明唱過一首《快樂老家》:

  

  有一個地方 那是快樂老家

  它近在心靈 卻遠在天涯

  我所有一切 都只爲找到它

  我生命的一切 都只爲擁有它

  人們用不同的方法追求幸福的本源,但既然幸福在自心之中,幸福應該就在眼前,不在遙遠。如果把幸福建立在外在事物上,即使你跋涉一生,也不一定得到。

  l 怎樣才能幸福

  佛陀在《因緣品》中說,即使天上降下金銀珍寶之雨,貪婪之人也不會滿足。《方廣大莊嚴經》中說,即使一人獨享世間一切妙欲,在內心沒有滿足之前,他仍然會不斷地尋覓。

  《佛遺教經》中還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快樂。”可惜的是,這種唾手可得的幸福,卻很少有人得到。

  人的欲望永無止盡。很多企業家和明星享有財富與盛名,卻依然苦心孤詣,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因內心沒有滿足之時,他們時常處于焦慮、空虛和高寒之中。如果有一顆知足的心,即使人生不完美,欲望不能完全實現,也能有則安樂,無則無憂。

  詩人徐志摩曾經說,“我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得之,我幸”這句話可以用在世間任一方面:財富、地位、情感、健康……如果已經得到,這是你的幸運和前世的福報,你應深心快慰;如果得不到,是你命運多桀,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必沈溺于對未來的憂慮中,杞人憂天。

  達摩祖師也說:“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心無增減”是超越了歡樂和痛苦的大樂境界。得失的雲,在我們心的虛空中緣聚緣散,我們的心,不因雲至增加了某種品…

《人生格言系列4:幸福在哪裏(索達吉堪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