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系列格言5:簡單的快樂
——索達吉堪布
〄 最偉大、最究竟的慈善 我曾在一個慈善論壇上說:“大乘佛教的慈善,是最偉大、最究竟的慈善。” 它可以囊括在叁大布施中。《大智度論》雲:”檀(布施)有叁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叁者無畏施。” 它不僅竭盡全力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而且讓人們漸次趨入相對和絕對的宇宙真相,獲得當下的歡欣和究竟的寂靜;還解救一切生命于恐怖和命難,賜予他們安甯和大無畏。 藏文“慈善”,意爲善妙之事業。“慈”是愛之心,“善”是善舉。“慈善”就是將心中的慈悲付諸于行動。《左傳》也說:“ 慈者愛, 出于心, 恩被于業。” 又曰:“ 慈爲愛之深也。”慈是一種深深的愛,發自內心真實的愛,會付出自己所有,服務于他人和社會。《大智度論》中說:“大慈予一切衆生樂。”根據《說文解字》,“善”爲吉祥、美好。 雖然在儒道傳統文化及其他宗教中,也能體現慈善的精神和內容,但是,它最究竟、最圓滿的層面,唯有在佛教中才能展現。 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象征衆生苦難愈深,觀世音菩薩悲心愈切。籍由超越一切意識與情緒的證悟,觀世音菩薩突破了時空阻礙,可以刹那變化無數身相,哪裏有需要,他同時出現在哪裏,循聲救苦,無休無歇。 釋迦牟尼佛在尚未成佛之前,無數世將王位、財富、妻子兒女和自己的血肉施與其他生命;並發下五百大願,乃至爲了一個衆生的覺醒,他願意住于地獄十萬劫。 地藏菩薩說,何時還有衆生在地獄受苦,何時他不願取證涅槃。他發願長住生死,永劫于輪回苦難最深重的地方救度可憐的衆生。 菩薩勇士站在世間慈善的最前列,任何一位獲得國際殊榮的慈善人士都無法與之相媲。這種無條件、無有任何自私自利心、無有時間期限,空間阻隔,無有希望、也無有窮盡的徹底奉獻,在現代社會中絕無僅有。正如佛陀在《大寶積經》中說:“菩薩不求自樂,喜他得樂。” 有人以爲,佛教徒的終極目標是從輪回中解脫。事實上,菩薩于己無有所求,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衆生的快樂和滿足。即使是毫無關系之人,只要能讓他獲取些微的利益,就是菩薩最大的心願!菩薩的快樂源于完全的奉獻,即使需要付出生命,菩薩也在所不惜!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雲,“自舍己樂,施與他樂”。菩薩舍棄自己的安樂,將之施與他人。不像世間之人,在滿足自己所需之後才奉獻所余。在任何一個時代中,佛陀的後學者投身于社會慈善都無有困難,因爲它恰是大乘教法之基——精華菩提心的體現。 〄 佛陀追隨者關心之面向 很多東方國家不重視慈善,佛教徒也是如此。佛陀的追隨者或在寺院精讀佛教理論,或住于雪山幽谷,坐觀心之虛空。大乘佛法的菁華,很難在人間展現其深邃、感人至深的風貌。對我們的時代,每個人都負有一份責任。 履踐這份責任時,要有以天下爲己任的奉獻精神。這種利他的熱忱,需要通過學習交流、互相影響乃至互相監督之後,方能覺醒、提升並日臻完善。 有人認爲,發心利他之人或許可以獻身于慈善事業,但是,對大多數希求解脫之人,比如“淨土宗”的信衆,還是應該棄絕塵事,以念佛爲主,求取往生淨土的保證。事實上,慈善正是往生淨土之因。 弘一大師在《淨宗問辯》中說:“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其淨土。又于人事善利群衆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爲生西資糧,何可雲抛棄耶!” 慈善是趨入大乘佛法的基礎,只不過有些佛教徒尚未經過次第教授認識到這點。如果佛陀的追隨者與世隔絕,誰人將佛陀的教義弘揚到人間?帶入社會的各個角落,以菩薩精神身傳言教,對周圍人起到榜樣的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佛陀的教義不需要改革;爲一切生命從系縛中獲得究竟解放,誓願獲致無上證悟的菩提心不需要改革;一切萬法是因緣和合的刹那之現,沒有本俱之體性,究竟遠離了存在與不存在的無我真相不需要改革。但是,如何將此無盡寶藏展示到人間,將此快樂之源的完整教育融入東、西方社會,它傳播、呈現的方式需要與時代結合,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展現它博大精深、日久彌新的內涵。 但是,佛教徒在融入社會之時,也不能人雲亦雲,與世人同流合汙,喪失了自己的見地與修持。在非宗教徒、非佛教徒面前,佛教徒應牢記自己扮演的角色,清醒自己的責任。雖然現似與世間相同,內心卻因菩薩誓願而超于世間。 在佛教曆史上,雖然有很多成就者住于深山,用泥漿封堵山洞之門,九年足不出戶。但我們是否能做到?我的寺院有一位出家人,最初,他在喇榮最高處修建了一座閉關房,靜修了六、七年;後來他回到爐霍寺院,建了一座小木屋,潛修十多年;而後,他前往拉薩附近的聖地,在叁四年中閉門冥思。 前不久,他回家看望母親。有人悄悄往他包裏塞了五百元,他堅決退還給那人。還有一次,在山洞閉關的最初兩年中,他只吃糌粑和酥油,沒有任何蔬菜。有兩位出家人朝山洞時,發現他幾乎一無所有,就將叁百元錢留于洞中。他發現後,追上四、五公裏,把錢塞入他們手中。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在二十多年中,他除了夜晚十一點到叁點稍作休息、其他的時間裏,一日禅修幾座,座間做大量功課,無有散亂,精進修行。 這樣的人,是世間的珍寶。他已完全看破世間,放下了對財物、名譽、食物、睡眠和異性的耽著,以全部的生命和熱忱,獻身于佛陀智慧的實證,過著神聖的修道生活。也有人在閱讀某位成就者傳記之後,追隨偉人的足迹。但很快,他會在山洞裏感冒、發高燒、拉肚子,受到各種突如其來的疾病和違緣的襲擊,不得不黯然離開,結束他的閉關生涯。這種現象是非常普遍的。 如果我們不能知足少欲,幾十年如一日過嚴格簡樸的修行生活,雖然形象上是修行人,但佛教甚深的奧義卻沒有融入于心,既不禅修、也不研讀經論,更不致力于社會公益,則已虛擲了寶貴人生。 佛陀的教義是那麼深奧、完美,就像南瞻部州上方無垠的虛空。然而,希求佛法之人如此稀少,這是爲什麼?這種現狀,既和衆生的福報有關,也和佛教徒關心的面向有關。佛教一家,佛陀的後學者切勿耽執于一宗一派、一己之上師而各立茅棚。佛教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心”的理念,任何一個上師和教派都不重要,重要… 《人生系列格言5:簡單的快樂(索達吉堪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