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是,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傳承弟子。如果佛教徒以弘揚佛陀慈悲智慧的精神爲己任,衆生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快樂和利益。
〄 稀缺的慈善理念 在美國、歐洲等地,大多數人具有這樣的理念:慈善不是捐錢,而是隨份隨力幫助他人。但這種崇高的理念,在我們的社會非常稀缺。我想呼籲、勸告大家:想一想身邊有誰需要幫助?首先從人開始,而後,推及到其他生命。否則,學佛之人念念爲一己解脫;不學佛之人爲養家糊口,了此一生! 有實力之人,不利用自身實力爲衆生謀利益;有學識之人,不與他人分享知識和認識;有錢之人,不用財富造福人類,則他們的名位、學識與財富完全喪失了價值。 1980年,香港首富李嘉誠設立了一個基金會,主要用于教育、醫療、社會公益等方面。他把基金會稱爲第叁個兒子,意爲他會一直關心它的成長。李嘉誠說:“事實上真有不少人,富而不貴。所以,真正的富貴,是你懂得用你得來的金錢,盡我們應盡的義務。作爲一個社會的一份子,你也有責任,希望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得到關懷和幫助。這是做人的一個原則。所以說,“貴”是從你的行爲而來。” 李嘉誠認爲,如果你能在這個世界上,對需要幫助的人有所貢獻,這就是內心的財富。內心的財富才是真財富,任何人都無法拿走。有些人可能會想,如果能像李嘉誠那樣富可敵國,自己也願意做慈善家。其實不然。如果沒有廣大的仁愛、深厚的悲懷,沒有將愛施與人間的心願,又怎能割舍自己的財富乃至一切? 原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楊瀾,在一次在慈善會議上說道:“過去我們說到慈善,有一個指數叫“眼淚指數”。很多基金會的負責人總是在想,手頭項目的“眼淚指數”是多少,總希望項目能夠打動人,激發人的同情心。我倒覺得,現在做慈善該講個“歡樂指數”了。其實做慈善也是一件讓你身心愉快的事情。” 的確如此。很多慈善行爲是新聞性、時效性,在突發事件時才産生的。大家應長期、持續不斷地關心社會上的各種問題,只要有需要幫助的生命存在,我們的愛及身心的付出就不會停止。 每個人的生活應適當、簡單,余下的時間就用于關心社會。股神巴菲特把他的生活准則描述爲:“簡單、傳統和節儉。”就像他的女兒蘇珊說的那樣:“有一天,媽媽去商場,說“咱們給他買一套新衣服吧,他穿了30年的那套衣服我們都看煩了。”所以,我們就給他買了一件駝絨的運動夾克,一件藍色的運動夾克,僅僅是爲了讓他有兩件新衣服。但是他讓我把衣服退掉。他說:“我有一件駝絨的運動夾克和一件藍色的運動夾克了。”他說話的語氣非常嚴肅,我不得不把衣服退掉。” 巴菲特對自己的孩子、親友從不隨便給錢,即使家人要二十美元停車費,也必須開收據。2006年,巴菲特75歲時,將所有資産的百分的85%捐助給五大慈善機構,總值370億美金。其中的六分之五捐給比爾·蓋茨,他認爲比爾·蓋茨比他更具有做慈善的能力。 股神巴菲特的財富,也源于他的一種福報。他曾經非常貧窮,被稱爲股神,是因爲他炒股時有如神助。他對未來無所畏懼,有一種驚人的預感。當人們驚慌失措、爭先恐後從股市中逃出時,他不顧一切沖入其中;當股市一路上搖,人人喜氣洋洋之時,他悄悄地全線撤退。“我一向講究公平,正因爲如此,我才認爲一輩子有飯吃就可以了”,他說,“這些錢必須回到社會中去。” 現代社會兩極分化,有些人內心抑郁、絕望,不見人生的目標和希望;有些人身無余錢,孑然相吊,生活在難以想象的赤貧之中。很多人有能力幫助他們,卻漠不關心。雖有個別組織和團體強調社會福利、公益事業,但這是一個自我爲中心的時代。不論是在精神、財富還是能力上,人們都爲了自我成功而竭力拓展。 孔子曾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無論是有國的諸侯還是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而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而需擔心人民不安定。故在相對平均的狀態下,就無所謂貧窮;在和諧狀態下,就無所謂特權,這樣,社會就沒有傾覆之因。孔子的這一席話,充分體現了他對社會不平等的憂患意識。 每當和世人接觸,我的心中總會泛起非常複雜的情感。山裏的修行人內心無貪,生活簡樸無憂,不了解世間時尚和人們心中深埋的欲望。一方面,如果知之甚詳,專注于其內心的焦慮和痛苦,自己卻無能爲力,會成爲一種修行的障礙;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一無所知,則不會對他人産生深切的大悲心和責任感。 有些人喜歡閉關,事實上,講法、聞法和思維法義容易,閉關修行則難。如果真能一天二十四小時觀修心性,這是非常可喜和令人贊歎的境界。出定時,他應把修行的體悟傳授給身邊之人。大多數閉關者可扪心自問,一天二十四小時中,有多少時間是用于禅修?你所謂的禅修,是不是安住于心之本性?還是轉生雪豬子或無色界的因?大乘佛教徒除自己聽聞、思維和修習佛法外,還要把大悲菩提心和般若精華傳播到給世間,以無私利他的精神來幫助世人。 〄 無慧勸慧,貧者給財 一說到慈善,有人會說:“啊!咋辦啊?我沒有錢啊,咋辦啊?” 佛陀在《雜寶積經》中說,慈善可以通過七種布施來體現: 第一是眼施:用尊崇敬愛之眼,注視父母師長和一切修道之人,不以傲慢、蔑視等惡眼視之。 第二是和顔悅色:讓人內心倍感溫暖、安全和信賴。切勿眉頭緊皺,厭煩不悅,讓人心中憂慮不安。 第叁:說柔軟語,慈愛語,真誠語,讓人深心寬慰。不能出言不遜,刺傷人心。 第四是身施,對一切尊長之人起身相迎,合十禮拜,以謙恭、柔和的身體語言來款待他人。 五是心施:雖然以目光、表情、語言和身體友善以待,但如果內心沒有愛,不能稱之爲“施”,不叫慈善。發自于內心深沈的愛和同情,才叫愛心之施。 第六和第七是以寬敞舒適的座椅、整潔明亮的舍宅招待父母尊長等人,讓他們自由起臥,給予他們歡喜和快樂。 《心地觀經》雲:“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一切衆生都曾恩被于我,如今,正是我湧泉相報之時。 《梵網經》中說:“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在産生無盡福德的八種對境中,病人是第一福德之田。如果我們以誠摯心、悲憫心照顧身心交悴的病人,功德與供養佛陀無二無別。 《人生系列格言5:簡單的快樂(索達吉堪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