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是,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传承弟子。如果佛教徒以弘扬佛陀慈悲智慧的精神为己任,众生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快乐和利益。
〄 稀缺的慈善理念 在美国、欧洲等地,大多数人具有这样的理念:慈善不是捐钱,而是随份随力帮助他人。但这种崇高的理念,在我们的社会非常稀缺。我想呼吁、劝告大家:想一想身边有谁需要帮助?首先从人开始,而后,推及到其他生命。否则,学佛之人念念为一己解脱;不学佛之人为养家糊口,了此一生! 有实力之人,不利用自身实力为众生谋利益;有学识之人,不与他人分享知识和认识;有钱之人,不用财富造福人类,则他们的名位、学识与财富完全丧失了价值。 1980年,香港首富李嘉诚设立了一个基金会,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公益等方面。他把基金会称为第三个儿子,意为他会一直关心它的成长。李嘉诚说:“事实上真有不少人,富而不贵。所以,真正的富贵,是你懂得用你得来的金钱,尽我们应尽的义务。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你也有责任,希望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得到关怀和帮助。这是做人的一个原则。所以说,“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 李嘉诚认为,如果你能在这个世界上,对需要帮助的人有所贡献,这就是内心的财富。内心的财富才是真财富,任何人都无法拿走。有些人可能会想,如果能像李嘉诚那样富可敌国,自己也愿意做慈善家。其实不然。如果没有广大的仁爱、深厚的悲怀,没有将爱施与人间的心愿,又怎能割舍自己的财富乃至一切? 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杨澜,在一次在慈善会议上说道:“过去我们说到慈善,有一个指数叫“眼泪指数”。很多基金会的负责人总是在想,手头项目的“眼泪指数”是多少,总希望项目能够打动人,激发人的同情心。我倒觉得,现在做慈善该讲个“欢乐指数”了。其实做慈善也是一件让你身心愉快的事情。” 的确如此。很多慈善行为是新闻性、时效性,在突发事件时才产生的。大家应长期、持续不断地关心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只要有需要帮助的生命存在,我们的爱及身心的付出就不会停止。 每个人的生活应适当、简单,余下的时间就用于关心社会。股神巴菲特把他的生活准则描述为:“简单、传统和节俭。”就像他的女儿苏珊说的那样:“有一天,妈妈去商场,说“咱们给他买一套新衣服吧,他穿了30年的那套衣服我们都看烦了。”所以,我们就给他买了一件驼绒的运动夹克,一件蓝色的运动夹克,仅仅是为了让他有两件新衣服。但是他让我把衣服退掉。他说:“我有一件驼绒的运动夹克和一件蓝色的运动夹克了。”他说话的语气非常严肃,我不得不把衣服退掉。” 巴菲特对自己的孩子、亲友从不随便给钱,即使家人要二十美元停车费,也必须开收据。2006年,巴菲特75岁时,将所有资产的百分的85%捐助给五大慈善机构,总值370亿美金。其中的六分之五捐给比尔·盖茨,他认为比尔·盖茨比他更具有做慈善的能力。 股神巴菲特的财富,也源于他的一种福报。他曾经非常贫穷,被称为股神,是因为他炒股时有如神助。他对未来无所畏惧,有一种惊人的预感。当人们惊慌失措、争先恐后从股市中逃出时,他不顾一切冲入其中;当股市一路上摇,人人喜气洋洋之时,他悄悄地全线撤退。“我一向讲究公平,正因为如此,我才认为一辈子有饭吃就可以了”,他说,“这些钱必须回到社会中去。” 现代社会两极分化,有些人内心抑郁、绝望,不见人生的目标和希望;有些人身无余钱,孑然相吊,生活在难以想象的赤贫之中。很多人有能力帮助他们,却漠不关心。虽有个别组织和团体强调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但这是一个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不论是在精神、财富还是能力上,人们都为了自我成功而竭力拓展。 孔子曾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无论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而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而需担心人民不安定。故在相对平均的状态下,就无所谓贫穷;在和谐状态下,就无所谓特权,这样,社会就没有倾覆之因。孔子的这一席话,充分体现了他对社会不平等的忧患意识。 每当和世人接触,我的心中总会泛起非常复杂的情感。山里的修行人内心无贪,生活简朴无忧,不了解世间时尚和人们心中深埋的欲望。一方面,如果知之甚详,专注于其内心的焦虑和痛苦,自己却无能为力,会成为一种修行的障碍;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一无所知,则不会对他人产生深切的大悲心和责任感。 有些人喜欢闭关,事实上,讲法、闻法和思维法义容易,闭关修行则难。如果真能一天二十四小时观修心性,这是非常可喜和令人赞叹的境界。出定时,他应把修行的体悟传授给身边之人。大多数闭关者可扪心自问,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多少时间是用于禅修?你所谓的禅修,是不是安住于心之本性?还是转生雪猪子或无色界的因?大乘佛教徒除自己听闻、思维和修习佛法外,还要把大悲菩提心和般若精华传播到给世间,以无私利他的精神来帮助世人。 〄 无慧劝慧,贫者给财 一说到慈善,有人会说:“啊!咋办啊?我没有钱啊,咋办啊?” 佛陀在《杂宝积经》中说,慈善可以通过七种布施来体现: 第一是眼施:用尊崇敬爱之眼,注视父母师长和一切修道之人,不以傲慢、蔑视等恶眼视之。 第二是和颜悦色:让人内心倍感温暖、安全和信赖。切勿眉头紧皱,厌烦不悦,让人心中忧虑不安。 第三:说柔软语,慈爱语,真诚语,让人深心宽慰。不能出言不逊,刺伤人心。 第四是身施,对一切尊长之人起身相迎,合十礼拜,以谦恭、柔和的身体语言来款待他人。 五是心施:虽然以目光、表情、语言和身体友善以待,但如果内心没有爱,不能称之为“施”,不叫慈善。发自于内心深沉的爱和同情,才叫爱心之施。 第六和第七是以宽敞舒适的座椅、整洁明亮的舍宅招待父母尊长等人,让他们自由起卧,给予他们欢喜和快乐。 《心地观经》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一切众生都曾恩被于我,如今,正是我涌泉相报之时。 《梵网经》中说:“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在产生无尽福德的八种对境中,病人是第一福德之田。如果我们以诚挚心、悲悯心照顾身心交悴的病人,功德与供养佛陀无二无别。 《人生系列格言5:简单的快乐(索达吉堪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