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做才能做到“以無所住行于布施”?

  問:我來自英國倫敦大學電影系的學生。基督教和佛教都提倡善法,基督教教徒做事不求回報,在它的教義中,也沒有說有什麼回報,因爲信上帝就會得到永生。但在佛教中,有一個名相叫“功德”,佛教書上說:“無功便是德”。社會上似乎有一種貪求功德而大量放生、印經書的傾向。請您開示,怎做才能做到“以無所住行于布施”?謝謝。

  上師答:宗教與宗教之間,應懷有互相包容之心。我在香港發言時說: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都圓融無礙,應該開一個圓桌會議;對人類影響巨大的基督教、天主教等各大宗教,也應相聚一堂,共同探討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宗教徒與非宗教徒之間,也應和睦共處,共商大計。

  全球已形成一個地球村,如果在宗教人士心中,連一個村的概念都沒有,則大乘菩薩的行爲,就很難提升到日常生活的層面。在任何一個知識和領域中,都要有豁達、開放、自由、平等的意識。

  個別人耽著自利而放生、供養、行慈善之舉。也許,他不求人天福報,但通過積累資糧,他可以獲得解脫。這是小乘之心。而大乘佛教,不尋求一點一滴自己的利益,只要對衆生有利益,即使自己受到損害、陷于危難,都在所不惜。爲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也會在諸佛菩薩前供養、放生等。可見,功德的含義是非常寬泛的。如果能無相布施,則已到達一地菩薩的境界。此時,可以實現《入中論》所說的:能布施、所布施、布施的事物,都通達爲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

  各位不要因爲某個概念、某種偏見,就一口咬定基督教或藏傳佛教不合理。有史以來,有些宗教對人類曆史産生過巨大的影響,則一定有它甚深、特殊的魅力。很多人未經考察,一口否定一個宗教,這是愚癡之舉。對任何一個宗教或流派,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我們都要審慎地思維,盡其可能地向它們學習。

  ——“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問答集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