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

  

——索達吉堪布2013.08.31網絡開示

  今天我們利用網絡,在國際頻道上跟大家一起學習甚深的佛法。這應該是我們第二次國際法音傳法,記得上次是7月7號。希望我們以後長期地舉行下去。今天跟大家所傳的內容,主要是“菩提心的修法”。

  

一、爲什麼要講“菩提心的修法”

  

◎當今時代特別需要菩提心

  爲什麼要講“菩提心的修法”呢?我們知道,人類社會已經到了21世紀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有些人說,什麼叫做現代人,所謂的現代人就是能在短短的時間當中做許多事情的人。在這樣一個面臨著各種困惑和社會經濟的壓力,各個國家與國家之間爲了利益而沖突——就像現在的敘利亞和埃及正在發生的各種事件一樣——還要面對一些恐怖分子的襲擊,以及爲人類自由而鬥爭等等,諸如此類的非常複雜的時代當中,我們都需要利他的菩提心。

  我們今天要講發菩提心的主要原因,因爲它是所有佛教的核心,這樣的利他的發心,不僅是佛教當中一個最重要的修行,而且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需要這樣的一種利他心。一般的利他心或者大悲心,跟菩提心有很大的差別。實際上以基督教爲主的很多宗教,都有幫助他人的心,但是從菩提心的層面來講,不僅是暫時要幫助他,而且是從根本上、從實際上解決衆生的大問題和大煩惱、大痛苦。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要了解菩提心的具體意義和價值,這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心遠遠超勝于一般的悲心

  爲什麼一般的悲心跟菩提心有很大差別?一般的悲心,一個很好的老師、上師善知識,都應該會具足的。比如弟子在他面前親近的時候,他很溫和、很慈祥、很慈悲,經常幫助你、也不說你的過失,這也是具有一般的大悲心的上師。但如果這個上師具有菩提心的話,他發現弟子相續當中有傲慢心、有嫉妒心或者有其他煩惱的時候,不會顧忌你這個弟子心裏高興或不高興,一定會通過各種方式來批評你,根除你相續當中這種不良的習氣。這時這個弟子很有可能會離開上師,但作爲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來講,他不會想著自己的利益,應該一心一意地想到這個弟子將來的根本問題。所以,一般的慈悲心跟徹底幫助他人的菩提心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我們在座的人也應該分析,一般來講,具有很好心態的一個老師,他會對他的相關人員有一種愛心、包容心。但是真正的菩提心,我們很難以發現在某個人的相續當中具不具足。因爲有了菩提心,一定會摧毀我們自心當中的我和我所執。我和我所執,從佛教的意義來講,就是一切輪回的根本;從世間當中來講,自我心、自私心太強的人不會幫助別人。

  正因爲這樣,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也說過: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亦即是說,菩提心需要具備兩種條件:一種是完全地付出、奉獻,無條件地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生命;還有一種條件,所謂的菩提心實際上真正能得到一切萬事萬物的真相。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思想當中,所有的精神當中,最可貴的是什麼呢?就是利他心和求證心。

  

◎菩提心的理論及修法日益受到重視

  菩提心的修法、菩提心的理論,現在很多西方國家的人也是非常歡喜,東南亞和東亞國家的人現在對菩提心也越來越重視。最近我們准備在網絡上給大家作開示,選擇題目的時候,有相當多的人要求講菩提心的修法;前一段時間我去美國的時候,也有些大學要求講自他交換的菩提心。我本人來講,在即生當中,很願意跟大家共同學習菩提心有關的理論和修法。

  

二、從叁個方面分析菩提心

  下面我從叁個方面來分析菩提心:第一個講利他心;第二個講求證心;第叁個講一些具體的簡單修法。

  

◎利他心

  首先,我想用叁個方面來分析利他心。第一,利他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它不僅僅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轉第一轉*輪——四谛*輪的時候,相關的經典當中講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大悲心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所以,如果你要想真正了解佛法的話,首先應該有一種慈悲菩提心。平常人經常也說佛教以慈悲爲懷,也就是說,大悲菩提心應該是所有佛教徒和所有善良人最根本的基礎。

  因爲利他心是我們每一個衆生都需要的。所有的衆生跟我一樣,願意獲得快樂,不願意得到痛苦,而且別人的痛苦跟我的痛苦也是一樣的。如果我盡心盡力來幫助他的話,他會無比地歡喜。並且,無論是自己的痛苦還是他人的痛苦,我們通過認識真理,通過繼續修煉,這種自私的痛苦可以遣除,利他的快樂可以增上。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通過訓練、通過修行、通過學習讓利他心越來越增上。而自私自利心對自他來講就像是毒藥一樣,是有害處的,這種害心,我們逐漸通過訓練以後也可以遣除。人們經常講,一般的習慣在21天可以改變,所以我原來的一種自私的心,原來的一種毒惡的心,通過修煉,它可以改變。

  第二個方面:自他的關系

  表面上看,可能自己比他人更重要,現在很多人認爲要有一種自我的強大、自我的成功、自我的完善,要有這樣的一種勇氣和競爭感。但實際上,我們都應該清楚,無論是從世間法,還是從佛法兩個層面來分析,利他的心應該比自我的心還重要。

  從世間法分析,不管是在家庭當中也好,還是在社會的任何一個部門和集體當中,有利他心的人,人人都喜歡他,人人都需要這個人加入我們的集團,加入我們的組織。從佛法的出世間法方面講,不管是修任何法、念任何經、做任何佛事,以利他心的驅使下做的功德,和以自利心驅使下做的功德,完全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也即是說,以利他心所做的功德遠遠超過自私自利的心。所以從兩方面來分析,我們以利他心做的任何事,不但給自己帶來無比的力量,而且他人也會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無限的利益。

  第叁個方面:修利他心的過程中,衆生的恩德很大。

  因爲在我們的修行和實際生活當中,如果沒有出現所有的衆生,包括怨恨的敵人,或者世間當中素不相識的人們,我們的任何事業很難以推進。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我們無論是坐車、乘飛機,或者上班、跟家人一起享用任何的生活,他人是非常關鍵的、離不開的一種元素、一種因緣。從佛法層面來講,我們修道、發菩提心、中間行持六度萬行,最後成就佛教的任何一個果位,衆生都是不可缺少的。

  關于這點,印度有個非常著名的論師,叫寂天菩薩,他在非常殊勝的論典《入菩薩行論》裏面也講過,任何一個人如果非常尊重佛陀而不尊重尊敬衆生的話,這是沒有道理的。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佛教的任何一個成就,離不開衆生的因緣,包括怨恨的敵人。如果我們修道當中沒有出現怨敵,那修安忍或者到寂靜的地方去享受靜慮波羅蜜多,等等諸如此類的許多的修證都沒辦法實現。

  剛才我們德國的道友用德語講考的時候說,我們要抛棄家庭或者單位到寂靜的地方去。其實論典當中也有這樣的說明,但這是對初學者來講的。初學者需要遠離非常雜亂的環境、非常複雜的人群,因爲所有的這些凡愚會給我們帶來困惑、危害、煩惱。但是到一定的時候,佛教當中更高層次的修行,都是不離開衆生的,尤其是如果沒有一個怨恨的敵人出現的話,我們的修行絕對不會成功。

  剛才我們講利他心,第一個講它是佛教的根本,第二個講自他的關系,第叁個講到了衆生的需要,也就是衆生的恩德,我們今天在座的人應該將這叁者結合起來好好地思考一下。實際上,如果你真正用一種修行,一種真理來完善自己、淨化自己、改變自己,那麼首先我們不好的習氣、不好的習慣、不好的心態,就一定要有改變。這種改變不是停留在理論上、文字上、形象上,而應該是從內心深處,要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這就要先從理論上明白: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人生苦短,最多也就是幾十年,在這個過程當中,所有的思想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是什麼呢?諸佛菩薩和前輩的這些高僧大德異口同聲地說是“利他心”。像我這樣的一個末學、後學者,翻閱過很多世間和出世間的經論,也接觸過許多老師,這些理論和體驗結合起來,在所有的人類的思想精華當中,利他心是真正的智慧醍醐。

  世界上的任何沖突、任何爭論,應該都可以總結出一個結論:這些沖突和矛盾,是因爲好多的凡夫人,凡愚,爲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標,與對方進行爭吵、鬥爭、戰爭。一個家庭的矛盾,也是丈夫或者妻子,爲了自己的利益,向對方提出一些要求,導致兩者之間發生爭吵。不管是日本也好、美國也好、俄羅斯也好,任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沖突、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沖突、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沖突,都不外乎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以自己的目標作爲因緣來進行征戰。所以,我們前輩的大德們都講到了,一切痛苦的來源就是自私自利的心,一切快樂的來源就是利他心。

  這樣的利他心在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也要修煉。修行的方法非常多,但最主要的,寂天菩薩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偈頌:菩提心寶沒有生起願她生起,菩提心寶已經生起,願她日益增長。我們藏傳佛教的很多修行人,在生活當中經常運用這樣的偈頌:無論是早上起來、晚上…

《菩提心的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