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睡覺或者是白天做任何工作,都經常念誦、觀修它,經常用這個偈頌來要求自己、反觀自己,並且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經常以這樣的偈頌來加持和賜予一種美好的祝福。
◎求證心
這是我剛才講到的第一個問題:“發心爲利他”當中的“利他”,下面講“求正等菩提”。
對于“求正等菩提”,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證悟。我們現在每天執著爲自己,執著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任何的事物,這些只是我們自己的五官跟分別念去緣取的一種因緣,但實際上,這種執著並沒有完全能深入萬法的真正究竟的實相。而且這種執著和緣取有一定的誤區和錯誤,我們的所見所聞當中,還有一些不准確的地方,因此需要從中醒悟、覺醒過來。
那麼爲什麼要證悟呢?我們所有的這些衆生,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追求都有一定的誤區,都不是很真實的。這一點不僅是我們佛教徒講的,實際上從現在的科學來進行觀察,也會明白其中的道理。那麼,爲什麼需要從這樣的迷惑、迷亂當中醒覺呢?我們必須要承認,我們的智慧實際上還帶有一種染汙,這個染汙到一定的時候會消滅。這種染汙,佛教當中叫業和煩惱。佛教當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師,叫龍猛菩薩,相關的曆史當中講他活了300年,也有600年的說法,不管他到底在人間住了多少年,實際上他確實是非常長壽的一個智者。他說過,我們相續當中的業和煩惱斷除之後,才能現前真正證悟的智慧。
我們每個凡夫衆生還沒有獲得這樣的證悟,不獲得證悟的根本原因就是所謂的無明。因爲無明染上了我們的智慧,就像一個純淨的水晶球,但是外面有一些垢染的話,就不能見到它的本來面目。所以,這種無明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消除。
第叁個講怎樣斷除無明。所有的這些萬事萬物的真相不能照見的根本原因是無明,無明實際上是一種非理作意,它並不是在我們心的本性上存在的,它具有一種偶然性和忽然性,我們通過修行和學習可以斷除它。斷除的方法,佛陀在佛經當中講過,一切因緣法,此法皆空性。也就是說,凡是所有的這些因緣法的東西,都是空性的。無明也是因緣産生的,我們什麼時候證悟到一切萬法皆是空性的真理的時候,所有的這些無明,就像陽光照射時,烏雲、迷霧自然清除一樣的,全部會煙消雲散。
第四個問題,講現證佛果。如果我們什麼時候證悟了一切萬法皆是空性的道理,我們相續當中的障礙、無明、誤解以及各種不合理的分別念,全部會遣除,在佛教當中,這叫做斷除障礙。同時我們會認識到一切萬事萬物真正的本來面目。萬事萬物真正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呢?實際上除了顯現以外,它的本質絲毫也得不到,絲毫也不存在。這種不存在也並不是一個單空,它是在佛教的中觀當中所抉擇的那樣,遠離四邊八戲的一種真相。這種真相,到一定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我們今天在座的東西方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人都可以通達,只不過我們現在正在這種道上努力而已。
這種證悟,在漢傳佛教的禅宗當中有明心見性的說法;在藏傳佛教的密法當中叫認識心性,或者說認識覺性;在顯宗的般若宗、顯宗的個別宗派當中,叫證悟空性。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的說法,實際上就是說我們的心完全達到了最究竟的真相,也就是說,我們認識了一切萬法本來具有的空性和顯現無二無別的這種真理。
誰是這種真理的認識者呢?最究竟的就是佛,然後是還沒有得到佛地的中間過程的菩薩。我們不要認爲佛好像是世間當中的天人或者神,菩薩好像是在世間當中層次比較高一點的一種靈魂,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所謂的佛菩薩,在我們人類的這個層次上,應該是對萬事萬物的真相完全通達的覺悟者,佛就是覺悟者的意思。所以我們佛教並不是自稱自己是覺悟者,佛陀傳下來的這些經典,可以用來說明我們後人應該追求的目標。
我們要知道得到佛果並不是得到一種神的果位,不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要想幫助別人,最大利益的幫助,一個是究竟的利他的菩提心,還有一個是究竟的求證的菩提心。這種求證的菩提心,就是要解決衆生的生死痛苦,或者說要解決衆生的實執的問題,必須要證悟空性。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雖然有些老師也會給學生講一些技術、智能和技巧,但實際上解決不了根本上的問題。
我以前在一個學校裏面演講的時候,有一個老師,說她非常關心學生,包括學生的感情、談朋友之類,天天都是忙著這些事情。這個老師很關心他們,但實際上這個解決不了大的問題。最能解決問題的,就是完全明白我們心的本性。完全明白一切萬法的真相,這就是最大的覺悟!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這樣,所以菩提心最終的要求,是讓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衆生早一點得到覺悟。
◎自他交換的菩提心修法
以上我通過四個方面來分析要求證的道理,下面我再簡單地講一下自他交換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法非常多,有自他平等的菩提心的修法,自他交換的菩提心的修法,還有自輕他重的菩提心的修法,以及一些顯宗、密宗的竅訣性的修法。自他交換,用世間的淺顯易懂的名詞來說,叫換位思考。不但要換位思考,還要換位利他、換位做有意義的事。
自他交換,在我們藏傳佛教當中,有非常殊勝的一些竅訣性的修法。尤其是藏傳佛教裏面噶當派的自他相換是非常出名的,有一個名言:失敗虧損自取受,勝利利益奉獻他。就是說,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遭到虧損、失敗的時候,沒有抱怨心、沒有怨恨心,而是自己堅強地承受;然後將自己的一些利益、成功、各方面的富裕,盡量直接或者間接地奉獻給他人,幫助他人。這樣的精神,不僅在現在這個時代當中,乃至在過去、未來整個人類世界當中,應該是最高尚的一種修行。
這種修行方法剛開始的時候,可能跟我們平常的習慣有一點矛盾,或者說人們很不容易接受。但實際上,如果你長期修學,久而久之自己的思想一定會成熟。當你菩提心修得越來越純熟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有了自利的心,他會不斷地危害其他的衆生;有了利他的心,他會不斷地饒益,或者造福我們的人類和整個世界。所以這種心態,需要我們長期的訓練、長期的修行。甚至我們行住坐臥的威儀當中,也經常要不斷地修煉利他心。尤其是我們所修的這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實際上非常簡而易行,在實際操作中它並沒有非常複雜的儀軌,在任何一個場合當中,自己都可以行持。
我們在座的人應該要多學習菩提心的利益,菩提心的利益在《入菩薩行論》第一品當中講過。我們懂得了菩提心的功德之後,再學習《入行論》的所有內容,然後再進一步學習像《菩薩學集論》、《攝大乘論》,還有甯瑪巴非常殊勝的竅訣《大圓滿心性休息》的第八品,當中有非常廣泛的菩提心的教理的理論和修法。
我們大乘講的叁殊勝的竅訣就是:剛開始的時候,我修任何一個法就是要爲了利益衆生而修;然後中間修這座法的時候,自己心不散亂地行持;到最後我所修的這些功德要回向給衆生。這是在大乘佛教當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個法門。如果不具足這樣的大乘菩提心,按照大乘來講,只是一種形象的法,也就是說每天都是在剛開始的時候以自私自利的心來修,然後中間也是以自私自利心的執著不放棄,到最後也是以自私自利的心回向自己的話,它是一個小乘,或者說是比較低層的一種修法。
因此,我也特別希望在座的佛教徒,你的修行一定要具有菩提心來攝持。而非佛教徒、非宗教徒,你也要正面地了解,所謂的菩提心並不是宗教的具有教條性的一種狹隘的思想。如果你廣泛深入地了解菩提心的內涵,你會很驚訝,會感到無比震驚。因爲這種思想的微妙性,它的無限力量,在我們當今這個科學極其發達的時代當中,也是難以尋覓的。
我今天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當中,也難以講出許多包羅萬象的哲理。但是更重要的是以簡單的語言來說明,菩提心實際上是利他和求證兩個層面。這兩個層面並不是佛教獨有的一種說法,而是我們所有人類需要追求的一個長遠的目標。
叁、對大家的兩點希望和感謝
菩提心的修法基本上講完了。我在這裏還要簡單說幾個事情,不會耽誤很長時間。我知道你們很多人很關心睡覺,這是每個人會關心的。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科學。
◎希望一:利用網絡時要有正知正見
第一件事情:今天我很高興很多的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大家利用網絡的平臺共同集聚。現在用Internet網的人非常多,但是其中真正求真理的人、尋找智慧和悲心的人並不是很多,所以我今晚第一個希望,在座利用網絡的人,希望你們不要浪費時間,一定要求真理,求正見,求正念,求智慧。現在這個社會很複雜,尤其是年輕人,自己沒有很好的思維能力和主見,很容易被各種各樣眼花缭亂的外境吸引和迷惑。這是我們當今這個時代當中非常特殊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很容易讓人墮落,讓人迷失方向。因此第一個希望,大家利用網絡的時候,要有正知正見。
◎希望二:有能力者利用各種語言文字弘揚佛法利益衆生
第二個希望,現在這個世界,我們經常稱爲地球村。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的人類,生活的方式和利用的語言文字都不相同。佛教這麼好的真理,主要來自于印度,後來傳到藏地、漢地以及其他國家,所以我們有些年輕人,懂世界各國語言的人,我特別希望你們用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的語言來弘揚和宣講佛法,帶領許多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追求真理。我這邊也盡量地培養各個國家的懂語言、懂教理的人。我希望大家在這方面共同發心、共同努力。我想這對整個地球,乃至對所有的生命和衆生都會帶來無比的利益,這也是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希望你們以後應該將學過的各種不同的文字語言,利用在弘揚真理方面。
◎感謝
第叁,我要感謝大家。第一個非常感謝我們各個地方的佛教小組、佛教組織裏面的許多發心人員,你們不辭辛勞,爲衆生弘揚真理付出自己最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你們也幫助許多可憐的衆生。這一點,我作爲一個佛教徒,發自內心地感謝你們。
第二個感謝我們智悲翻譯中心,這兩年以來,無論是中譯英,還是英譯中,在這方面做了非常大的貢獻。我們這兩年以來,大概佛教與科學方面有180多篇文章。其中內容最殊勝的,我們編輯了兩本書,包括了大概50多篇文章。這些發心人員日日夜夜對佛教和科學進行對比,把非常著名的一些西方和東南亞國家的學者的文章翻譯成漢語。我希望你們還要不斷地努力,我不斷地贊歎你們。
最後一個感謝,我們今天網絡上這麼多的人,已經利用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聽了我的胡言亂語,耽誤了你們的時間。我看到前面有一個佛教徒,還有一個出家人,打了3次哈欠,這說明時間不能太長。時間就是生命,你們今天利用你們的生命來接受,或者說是共同學習,我對你們表示感恩。謝謝!
《菩提心的修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