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人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學者、真正的瑜伽士、真正的大成就者,可以這麼講。
2、中觀的叁種見解
我們在這裏講了什麼是真正的修行人。下面講中觀見解當中,沒有究竟的見解、已經究竟的見解和最究竟的見解,分叁個方面。
沒有究竟的見解,什麼時候我們都有顯和空的這種分別的執著,就是無欺的緣起顯現和遠離四邊八戲、沒有一切承認的空性,這兩者分開執著。這個是顯,這個是空性。比如說,我們這個瓶子,當顯現的時候,無欺而顯現的這部分和它的本體空性,在我面前是分開顯現的。空的時候不顯,顯的時候不空。顯和空,就像黑色和白色的繩索一樣,這兩個一者有的時候,另一者沒有。現在我們很多人就是這樣的。
我們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很多人都在讀,但是,實際上心裏面想,色就是這個,空就是在它的本體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說是這樣說,但是,實際上我們還沒有通達。這個時候,還沒有真正通達佛的密意。佛的密意是什麼呢?佛的密意是萬法的真相。但我們在這個時候,見解還沒有究竟。所以,我們自己也要扪心自問,你有沒有顯空分開的執著?當你看到柱子的時候,你自然而然知道,這個柱子跟空性無二無別。柱子就是空,空就是柱子。這樣的定解你還沒有生起來之前,說明你還沒有通達,禅宗裏面講的是“明心見性”,我們中觀裏面說的是證悟四邊八戲,大圓滿裏面講的是證悟覺性光明,這個還沒有證悟。所以,這並不是如來最歡喜的道,還沒有證悟。
我們修行人自己要觀察自己。有些人自己認爲,我已經開悟了,就到處去說開悟了。然而,有些境界你自己也知道,別人說你的時候氣得要命,然後,手機“啪”地扔到地上,開悟者怎麼會把手機扔到地上呢?!
這個是還沒有究竟的見解。已經究竟的見解是什麼呢?一旦顯空沒有任何輪翻的時候,就是說,到一定的時候,那種顯現的無欺的緣起世俗化,和斷除一切執著的相,這兩者沒有任何的輪翻。我剛才講了,我現在看到這個柱子跟它的空性兩個是分開的,但是,一旦我真正證悟空性的時候,在我面前,顯即是空的,空即是顯的。顯和空,不需要輪翻、交替。
我們現在是一想到空的時候,顯現就是沒辦法的,一看到顯現的時候,空的部分就沒辦法。但實際上,所有這些法,就像在水裏面的月影一樣,水裏面的月影跟顯和空無二無別的。萬事萬物本來是這樣的,但這個道理我們還沒有通達。一旦所有的這些顯空,根本不需要輪翻——很多大成就者自然而然在他的顯現當中,顯即是空,空即是顯——這個時候,你的中觀的見解、般若的見解就真正已經圓滿了。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明心見性。偶爾可能我們通過智慧來觀察的時候,會有這樣的,但是不一定長久,所以,這是很深的一個修法。
雖然宗喀巴大師這些詞很簡單的,但是,他把所有中觀的思想、大乘菩提心的思想、小乘出離心的思想,這叁大思想,用短短的教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給我們明白地說完整了。
所以,我們以後要懂得,先要發出離心,然後要發菩提心,但是,光是出離心和菩提心還不夠,還要有證悟空性的見解。這種見解如果沒有的話,你輪回的根本是根本斷不了的。你看,光是有個菩提心的話,學《現觀莊嚴論》的時候就知道,根本沒辦法,還要不斷在輪回中轉。然而,證悟了空性,不管你學密宗也好,學顯宗也好,如果真的有了空性見解的時候——最近我們在學《六祖壇經》,這些修行跟內容完全是可以相合的——你所有的見解會圓滿的。
最後,宗喀巴大師旁述另一種比較有特色的見解,或者說最高的一個見解。我們平時學中觀的時候,因爲顯現的原因,它不會斷滅;因爲空性的原因,它不會常有。我們平時是這樣說的,但是,宗喀巴大師最後的一個緣起是:因爲顯現的原因,所以斷除了有的邊;因爲空性的原因,所以斷除了無的邊。這個是另一種說法。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有顯現的緣故,所以它不是沒有;因爲是空性的原因,它不是不空。一說這樣的時候,我們可能有點糊塗了。
這個是現空運。這種道理實際上是很難懂的,沒有一定的比較高的境界可能不行,但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因爲,它顯現是空性,所以才顯現,如果不是空性的話,它不可能顯現的,但顯現也不是有,是這麼一個方式來推理。
最後要知道,緣起空性跟顯現,實際上是最高的見解,是不會被搶奪的。我們相續當中,就像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講到的,最高的中觀的見解,盜賊也不會偷的,強盜也不會搶的,誰都不會拿走。我們手上拿著包的話,膽戰心驚地,在大城市裏面,很多人黃昏的時候害怕,都不敢提包,甚至有些金耳環都不敢戴,害怕別人搶走了。但是,你相續當中有現空無二的最究竟的見解的話,誰想奪也奪不了,想搶也搶不了。
這就是中觀當中最高的思想。因爲這種思想很高,也許我們今天在座的,沒有一定中觀的基礎,現空無二的道理也許確實是聽不懂,不管怎麼樣,我想也是給大家種下一個善根。同時,佛教徒也不要特別傲慢,你念完四十萬遍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末義
最後的末義,宗喀巴大師說,這樣的“叁主要道論”,我們先自己通過聞思以後通達,通達以後應該再依止一些寂靜的地方,非常精進地去修持,最後你一定會獲得圓滿無上的佛果。
因爲這是宗喀巴大師——羅桑劄巴對擦庫地區的一個官員,叫做阿旺劄巴的教言,所以我們今天是爲了創造這麼一個緣起。總而言之,大家以後修行過程當中,雖然你修得不好,但是你口頭上給別人經常講: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你們以後坐車的時候,看到一個路人的時候,可以問他:你有沒有出離心?你有沒有菩提心?……在佛教徒面前也經常這樣講的話,就可能會有一種力量。我們要知道這個重要性,如果知道重要性的話,以後會注意的。
《叁主要道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