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學者不應該視師如佛(索達吉堪布)

  初學者不應該視師如佛

  ——索達吉堪布2013年5月5日網絡開示

  ◎諸多論典宣講密宗的不共見解:真正的上師確實與佛無別

  今天的這一堂課,我想跟大家說一下依止上師方面的一些道理。依止上師方面的道理,從廣泛的意義講或者從文字上講,在《大圓滿心性休息》、無垢光尊者的《如意寶藏論》的第八品也有,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當中也講了。很多道友也已經學過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圓滿前行》、《事師五十頌》等等,這些道理應該是講得比較多。但這些論典當中,主要是講一些密法的不共見解,都基本上著重地、用大量的文字來宣說上師跟佛無二無別,所以依止上師之後,應如理如法地去依止,而且如果違背了上師的教言,直接墮入金剛地獄。

  但這個是不是這樣呢?確實也是這樣的。按照密宗不共觀點來解釋的時候,真正的善知識的密義就像《華嚴經》裏面講的一樣,像大海一樣難以測度,他的智慧像虛空一樣廣闊無邊,難以衡量……他的悲心猶如江河源源不斷……可以用很多的比喻說明。但是我們現在,在漢地、在其他地方經常發現到,依止上師的過程中,也有許多的一些事情出來,所以在這個上面,我今天想跟大家說一下。

  ◎普通人剛開始應把上師視爲人

  剛開始的時候,初學者不用把上師看成佛一樣的。這個問題今天著重要提出來。那麼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作爲上師,在佛教中,可以說他是一個代言人。釋迦牟尼佛在相關經典當中也講了,佛陀對阿難也說了,我涅槃之後,我顯現爲善知識,然後爲你開示正道。有這樣的這種說明。我們也知道,上師是佛的化身、上師是佛的代言人等等,都可以這麼講。但是,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剛開始結上善緣,或者依止上師的時候,相關的論典當中也要求大家如理如法地去觀察。但現在大多數的人,基本上都是不觀察,這是不太合理的。

  我們也經常看到,很多佛教徒剛開始的時候,對上師從來都是不觀察。好像特別地沖動,就是世間當中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緣分,一見鍾情還是什麼,等等這樣的,這樣的情況我們也不排除。最主要是什麼呢?我們是一個普通人,最好是不要像印度的八十位大成就者,像他們那樣的這種精進、信心和根機我們不一定有的。也不能因爲密勒日巴尊者還有像常啼菩薩等等他們的故事那樣,我們是不是每一個人是這樣,也不一定有這麼樣的根機。我們都是一個普通的佛教徒、普通的人,那普通的人剛開始依止一個上師的時候,最好是把上師看成人來對待。

  現在我經常發現在生活當中,有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把上師看成佛一樣,視師如佛。而上師們,有些確實是有佛的境界,非常了不起。但有些的話,可能沒有,甚至連一般的一個上師的資格都不一定有。但是因爲這些弟子們把上師寵壞了,最後自己也就好像覺得真的是我跟佛沒有差別,我們佛教裏面講的,有一種增上慢:自己本來沒有獲得神通,認爲是獲得神通了;本來沒有獲得阿羅漢果位,自己認爲獲得阿羅漢果位。那個時候自己的過失看不到、別人的功德都看不到。

  所以有些人,因爲弟子們特別愚癡的原因,跟上師一直就是說:上師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當面也在說、背後也在說,然後,叁門供養、恭敬等等。本來上師很有正知正見,但後來因爲旁邊的很多人說你是佛、你是佛……最後自己真的認爲是這樣的了。最後,上師們也可能被寵壞了,最後真的認爲自己是佛。那佛的話就什麼行爲都可能沒有特意地約束,上師和弟子都可能會做一些對佛教和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事情,這樣,可能對自己不利,對今世不利,對來世也不利。

  ◎剛開始如理觀察上師非常重要

  因此我們建議,剛開始,佛教裏面專門要講觀察上師,這個觀察上師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來不及:一個人傳法的時候,來不及觀察就馬上去聽;灌頂的時候來不及觀察,馬上去。其實這不是很好的,因爲我們把學習佛法看成一個很重要的大事來抓,你要去接受這種法門的時候,就像世間人也是這樣的。世間人你要找一個老師的話,比如說我要學一個工巧明的話,看這個工巧明的老師他會不會懂,如果我要學英語的話,這個老師是什麼學校畢業的,他的英文的底子是什麼樣的,也要去看。或者我們世間當中談朋友的話,也會看他的家庭狀況是怎麼樣,他的整個政治背景是什麼樣的,他的財富是什麼樣的,很多人都要去看。

  我那天遇到了一個人,他說,他跟一個人准備合作,但是爲了合作,他摸不到底,專門從美國飛到中國,已經來過兩次。他來的時候,表面上跟他聊,但實際上看他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因爲將來要跟他合作,還沒有正式簽合同之前,他要了解這個人的整個背景,他就來過兩次。而且他也默默地問了很多人,也通過其他途徑來了解,最後基本上這個人的人格很不錯,整個實力、各個方面也很不錯的,然後准備再過半年以後,跟他正式寫合同,共同做一個十幾年的合作項目。

  當時我心裏面想到,其實我們學習佛法比世間的一般的工作、合作更重要,更要謹慎,那這樣的話,依止上師爲什麼不需要?比如說,來一個上師,剛開始,你對他供養也可以,你有錢的話,因爲他是出家身份,你也可以供養。你跟他說話也可以。但佛法方面的結緣,相當于我們世間當中兩個人共同合作簽合同一樣的,如果是家庭的一些狀況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辦結婚證一樣的。你跟他佛法沒有接上緣之前,很有必要仔細觀察。

  說是這個上師是從漢地來,到藏地來傳法的話,那這些藏族人應該到漢地去了解一下,這個是哪個寺院裏面的,了解一下這個上師在漢地是一個方丈呢,還是一個大和尚呢,是一個小沙彌呢,還是什麼樣的,親自到他的寺院裏面去了解。如果一個藏地的上師來漢地弘法,你也有必要親自到他的寺院裏面去了解一下,一邊看看藏地的風光,另一方面要了解這個人到底有沒有上師的資格。互相觀察,我覺得很重要的。

  說實在的,我也並不是對哪一個上師不滿,內心當中對誰都沒有。但是佛法的這種依止上師的方法本身就是這樣的,如果你一旦真正是佛法上結上因緣以後,一般來講能不能說過失呢?最好是不說過失。智悲光尊者也說了,如果你依止完了以後,就發現上師的過患,你最好不說。如果說了,或者經常誹謗的話,對你自己也是構成很大的罪過。這是應該的。比如說我們合同已經簽完了,那你違約的話,你自己肯定是有過失的,因爲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看好、沒有談好、沒有了解,最後對方沒有變,我變了的話,從世間上也可能會有很多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視師如佛的層面和觀清淨心的問題

  其實上師是佛並不是一般的境界裏面都講的。修上師瑜伽的時候,真的要修跟上師的密義無二無別的時候,確實把上師看成佛,在那個時候不僅僅是上師是佛,包括我們現在世間的一切衆生也要觀作爲佛。我們學過《大圓滿前行》的都知道,前面講發心的時候,一個是發菩提心來發心,一個是發清淨心來發心。那麼發清淨心來發心的時候,上師觀爲蓮花生大士,金剛道友觀爲二十五大弟子爲主的;或者上師觀爲阿彌陀佛,自己弟子、旁邊的人全部觀爲菩薩,所以說在那個時候,真的要把上師觀爲佛無二無別的,上師的身口意當中的所有的這些功德、加持融入我的叁門。

  通過這種方式來修持上師瑜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你還沒有到這個之前,現在很多人剛開始視師如佛,到最後的時候視師如魔,哇,這個上師如何如何不好啊,他把我的什麼什麼財物騙了,這個人什麼,同他的感情上面如何有問題呀,他行爲不好啊。現在很多人是剛開始激動得不得了,這一方面是上師也有責任,可能上師剛開始的行爲並沒有如理如法地去引導,如果真正是你用佛法來引導弟子的話,弟子也可能不會變成這樣的。所以說,我覺得上師的行爲也許存在一些問題,然後弟子的清淨心方面,也有問題。

  那麼這個事情到最後是很複雜的,會不會有些人經常講,不管怎麼樣,我要觀清淨心就可以。但是,也很難的。如果上師確實是在顯現上也好,在上師的一些行爲上非常非常地不如法,那可能完全觀清淨心的話是不太容易。我以前也想過,我想上師如意寶真的是非常非常地了不起。上師如意寶的行爲,我在世界上肯定是信心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他在顯現上很多不如法的話,像我這樣的人能不能觀清淨心,我自己也是反複觀察過。上師的行爲確實太好了,不然的話,如果他的行爲不如法,我都很難觀清淨心。我經常自己對自己這樣想過。所以任何一個人來講,可能上師的行爲也有關系,但最重要的可能自己的信心更有關系。

  有些人是自己産生邪見,其實上師沒有這個過失,他認爲是他的所作所爲都是顛倒的,就像提婆達多,當時對佛陀的這種看法一樣的。這種情況也有,但是我們辨別的時候非常難。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只要你有清淨心的話,對狗牙祈禱也可以成佛。不管是對任何人,如果我們觀清淨心的話,他也可以作爲一種佛緣。但是智悲光尊者也說過,從功德的層面來講,世間當中還是有分上師的這種功德,和弟子的這種功德,那麼至少也是,按照佛經裏面講的一樣,上師的這種功德,要超過你。如果沒有超過的話,很難得到相應。

  比如說,我是一個資糧道的人,我們的上師應該是按照地階的角度來講——加行道;如果我是加行道的話,那麼上師應該是見道……這樣來分的。那這樣的話,上師觀爲佛的這種說法是不是合理呢?他說並沒有相違的。爲什麼呢?上師觀爲佛實際上是最後的密義融入無二無別的這個層面來講的,在我們祈禱的時候,你把上師作爲佛、菩薩一模一樣的話,是可以的。

  但是,暫時你在學習和依止的過程當中,剛開始最好是把上師看成世間當中的一般的非常善良的一個上師來看待,然後慢慢…

《初學者不應該視師如佛(索達吉堪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