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益西彭措堪布)▪P2

  ..續本文上一頁不來,魂神淒然離去,獨留僵屍一具。酷暑天中,不消一兩日,身體膨脹,面目全非,腹部臃腫猶如吹滿風的皮口袋,很快流出臭水,發出臭味,蠅蛆尋“香”而至,人皆掩鼻遠避。

  (二)青瘀想:然後全身漸漸變青,肉隆起的地方是血紅色,糜爛發膿的地方慘白,其他地方都變成青紫色。

  (叁)膿爛想:七竅及壞破的地方流出膿汁來,薄皮腐爛,肌肉潰敗,膿血流淌。古德雲:“腐爛應難睹,腥臊不可聞,豈知膿爛處,蘭麝昔曾熏。”

  (四)斬斫離散想:如戰後的沙場上,這裏一只手,那裏一只腳,東邊一個頭,西邊半具身,被砍掉的身肢分散四處。同樣,于屍陀林中被節節支解時,皮剝掉甩在一邊,頭砍掉滾落一旁,手腳四肢各扔一處,頃刻間就已七零八落。風吹日曬,皮盡肉消,一堆枯骨,孤處荒野,化爲塵埃,煙滅灰飛,蕩然無一物。

  (五)散亂想:忽然禿鹫、老鷹、烏鴉、野狗、狐狸爭相食啖。刹那間一片狼藉,血肉全無,僅剩節節白骨。古德雲:“屍骸遭食啖,方寸少完全,當年空自愛,此日有誰憐,不若豬羊肉,猶堪值幾錢。”

  (六)血塗想:由于肉全部化成膿血,流出來散布各處,露出整個骨架。古德雲:“一片無情血,十秋不起人,淋漓塗宿草,狼藉汙塵埃,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癡肉眠,錯認假爲真。”

  (七)蟲聚想:于此膿血之中,密如牛毛般黑嘴白身的蛆蟲聚積一處,不停上下翻轉蠕動,俨然一蛆蟲蝼蟻城市。

  (八)白骨觀:若于色、形、觸等耽著不舍而深生欲惱者應修白骨觀,因爲白骨觀是貪欲心最有力的對治法。《俱舍論》第六品雲:“爲通治四貪,且辨觀骨鎖,廣至海複略,名初習業位,除足至頭半,名爲已熟修,系心在眉間,名超作意位。”以胎生的本性乃爲骨體,故爲寂滅貪執肉體之心應修白骨觀。修習時,首先觀想足趾、眉間、額間的皮肉脫落,露出白骨。此時心應專注。隨後依次觀想自己身體的上下,皮肉也在逐漸膿爛、墜落,至全都露出了白骨。如是以觀修勝解之力讓白骨逐漸增多,從自身白骨漸遍一床、一房、一寺、一邑、一國,乃至遍滿大地及海量之際均已充滿了白骨。如此安住片刻,後縮略而觀。從海量際逐漸少至自身白骨,僅于足趾觀有皮肉,此外身體皆爲白骨。又以勝解力,如上從自身白骨漸增、漸廣至海量際,又複漸略而觀至自身白骨。爾時至額間的一半觀有皮肉,僅于眉間拇指許露出白骨,並傾心一緣湛然而住。依此殊勝修法決定能有力地摧伏貪欲之心。

  衆生沈溺茫茫業海中,最難斷除的莫過色欲,擾擾塵世裏,爲禍無限者的無非淫欲。故在此普勸有緣能醒悟,破除色魔之障,奉行不淨觀法,共出迷津,直歸覺悟的正途。澫益大師曾教誡說:“欲超生死路,此觀須精研。”

  衆生認爲五蘊身心爲一體的自我,此異體修法將此“整體”分化爲零。我到底是什麼?在哪裏?何形象?以上將五蘊中色蘊之身,先分成四大,再分成叁十六種不淨,再將之詳細分析至本來空。其它四蘊下面將一一分析。省庵大師雲:“四體分散,一身何所從。”澫益大師雲:“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真,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爲男女,虛名立賓主。”不觀察時雖如夢如幻如浮泡如聚沫般存在,但毫無實體。屍棄佛偈語雲:“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此浮泡幻身,四大毒蛇常住其中相互淩逼克鬥而産生諸多苦痛,此身是一切過患之源,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不淨生住之處。

  佛在《禅行法要經》中雲:“諸比丘,若以彈指間,念此諸想之事,皆爲精進,爲奉佛教,不是愚癡食人施也,何況能多行。”如法思惟可于阿賴耶中種下解脫種子,徹底鏟除貪心煩惱。因此我們應勤精進,如憨山大師所言:“谛觀四大各有所歸,今此妄身當在何處?如是觀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久之純熟,當見身忽然脫空。四大若空,諸苦頓脫,即此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訣也。”

  己叁、觀修受想行識四蘊之異體:

  受想行識四蘊之本來面目以此異體之理推斷可知,它們也是虛浮不實的。

  頌雲:彼念相續消失時,受想行識各自性,

  析爲異體亦伺察,猶如水泡與陽焰。

  芭蕉幻事現見時,彼亦毫無貪執處。

  色蘊不實,猶如聚沫,其體不淨,如是正見觀住交替而修,若此正念相續消失之時,則應將心轉移到其它所緣境而觀修。分析受想行識四蘊自性時,亦應如法炮製,以異體之理反複伺察,可斷定彼等如水泡、陽焰、芭蕉、幻事,自然了知彼等毫無可貪之處。

  蘊者堆集、聚合之義。受的概念是領納的意思,即領納所緣之境,並生起覺受。受有苦、樂、無記叁種,其中樂受又可分爲聞妙音、見美色、嗅妙香等。這些又能再分爲很多類,對每一類又可以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如此反複尋伺,觀察。自然明白受蘊不實,由諸多不同部分拼湊假合而成,如水中浮泡。

  複次,分析想蘊,想的力用是構畫一切諸法之像。想蘊就是具有上述特性的諸多部分的積集體。它可以分析成衆多分類,如善惡等種種想,它們又可分成對柱、寶、象、馬、男、女等諸多不同界性之想。如此反複分析推理。自然明白想蘊不實,只是諸多不同部分暫時拼湊假合而成,猶如陽焰水,似有而非有。

  複次,分析行蘊,行的概念是造作,即由行的緣故驅使心于善惡無記之中造作不息。行蘊是除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如善心所可分爲信心、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等。惡心所也可分爲貪、嗔、癡、忿、恨、惱、诳、谄、驕、害、無慚、無愧等。其中以貪心爲例,因爲外境、時間、相狀的不同,又可分成衆多種類。將整體的行蘊如此分析漸漸支離破碎,自然明白行蘊不實,只是諸多不同部分暫時拼湊假合而成,如芭蕉樹層層剝析,中空無實。

  複次,分析識蘊,識的概念是了別之義。即由此識能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境界。識又可分爲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其中每一個又可分成衆多。如對紛繁複雜的色法可以産生林立千般的眼識,其中每一眼識還可分析。其它五識依此類推也是同樣的。由此可知完整一體的識根本沒有,只是由許多虛妄不實的不同部分暫時拼湊假合而成。猶如幻化的事物。

  通過深入細致的觀察分析,在心中一定會生起堅定不移的信解,如是數數安住定解之中修習,最終必然會生起現見五蘊幻妄不實的智慧,了知其中沒有絲毫值得貪執的東西。心中生起自他五蘊身心如海中浮泡,如空中雲霧般飄搖不實的覺受,自然淡薄對身心的粗大執著,時時輕松快樂,如放下重擔一樣。如是精進修習會深深地體會到此身是幻身,此心是夢心,一切都是幻夢空花,有什麼值得貪求的呢?

  同樣在大小乘俱舍論中也對衆生身心結構作了詳細入微的分析,如磨面粉般的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逐一剖析,最後頓然明白實有一體的衆生蕩然不存,因爲不可分割實有一體的法絲毫無有,只是不同的種種法暫時拼湊假合而成。佛在經中說猶如農夫將糧倉裏囤積的糧食一一揀擇分開時,一體的糧堆無法成立,只是各各不同的單位,如大米、大豆、小麥、谷子等,彼等又可分成一粒一粒的。同樣以智慧眼打開身心倉庫,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一搬開分離。此時得到一個決定的信解,即現在我所見的五蘊身心虛幻不實。對以上的推理比喻深深思維反複憶念,漸漸會從覺受上谛知我此身心虛浮不實。內心定解堅固時,當一心專注所緣而安住。

  下面開示如何善巧修習上面的內容。

  己四、攝要:

  知此正念之相續,未散之際善護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續當移觀余法。

  如實現前正見定解時,心不馳散,完全浸潤于法味義理之中。或分析觀察,或一心安住,正念相續如河流源源不斷。在未散失正念之際應以方便善巧勵力護持,勿被爲違品逆緣摧毀。倘若心力疲倦,昏沈掉舉力大,正知正念力薄,甚至忘失正見定解時,不必刻意強製的硬著頭皮觀修,應該暫時擱置,把心念轉移到其它所緣上觀修。

  善加把握修法的最佳狀態,才不會對修法産生厭煩恐懼心理,使修法時時刻刻處于輕松滿足之中,這樣每次修法都有收獲,從而激起更加精進修行的欲求,使修法不斷增上。

  如何把握呢?應如貓捕鼠般集中身心一切力量痛念生死無常,世間一切境界如夢如幻如空花,無有意義,摒棄一切無義雜務屑事,集中一切精力,修行解脫道。在觀察時就象執持金剛王寶劍的勇士般無堅不摧。在安住時如雞孵蛋般坦然安住。如是觀察身心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異體不淨法時當如庖丁解牛,目中無一全牛,所見無非零散肢體。若如條件反射般無須觀察便生起定解時,當如獅子入穴而徑直安住修持。閉目時真實感覺到身心散落,如聚沫、浮泡、陽焰般破壞、搖動、虛浮。如是觀察安住的心念無法收攝時,當淡然放松,遷移修法的所緣。因爲衆生心力怯弱,一味地強製觀修會導致對法生厭煩心、畏懼心,重則心亂發狂。所以針對自身情況,采取具體適當的修行方式,勿太緊,勿太松,松緊適中,如調琴弦松緊適中才會發出妙音。

  丁二(觀修無常)分二:觀無常的利益、真實觀修。

  戊一、觀無常的利益:

  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本性,刹那生刹那滅,迅速遷流,片刻不停,如流星般飛速毀滅。一切時空有情及器世間的安住僅僅是短暫的瞬間,稍縱即逝,被時間的快馬風馳電掣般牽拉著,如滾滾大江東去不複重返。《因緣品》雲:“嗚呼有爲法,無常生滅性,因生複死故,當速趨寂樂。如佛說諸法,如星翳油燈,如幻露水泡,如夢電浮雲。”可憐愚狂衆生,溺于無常瀑流之中,不知不覺不悟,反而耽著堅固、恒長漂于生死海中久久難歸。所以佛爲拔除常執惡分別之毒刺,而數數敲響無常的洪鍾,警醒我們,“諸行皆無常,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會合終別離,有命鹹歸死,當趣于寂樂。…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益西彭措堪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