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剛橛)

  金剛橛

  金剛橛(梵文 vajvakilaka),譯音爲伐折囉枳羅迦,爲立於修法壇四隅的小柱,又稱四方橛、四橛。

  在《蘇悉地羯囉經》卷中說:“宜以佉達羅木作橛四枚,其量爲二指。應折忏其一頭,如一股杵(中略)釘在四角,稍露橛頭。”在《蕤呬耶經》卷中,敘述曼荼羅的造立法:“四方已定後,又量角絡(對角線)。校正畢,複量中心。在其中心打一橛子,在其他四角各置一橛。在第二院及最內院,四角各置一橛。(中略)應取乳木作橛子,頭應如金剛。”《陀羅尼集經》卷叁中說:“應以佉陀羅木作橛四枚,各長八指。(中略)宜釘四角。”八指約二十公分。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道場念誦儀規》中更進一步地說:“檀之四角應釘佉陀羅木之橛,若無此木之橛,鐵、紫檀木之橛亦可。長應爲十二指,四指入地。”

  在日本使用木檀,橛之長度爲二一至叁四公分。橛中作柄,立於檀之四隅。其形態是在軸中央附以鬼目,上下飾以帶所系住的蓮華,以上下爲钴,钴部爲六角或八角,素紋之钴者稱爲金剛界橛,飾以細長蓮瓣者稱爲胎藏界橛,此外,钴的前端飾以寶珠或蓮華之蕾。其中飾以寶珠者,用于灌頂,而素材方面,和經說明所列的傳達羅木不同,以金銅製者較多,木製者次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