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講到自律,那我要不要去製止惡的發生呢?一味的自律不是縱容了惡嗎?

  問:講到自律,那我要不要去製止惡的發生呢?一味的自律不是縱容了惡嗎?

  答:佛教的自律是指爲了不製造傷害而自覺地遠離身口意的惡劣行爲。對神智正常的人來說,言行主要受思想意識控製,所以遠離意的惡業,身口業自然就會清淨。意的惡業概括爲貪、嗔、癡。時刻提醒自己對治貪、嗔、癡,可以有效製止自己身心上惡的發生。

  就外境的惡或者說他人的惡行而言,要看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在你看來是惡劣的行徑,在別人眼裏不一定就惡劣。在正常情況下被認爲惡劣的言行,在某種特定情境中可能就不惡劣。在一個社會、一個時代、一群人中被認爲是惡的,可能在另一個社會、另一個時代、另一群人中就不是惡的了。如果全憑自己的情緒和成見,凡是自己看不順眼的、與自己的價值觀不一致的,就認爲是惡,應該予以製止,這是不合理的。自律“律”的正是這種“一切以我爲標准”的心態。

  其次,爲了避免造成傷害而製止他人的惡行,與對治自己的貪嗔癡一點兒也不矛盾。我們不是非要借助貪嗔癡才能去阻止別人造惡。比如我們小時候做壞事會被父母喝止,父母的喝斥是出于愛護而非出于嗔恨之心;法官不必對疑犯滿懷仇恨、怒發沖冠,才能公正嚴明地判案。有些人脾氣率直,路見不平便大吼一聲出手相助,這種英雄好漢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簡單化地得出結論,說意氣用事、敢對人拳腳相加、惡語相向,才是有正義感的表現,而冷靜克製一點的,就沒良心、沒骨氣。

  自律主要關乎個人修養。越是在文明、法治的社會中,自律與懲惡揚善越不矛盾。

  問:什麼是善良?不做壞事是不是叫善良,善良是否就一定要做好事呢?

  答:簡單地說,善良就是沒有傷害之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