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師父慈悲開示,對外道應該采取什麼態度?應該如何做?
答:在家修行的人不可避免要與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跟我們有著同樣的信仰、價值觀和行爲方式,我想避免矛盾沖突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從基本人性出發去與人交往、溝通。在宗教、性別、職業、社會地位等等不同的背後,大家都是人,都希望被理解、被關懷,都希求快樂,不想遭受痛苦。先認識到這一點,在此基礎上逐漸擴大內心的容量,對衆生慢慢地由衷地生起親切感,願意去感受他們的快樂、悲傷、孤獨,願意去諒解、去幫助。這在我看來是佛教徒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我們應首先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再談如何與外道相處。沒有內心的開放和悲憫,我們無法突破自身的局限,也很難切實地利益有情。
一個人不論他的宗教信仰爲何,在大乘佛教徒看來,他都具有佛性,有著與諸佛菩薩一樣清淨無染的本性。我們應該平等恭敬,不輕慢排斥衆生。
能與志同道合的人相處,在聞思修上互相幫助,自然是再好不過,但如果不得不跟信仰與己不同的人交往,我們仍然可以做到在尊重其信仰、關懷其需求的同時,堅持自己的信仰和修行。恭敬不等于隨學,對人有禮貌不一定就要拜其爲師。
至于弘揚佛法的問題,這要看因緣。智慧不夠的話,是很難判斷因緣的,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如何提高呢?聞思修。初學者安靜下來,好好聞思修行,就是在弘揚佛法。好的修行人,他的寂靜調柔,可以感動人心,令人對佛法生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