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筆記》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一、共同外前行(一)暇滿難得 4
獲得暇滿人身是無數世行善避惡、積累福報的結果。此暇滿一旦失去,想再得,難。得閑暇,需要守護清淨戒律;得圓滿,須廣積布施等福善;而要得暇滿人身,還必須有清淨的發願。
首先,獲得閑暇的因是守護戒律。阿底峽尊者說過:自從我本人進入別解脫門之後,可以說是一塵不染;對于菩薩學處,偶爾出現過一兩次過失;而步入金剛乘以後,零零碎碎的過失屢有出現。小乘、大乘、金剛乘,如此多的戒律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躲避如此多的陷阱,真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我們平日的言行卻是多麼不拘小節、放浪形骸。想到這些,就會深深感受到:僅僅是再得閑暇的因都是寥若晨星。即便有可能具備戒律清淨這一條獲得閑暇的因,但是獲得圓滿的因——上供叁寶、下濟貧乞等善法又有多少呢?是否還有得到暇滿人身的清淨發願呢?
對我們來說,此生是千載難逢、失不複得的,所以一定要抓住這一生的機會,離苦得樂。具體說來,小士道行人了解到惡趣的痛苦,爲了修成善趣人天果位而持守戒律,遠離十不善、奉行十善業;上供叁寶、下濟貧乞;修習四禅四無色定,如此得在輪回中暫時離惡趣痛苦得人天安樂。中士道行人由戒得定,由定生慧,最終證悟無我,得以解脫輪回枷鎖。大士道行人經由遠道因相乘、近道金剛乘,證無上覺,普利群生。金剛乘內又有遠道外叁續——事續、行續、瑜伽續,近道內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捷徑光明大圓滿。尤其是修光明大圓滿法,在數年數月之內就能證得虹身果位。今生得遇此法,要下決心由此證得無上菩提。
修大圓滿法,除極少數上根利智的弟子外,一般人都要嚴格地按照次第從前行修法開始修持,先做好准備、打好基礎。如果基礎沒有打好,一般得不到大圓滿的灌頂,即使得到了,也不會有多大效果。舍棄前行法而好高骛遠、不切實際地直接修正行,就像在結冰的湖面上蓋樓一樣不牢靠;相反,如果前行修法的基礎紮實,大圓滿修證獲得成就並非難事。曆史上有不少修行者就是在修持大圓滿前行的過程中顯現開悟的。
當年法王如意寶在五明佛學院傳講大圓滿法時,要求所有祈請大圓滿傳承與灌頂的弟子務必先完成前行修法。如果情況特殊,未修完前行而獲得傳承與灌頂的弟子則必須發願在最短時間內修完前行法。
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前行法不是修一遍、兩遍,而是貫穿整個修行過程,每次修法、每一座都要修前行法。華智仁波切修行時,會在每一座修法中都認真修前行。他時常握緊拳頭用力捶打胸口並大喊“阿西瑞(努力)”以提醒自己時刻保持正念。
前輩大德的行持給我們以永不竭盡的鼓舞和啓發。我們應當懷著真正的謙卑、感激和珍惜之心,開始修習前行。
前文中我們講到,修前行最好能上座和座間修法相結合。拿“暇滿難得”來說,最好有固定的時間以禅坐的方式反複思維八無暇、十圓滿、暫生緣、斷緣心,一條一條仔仔細細去觀修,直到有了清晰強烈的覺受,打心眼裏覺得此暇滿人身稀有金貴,心裏很歡喜很珍惜,舍不得再把它浪費在瑣事上。其他修法以此類推。
之所以要上座觀修,是因爲在一天當中某些時段裏以正確的姿勢打坐,精神比較容易平靜、集中,觀修起來會更輕松有效,並且打坐也能讓我們初步體會“放下”。座上觀修,想得越具體越深入越好,這不僅是修出離心,也是在訓練定力和觀察力,爲後面不共內前行以及大圓滿正行的修法打基礎。你必須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心無旁骛,並且有極其敏銳的觀察力,才能把皈依境、壇城、密密麻麻數不清的佛菩薩、本尊、空行、種子字等等觀想出來。
觀修時若對暇滿難得、壽命無常等生起切身的感受,要盡量停留在這種感受中。逐漸地,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對你來說不再是書本上的理論,也不再是你願意相信生命是這樣,而是你對世界的覺知就是這樣,這是你的人生經驗。
上一座與下一座之間,也就是不打坐的時候,仍然要思維修法的內容。不能一下蒲團,心就散了。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一天一座、兩座乃至若幹座修法。關鍵是要持之以恒,並且要有信心有決心非修出個成效來不可。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爲什麼自己修了很久卻總也沒什麼效果?因爲你從一開始就沒相信自己真能修出成果來。坦率地說,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真相信自己這輩子就能解脫、就能成佛?我們在上師面前求了即身成佛的法門,可是我們不相信即身成佛這種事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信心不是嘴上說相信,不是要你做判斷題畫勾,是心裏認定一件事就豁出去做,不計較要爲此付出多少代價,沒想過這事會辦不成,也沒想過還可以選擇不做。你願啊。願不僅是願望,還是願意,千肯萬肯,拿什麼去交換都不可惜。大家天天念叨往生極樂世界,可真要說現在就能去極樂世界,你去不去?十個人裏大概有九個不去,還有一個在說:去那兒看看就回來行麼?這裏很多事還沒做完呢。
修法要有信願。大圓滿是即身成佛之法。如果從外前行第一座修法開始,就對此堅信不疑。有一座算一座,有一天算一天,沒有哪座哪天是不算數的,另外,真舍得把這輩子花在修行上。果真如此,一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