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筆記》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一、共同外前行(一)暇滿難得 1▪P2

  ..續本文上一頁叁十七代帝釋王朝中與帝釋天平起平坐,執掌國政。世間的榮華富貴其實並不難求,也不需要很大的福報。縱然是洪福齊天,也逃不出生老病死去;滿目繁華,愛恨情仇,轉眼就煙消雲散了。若能勘破這個,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那是真正有大福報。

  初學者心懷衆生,從一開始就以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爲學佛的目標,著實令人隨喜贊歎,但是利益衆生與自己精進聞思修行並不矛盾,不能借口“利益衆生”、“隨順衆生”而放松自己的修行或者縱容自己去追求世間八法。努力修行正是爲了更好地幫助衆生。如果自己的出離心、慈悲心還很微弱,對佛法還只是一知半解,又怎能善巧地幫助其他衆生、分擔他們的愁苦、引導他們走向解脫?就像一個沒有雙手的人要下水救人,太難了。作爲初學者,我們安靜下來老老實實聞思修行,就是在利益衆生。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寂靜調柔,可以感動人心,令人對佛法生起信心。雖說是個浮躁的年代,人們在內心深處仍然保留著對甯靜淡泊的敬重和向往。在一個浮躁的年代,也唯有寂靜調柔的心才讓人真正地信服。

  佛教修行的基礎是出離心。我想很多人都會同意:修出離心是最讓他們感到挫敗的經曆,有時甚至比修慈悲更讓人爲難。生活裏有太多的東西,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放開的。有一位居士對我說:書上總是把“舍棄今生”作爲出離心的注解,這讓她感到沮喪甚至恐懼,害怕一旦生起出離心,人生從此就變得灰色、了無生趣了。從小起她接受的教育是熱愛生活,而不是唾棄生活。的確,生活並不永遠是陽光燦爛,但卻不能因此全盤否定生活的意義。如果成爲佛教徒就意味著要成爲一個悲觀主義者,那還不如沒有信仰而快樂地生活。聽她這麼說,我不禁哈哈大笑:“看來你做佛教徒做得不太快樂,不過別擔心自己吃虧了,那些不是佛教徒的也同樣過得不太開心。”這世界上恐怕找不到一個徹頭徹尾快樂的人。輪回裏任何一種生命形態都不能免于痛苦。所以,才要出離啊。

  別老琢磨自己是悲觀主義還是樂觀主義,這不重要。爲了表明自己的合群和積極向上,我們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做無謂的追逐。如果跟衆人做一樣的事就能更快樂、更能討人歡喜、爲人們所接納的話,我想這世間應該早就沒有沖突、爭鬥,也沒有不開心的人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表現得像別人一樣躁動、膚淺、熱心于積累財富名聲、追求安逸享受,卻並沒有因此讓別人更高興一些,或者讓自己少一點煩惱。我們喜歡貼標簽,積極、消極、樂觀、悲觀,其實佛陀並沒有教我們應該樂觀還是應該悲觀,他只是說要放下執著。消極、悲觀不是因爲放下了執著,相反,正是因爲放不下,對某些人、某些事、對自己的經曆遭遇太執著了,才會悲觀厭世。

  說到樂觀,欲望多不一定是積極樂觀。有一位弟子曾對我說她在喇榮五明佛學院短期進修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佛學院出家人的快樂心態。以世間標准而言,那裏的很多出家人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換了一般人身處他們那樣的境地大概要愁死了,但是他們每一天都很快樂,勤奮地聞思修行,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每過一天,他們就向解脫邁進一步。那裏的年輕人朝氣蓬勃,老年人安詳喜樂。他們說:今生是如此幸福,能依止具德上師聽聞殊勝妙法,依教奉行;來世也不用擔心,因爲他們戒律清淨,每天都在精進地積資忏障。如果你去過學院,看過那裏的出家人燦爛的笑容,你會知道他們說的是真心話。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在物質上比學院的多數人都富裕不知多少倍,而他們自在快樂,對未來充滿信心;自己卻總是焦慮不安,擁有得再多也覺得未來沒有保障。爲什麼呢?

  舍棄今生的真正含義是舍棄得、失、毀、譽、稱、譏、苦、樂這世間八法。不希求安逸富足、被贊美、被關注,不懼怕磨難挫折、被诋毀、被忽視。寵辱不驚,安貧樂道。自古以來講個人修養必定提到這些,只不過佛教的修行人百般磨砺不是爲了追求個人人格的完善,也不爲流芳百世,而是認識到得、失、毀、譽、稱、譏、苦、樂原本無實質可言,執著于此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妨礙對實相的認知。遠離世間八法是真出世,否則把頭剃了,苦行也好,閉關也好,東奔西跑做出各種讓人驚奇的事也好,都是在世間法裏打轉,都是爲了增飾今生。阿底峽尊者曾說:縱然具備智慧超群、戒律清淨、講經說法、觀修境界等等功德,如果沒有舍棄世間八法,一切所爲也只能成爲現世的生計。

  二十幾年前我在熙日森學習,特諾堪布有一位弟子叫藏珠,與我年齡相仿,精聞思,勤苦行,待人謙卑柔和,大家都非常佩服。我們私下裏說他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樣勇猛精進、爲法忘軀。後來我在才晉堪布座下繼續求學,藏珠也來到堪布處求《六中陰》的修法。堪布讓他先去新龍爲大家請法本。藏珠辛辛苦苦請回來幾十本法本,沒想到,堪布卻不允許他參加之後的傳法和聽課。他很難過,覺得才晉堪布對他不公平。一天,堪布當著大夥兒的面對藏珠說:“你世間八法的習氣太重了。”說著,脫下自己貼身的衣服遞給藏珠,讓他趕緊穿上。藏珠沒有按照上師的話去做,而是把帶著上師體溫的衣服推到一邊。堪布見緣起被破壞了,長歎一聲道:“看來我是無法調伏你的,你還是去找別的上師吧。聽說色達堪布晉美彭措在講學,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你去他那裏試一試。”藏珠于是離開了才晉堪布。我很替他惋惜,也深刻體會到世間八法對修行人是多麼大的妨礙。後來我到喇榮五明佛學院求學,藏珠也來到學院,依然行苦行,精進無比,贊歎隨喜的人衆多。雖然我那時也是別人接濟的對象,但見他比我還貧窮,衣不掩體,便把自己最完整的一件長袍送給了他。沒過多久,他被一座寺廟認定爲活佛,很快就被接回去坐床了。我再次見到他時,他滿身绫羅綢緞,得意洋洋地被仆從簇擁著,已經不認識我這個窮小子了。再後來,我聽說他被取消了活佛的頭銜,他還俗了,他做生意了,富甲一方,後來聽說他與人械鬥,被抓起來判了刑……

  以前法王如意寶講課時,常常提起他小時候與玉科夏紮仁波切的一段對話。大圓滿龍欽甯提傳承上師玉科夏紮仁波切晚年住在色達附近,法王如意寶那時十幾歲,還沒有去石渠求學。一天,他去拜訪夏紮仁波切,進門後看見仁波切的屋子大而舒適,裏面擺滿了叁寶所依和書籍,不禁問道:“您不是夏紮瓦(舍世行者)嗎?怎麼還有這麼多財物?”素以嚴肅著稱的夏紮仁波切聽到這個孩子大膽而直接的問題,笑了起來,他說:“不愧是嘉貢宗族的後代,什麼都不怕呀!孩子,“夏紮瓦”的意思是指某人已經斷除了對財富或世間的貪著,而不是指表面貧窮、內心卻渴望財富的人。”法王如意寶常以此故事教誡我們要真正從內心斷除對世間的執著。

  佛教曆史上著名的反面人物提婆達多,很多人都以爲他是一副劣迹斑斑的惡人模樣,而據史料記載,提婆達多威儀過人、持戒精嚴,追隨他的人非常多,即使在佛陀的僧團中也有不少比丘因仰慕他的威儀而轉投其門下。若僅看表面現象,的確很難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厭離輪回、志在解脫。

  

《《前行筆記》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一、共同外前行(一)暇滿難得 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