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筆記》第一部分 導論: 叁、叁殊勝
行持一切善法要以叁殊勝來攝持,這樣行善的功德才能日日增上、直至成佛永不滅失。叁殊勝指的是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
有四種心念或行爲會使我們的修行失去其本應有的價值:嗔怒、誇耀、懊悔和不回向功德給一切衆生。
經書上說,一念嗔心能摧毀一千大劫裏上供下施積累的所有福德善根。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非常快,人們好像都不屑于有耐心,比著看誰脾氣大、愛發火。如果事情沒有按自己期望的樣子發展,馬上就急了。大家潛意識裏都覺得事情只有符合自己的意願,自己才能快樂;換句話說,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能快樂。不過說實在的,好像從無始以來,我們都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結果呢,就是我們還在輪回裏很不快樂。可見隨心所欲也不能保證快樂,那麼事情不如人願時,又何必大動肝火呢?修行過程中,我們往往需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事情也總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順利,如果不有意地改變習氣,真的很容易起嗔心。
第二種過患:誇耀。堪布阿瓊仁波切在他的大圓滿前行講義裏說:有些人只是辦了一件微乎其微的善事,也是在走路的人前坐著講,在騎馬的人前站著講。想象一下那是多麼滑稽的一幕:擋在路上非不讓人走,要跟人家說自己的功德。這種誇耀的風氣如今應該比阿瓊仁波切那個年代更盛了吧。有一位很有意思的弟子曾經對我說:“師父,現在大家都喜歡做功德,我喜歡做陰德。”我就問:“功德和陰德有什麼不同嗎?”他說:“功德是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陰德是不讓別人知道。”哦,原來功德和陰德是這麼一回事,我還是第一次聽說。看來大家做了好事都想讓別人知道。
第叁種過患:懊悔。悔總是跟疑相提並論。對修持佛法的功德心存疑慮,就會數數生起後悔之心:那個東西要是沒有供養或布施掉就好了!這是因爲懷疑那次供養或布施對自己的意義不會大于那個東西的價值。或者心想:要是沒有花那麼多精力學佛就好了,爲了學佛放棄了很多掙錢、發展事業的機會,現在才這樣不如意!
第四種過患:不回向功德給一切衆生。有人覺得如果把功德都回向給衆生了,自己不就沒功德了嗎?那上供下施豈不白忙活一場?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把功德回向衆生,衆生也包括你,你怎麼就會沒有功德了呢?功德不回向衆生當然也不會消失,只不過這種善業果報享用一次就窮盡了。
有時候人們倒不是因爲舍不得功德,只是忘了回向,畢竟回向與我們習慣的行爲模式太不一樣了,好比隨時都得想著把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貢獻出來,與所有人分享。
沒有叁殊勝攝持,嗔怒、誇耀、懊悔和不回向功德給一切衆生,這四者當中任何一個都能耗盡我們的善根。
前面講到的廣大清淨意樂菩提心,爲了一切衆生遠離苦因及苦果,並且最終證得無上正等覺、究竟成佛而修行,是加行發心殊勝。這種正確的發心會像鐵鈎鈎著草垛一樣,提攝住我們的善根,使它不至于在業風肆虐中潰散零落。
這種發心之所以清淨,是因爲它遠離貪、嗔、癡、慢、疑;之所以廣大,是因爲它避免了狹隘。如果我們不是以這種發心來做事,就會有所期待,期待回饋或至少一個看得見的結果。有期待就有恐懼、怨恨、驕慢和失落。學佛很多年了,可是你仍然沒有太多的進步,還是那麼容易受傷害、被觸犯,還是經常猶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修行上是否真的有意義?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退失對佛法的信心、退失學佛的熱情簡直太容易了。
一些人希望通過學佛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像健康長壽、事業順利、家庭和睦。學佛、行善能積累福報,當你福報足夠多時,的確可以達到這些目標,但如果你福報不夠,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就會失望,失去學佛的動力,甚至抱怨佛法不靈、上師加持力不行。
這種心態很普遍。有時它會狡猾地隱藏在我們內心某個角落裏,不仔細觀察就難以發現。比如,平時做善事、修行的時候你嘴上說爲利益衆生,心裏也確實沒想要爲自己謀好處,可是等到年底,公司加薪沒你的份兒,你不由自主就開始想了:“今年我功課做得不錯呀,怎麼沒效果?那些福德都到哪兒去了?”你看,在內心深處我們還是很難完全不爲自己打算。
常常有人跟我說:祈禱上師叁寶了,可是沒得到加持。其實,能否感應到上師叁寶的加持,完全看我們自己的信心。佛菩薩的加持力也就是他們護佑衆生的願力,這種願力極其強大,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廣大莊嚴的諸多清淨刹土都完全是由佛菩薩的願力化現的,所以不要懷疑諸佛菩薩是否有護佑我們的力量,關鍵是我們自己心裏是否真的相信並願意接納佛菩薩的加持。人們祈禱上師叁寶,往往仍舊心存疑慮,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似乎想測驗叁寶的能力。這樣做,能在多大程度上感應到加持力,很難說。就像電路一樣,我們這邊斷了閘,有電也通不過來呀。如果真心信賴上師叁寶的願力,自己也誠心發願的話,一定能得到加持。我的一位上師晉旺堪布年輕時在法王如意寶座下聞思,顯現上學習成績不太好,總不能理解法義,于是他至誠向文殊菩薩祈禱,如法念誦了幾億遍文殊心咒,再聞思,輕易便通達了五部大論,成爲佛法再弘期藏地第一流的大堪布,講課時滔滔不絕、旁征博引,經文論典全部谙熟于心。
也有人是借助佛教修行來治療感情的創傷、豐富靈修的體驗、見光見影與宇宙融合等等。我不知道佛法能在多大程度上幫你挽回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心,或者幫你順利地從一段感情過渡到另一段感情。我猜效果應該不會很大,因爲佛法教你的是怎樣去減少執著,而這恰恰是你最不能接受的,你最多只能做到不跟某個人繼續糾纏,但你做不到不再糾纏。
我很遺憾,有許多人注定要在學佛的過程中體會失望的滋味。
修行的旅程不會一帆風順,所有修行人都在不斷地面對挑戰和挫折,但如果你有清淨的發心,你將幸運地免受衆多無謂的幹擾,而能懷著信心和熱情堅持修行。
正行無緣殊勝,指修持佛法時善根不被外緣毀壞。徹底做到善根不被違緣窮盡,對初學者來說太難了。如果修持佛法時,將修法的人、所修的法以及修法的過程等本性觀想爲空,顯現如夢如幻,能生起這樣的見解,也可代表初學者的正行無緣。如果暫時做不到這樣,也要在修法時盡量放下執著,心不外散。比如說,頂禮的時候,不要身體在頂禮,嘴裏卻在跟旁邊的人說閑話,或者心裏想著柴米油鹽、人我是非。總之,要時刻提起正念,專心向法。
後行回向殊勝,就是修法結束後,將所有功德回向給六道輪回一切衆生,這能使善根與日俱增,無以窮盡。佛經中把這種回向比喻成把一滴水融入大海,只要海不枯竭,這滴水就不會幹。從現在起直到究竟成佛,哪怕你因此善根而享盡人天福報,這個善根也不會用盡,不僅不會用盡,它還將在你成佛的漫長過程中一直發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回向衆生時,如果執著修法的人、所修的法及修法的過程實有,雖然能獲得安樂果報,卻無法從輪回中解脫,故當舍棄這種回向;而真正的叁輪清淨的回向,要求達到叁輪無分別的程度,顯然又不是初學者能企及的,所以我們應該采用相似的叁輪清淨回向,即:我以往已經積累的善法、未來將要積累的善法、現在正在積累的善法、佛菩薩的無漏善法、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法,綜合起來,爲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得佛果而回向。
具體回向的方法是:心裏想,諸佛菩薩如何以叁輪清淨的方式回向,我也如何回向;口裏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和“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兩個偈頌。這樣可以代替真正的叁輪清淨回向。
大乘顯密的一切實修法都超不出叁殊勝的範疇。想成就圓滿佛果,叁殊勝缺一不可,有叁殊勝則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