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筆記》第一部分 導論: 四、行爲

  《前行筆記》第一部分 導論: 四、行爲

  聞法時,我們應該在行爲方面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應該讓自己成爲堪受法教的法器,這需要避免叁種行爲。

  其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好像一只碗倒扣過來,你怎麼往它上面倒甘露,它都接不住。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發生在輕易能見到上師、聽到上師講法的人身上。他們雖然場場必到,坐在聽衆中間,但心裏卻一直想著別的事,總覺得這次不聽沒關系,下次還有機會。如果你好不容易才見上師一面,或者千裏迢迢趕來聞法,相信你不會把上師說的話都當耳邊風。

  現在科技發達,上師講法的過程可以錄像、錄音、印成文字,這一方面使大家能夠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在精神狀態比較好、注意力比較容易集中、沒有太多雜事幹擾的時候,聽錄音、看錄像等,有了更大的主動性,聞法時就能避免耳不注如覆器之過了。另一方面,科技帶來的便捷也使大家都成了輕易能見到上師、聽到上師講法的人,聞法過程中,心猿意馬或昏昏欲睡、充耳不聞的情況就更多了。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什麼原因造成了耳不注如覆器之過?是因爲對佛法、對上師缺乏感激和珍惜。你並不是真心認爲這位上師有多麼好、多麼值得尊敬,他講的法有多麼殊勝稀有、能讓你解脫。你心想:我認識的上師多了,比他有名、地位高的有的是,都跟我很熟很要好。我曾經遇見這樣一個人,他對我說:“我在很多大法王、大活佛面前得過大灌頂,像時輪金剛之類,我跟他們熟得很,經常一起吃飯,活佛身邊的人都勸我皈依,可我不皈依,皈依沒意義。”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人喜歡跟上師攀交情,還有一些人喜歡跟上師攀親,如果實在找不到蛛絲馬迹證明自己這一世就是上師的親戚,也必定要懷疑甚至斷言自己前世是上師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如此一想,不禁飄飄然,很難再把別人放在眼裏,自己也隨之莫測高深起來。其實,不要說做一般上師的親戚,就是做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親戚,如善星比丘、提婆達多,如果對叁寶心懷傲慢和邪見,照樣會招致墮落的果報。

  還有一些人喜歡認定轉世、化身。記得我初到漢地傳法,大家都說我是黃財神的化身,我自己也很驚訝:以前從來沒有哪位大成就者認定我是黃財神化身呀!再說我從小到大都窮得很,七八歲之前沒穿過真正的衣服,後來離家求學也是經常要靠上師、道友接濟才能維持生存,像我這樣怎麼會是財神的化身?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後想到:也許因爲我在五明佛學院協助法王如意寶管理財務,居士們于是便封我做了黃財神。傳統上,西藏認定活佛、化身等有嚴格的程序,對認定者的資格要求也很苛刻,不是隨便什麼人任意地想一想就認定出活佛、化身來。

  作爲學佛人,我們放下傲慢、虛榮和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選擇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師,跟著他老老實實學習、修法,使自己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不斷增上,就足夠了。佛法何其珍貴!任何一個人,不論他示現貧賤還是富貴,只要他能教我們佛法,哪怕一偈一句,都是我們禮敬的對境。

  第二種應該避免的行爲是意不持如漏器之過。碗口是朝上,可碗底有洞,甘露倒進碗裏又漏掉了。上師講法你都聽著,就是記不住或者不理解法義。人們常說:好記性比不上爛筆頭。在上師開許的情況下,我們若能把上師講的法記錄下來,對鞏固修行境界會有很大幫助。華智仁波切曾在上師如來芽尊者座下先後聆聽了二十五次大圓滿龍欽甯提前行法,每一次都做詳細的筆錄。他說:上師的教言,我一個字都舍不得忘。後來,他把上師如來芽尊者關于前行法的教言彙集成文,即絢爛優美如奇珍異寶般的《普賢上師言教》。

  紐西龍多上師給弟子阿瓊仁波切傳法時,對于每段引導文的內容,上師略講之後,阿瓊仁波切都要花幾天時間思維其義,然後請上師詳細開示法義,並解答自己的疑問,接下來又是幾天時間反複深思上師所講義理。盡管已經把上師的教言一字不漏地記在心裏,阿瓊仁波切還是擔心自己以後會忘記,于是請求上師允許他做一下筆記。

  我們的祖師大德們是如此樸實、謙虛,對教法是那樣希求與珍惜。

  我的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當年創建喇榮五明佛學院時,定下規矩,要求弟子把學到的法都銘記在心,平常測驗和年終大考,學生們必須在不參考任何書籍、筆記的情況下,當衆講解經論,有時長達幾個小時。也許你會認爲這是對佛學院學生的要求,自然要高一點,但是居士,就不必那麼嚴格了,對上師講的法“心有所悟”就行,不需要記得那麼清楚全面。我想,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廣聞博學,正式爲他人講經說法,但大家還是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努力記住和理解經文以及上師的教言。尤其是居士,能精通五部大論當然好,做不到也不必強求,但是要對自己專修的法一門深入。比如你修前行時應對前行的法本反複鑽研,做到爛熟于心。這不是講經說法的問題,是關系大家自身修證的問題。上師們花費大量時間爲我們細致傳講修法引導文,我們應該珍惜,力爭把每個修法的內涵全部融入自相續中。若有疑難之處就去請教上師,再通過教證、理證加以判別,然後依憑親身實證去體悟所修之法的真實含義。法本中的每一句話都有豐富的涵義,首先要理解它最外層、最明顯的涵義,最好把原文記在心裏,再反複去思考、去體會,從而逐漸理解、領會它更深層的涵義。在實修中,需要牢牢記住上師所傳的法的每一個細節,反複串習,才能把我們微弱的靈感和體會鞏固、保存下來,並激發出對實相的證悟。

  阿瓊仁波切當年遵循上師的教言,反複修習前行。有一次,上師問他修行的進度和效果,他如實作了禀報,已具足真實的出離心、菩提心和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上師聽後說道:“噢!能這樣當然再好不過。但有一點還是要提醒你,依修持前行之力生起的少許善心,若不經過反複串修,很容易就退化了。暇滿難得等每種前行的體相、定數、次第,你都應該把它們全部谙熟于心且牢牢印持不忘。如此說來,你最好把《普賢上師言教》完整背誦下來吧!”那時候阿瓊仁波切不到二十歲,但其實在他修前行的過程中已經證悟覺性,他的自傳中寫到當時的情景:“那一年,上師給索甲喇嘛師徒及阿旺丹增師徒詳細講述前行,我也趁此良機聽聞了一次前行並作了筆錄。此後的修行過程中,自覺內心隨外境而轉的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無論觀察修還是安住修,都變得輕松自然。沒過多久,自心即完全專注于禅定狀態,觀和住都蕩然無存。于自性明空境界之中,自然放松,接著一切顯現都變成了明點。再後來,明點也消失于禅定之中,任運現出無任何顯法之境。我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上師,他聽後就說:“我不清楚,也許是阿賴耶識。”我自己也覺得應該慎重一點,于是就把修前行時觀修的所緣相一一敏銳地觀想出來。結果觀想越是緊密,反而越能坦然進入無念無顯之境界。我又將這種情形告訴給上師,他依舊說:“我不清楚。”後來上師在傳授正行引導中分辨心與覺性時才解釋說:“這個覺性呀,在你修前行時就向我問及的類似無現定的境界,其實就是!””上師當時沒有點破,甚至根本不給他看有關直指心性方面的法本,只是不斷讓他繼續修前行,並把前行引導文背誦下來。上師擔心過早地印證他的修證境界,有可能使他産生微細的執著,從而無法持續鞏固自己的證悟。

  西藏無數修行人都是這樣,即使已經達到極高的修證境界,仍然會把經續論典整部整部地背下來。他們這樣做不是爲了成爲飽學之士,而是出于實修的必要。在實修過程中,反複以經論和上師的金剛語來指導修行、印證修證境界,同時以自證現量印證經論、上師的教言。

  第叁種應該避免的行爲是雜煩惱如毒器之過。那只碗裏有毒,倒進去再好的東西,都只會變成一碗毒藥。發心不清淨,爲了滿足私欲而聞法,或是在聞法過程中,心裏充滿貪嗔癡的想法。這樣,原本可以幫助你解脫的佛法反而成爲加強我執的工具。

  以上叁種過患會阻止我們成爲堪受法教的人,泯滅我們解脫的希望,所以應當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有這樣的過失。除此以外,還有六種情況會障礙聞思修行:傲慢、不相信正法與佛陀、不希求正法、外散、內收、疲厭。

  一、傲慢

  聽聞佛法時,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注意力經常從聆聽、辨析法義上偏離,而有意無意地挑法師的毛病,覺得法師這裏講得不夠清楚、那裏講得不夠究竟,語速不是太慢就是太快,對佛法的理解不如自己正確,如果這種念頭頻繁地出現,就該小心傲慢正在障礙我們的聞思。雖然佛陀也一再告誡大家不要盲目接受他的教法,要理性地分析、判斷、驗證,你可以對法師所講的內容提出疑問,但應就事論事,不針對個人,無論怎樣仍然要保持對法師的敬意。普通世間人對待傳授世俗知識、技藝的老師都知道要尊敬,學佛的人動不動就看不起向自己傳授佛法的老師,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做人最基本的修養都沒有,還怎麼學佛呢。

  若是自心不清淨,就算在佛菩薩身上也能看到一堆毛病,可是這樣做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像是撿破爛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習慣性地四下尋找,看有沒有破爛,這樣到頭來自己得到的只是一堆破爛而已。聞思修行佛法是一趟探索諸法實相、還原本來面目的旅程,但願我們不要把它變成一趟拾荒之旅。

  傲慢幾乎是無孔不入的。你看現在社會上的人多麼喜歡攀比,生活中到處有競賽、論勝負。別人比自己強就嫉妒,不如自己就倨傲,與自己差不多就更要爭得激烈。有時故意貶低別人,擡高自己。即使勉強承認別人的優點,也會不屑地說:“你好你的,我壞我的。我就這德性,挺好,沒必要向你學什麼。”嫉妒、倨傲、爭強好勝,這些都是傲慢。細觀察下,我們平時的情緒常常處于傲慢煩惱中。有些學佛人因爲傲慢而憤世嫉俗或悲觀厭世,卻察覺…

《《前行筆記》第一部分 導論: 四、行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