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前行笔记》第一部分 导论: 四、行为

  《前行笔记》第一部分 导论: 四、行为

  闻法时,我们应该在行为方面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应该让自己成为堪受法教的法器,这需要避免三种行为。

  其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好像一只碗倒扣过来,你怎么往它上面倒甘露,它都接不住。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生在轻易能见到上师、听到上师讲法的人身上。他们虽然场场必到,坐在听众中间,但心里却一直想着别的事,总觉得这次不听没关系,下次还有机会。如果你好不容易才见上师一面,或者千里迢迢赶来闻法,相信你不会把上师说的话都当耳边风。

  现在科技发达,上师讲法的过程可以录像、录音、印成文字,这一方面使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在精神状态比较好、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没有太多杂事干扰的时候,听录音、看录像等,有了更大的主动性,闻法时就能避免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了。另一方面,科技带来的便捷也使大家都成了轻易能见到上师、听到上师讲法的人,闻法过程中,心猿意马或昏昏欲睡、充耳不闻的情况就更多了。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原因造成了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是因为对佛法、对上师缺乏感激和珍惜。你并不是真心认为这位上师有多么好、多么值得尊敬,他讲的法有多么殊胜稀有、能让你解脱。你心想:我认识的上师多了,比他有名、地位高的有的是,都跟我很熟很要好。我曾经遇见这样一个人,他对我说:“我在很多大法王、大活佛面前得过大灌顶,像时轮金刚之类,我跟他们熟得很,经常一起吃饭,活佛身边的人都劝我皈依,可我不皈依,皈依没意义。”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人喜欢跟上师攀交情,还有一些人喜欢跟上师攀亲,如果实在找不到蛛丝马迹证明自己这一世就是上师的亲戚,也必定要怀疑甚至断言自己前世是上师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如此一想,不禁飘飘然,很难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己也随之莫测高深起来。其实,不要说做一般上师的亲戚,就是做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亲戚,如善星比丘、提婆达多,如果对三宝心怀傲慢和邪见,照样会招致堕落的果报。

  还有一些人喜欢认定转世、化身。记得我初到汉地传法,大家都说我是黄财神的化身,我自己也很惊讶:以前从来没有哪位大成就者认定我是黄财神化身呀!再说我从小到大都穷得很,七八岁之前没穿过真正的衣服,后来离家求学也是经常要靠上师、道友接济才能维持生存,像我这样怎么会是财神的化身?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想到:也许因为我在五明佛学院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财务,居士们于是便封我做了黄财神。传统上,西藏认定活佛、化身等有严格的程序,对认定者的资格要求也很苛刻,不是随便什么人任意地想一想就认定出活佛、化身来。

  作为学佛人,我们放下傲慢、虚荣和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选择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跟着他老老实实学习、修法,使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不断增上,就足够了。佛法何其珍贵!任何一个人,不论他示现贫贱还是富贵,只要他能教我们佛法,哪怕一偈一句,都是我们礼敬的对境。

  第二种应该避免的行为是意不持如漏器之过。碗口是朝上,可碗底有洞,甘露倒进碗里又漏掉了。上师讲法你都听着,就是记不住或者不理解法义。人们常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在上师开许的情况下,我们若能把上师讲的法记录下来,对巩固修行境界会有很大帮助。华智仁波切曾在上师如来芽尊者座下先后聆听了二十五次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法,每一次都做详细的笔录。他说:上师的教言,我一个字都舍不得忘。后来,他把上师如来芽尊者关于前行法的教言汇集成文,即绚烂优美如奇珍异宝般的《普贤上师言教》。

  纽西龙多上师给弟子阿琼仁波切传法时,对于每段引导文的内容,上师略讲之后,阿琼仁波切都要花几天时间思维其义,然后请上师详细开示法义,并解答自己的疑问,接下来又是几天时间反复深思上师所讲义理。尽管已经把上师的教言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阿琼仁波切还是担心自己以后会忘记,于是请求上师允许他做一下笔记。

  我们的祖师大德们是如此朴实、谦虚,对教法是那样希求与珍惜。

  我的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当年创建喇荣五明佛学院时,定下规矩,要求弟子把学到的法都铭记在心,平常测验和年终大考,学生们必须在不参考任何书籍、笔记的情况下,当众讲解经论,有时长达几个小时。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对佛学院学生的要求,自然要高一点,但是居士,就不必那么严格了,对上师讲的法“心有所悟”就行,不需要记得那么清楚全面。我想,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广闻博学,正式为他人讲经说法,但大家还是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记住和理解经文以及上师的教言。尤其是居士,能精通五部大论当然好,做不到也不必强求,但是要对自己专修的法一门深入。比如你修前行时应对前行的法本反复钻研,做到烂熟于心。这不是讲经说法的问题,是关系大家自身修证的问题。上师们花费大量时间为我们细致传讲修法引导文,我们应该珍惜,力争把每个修法的内涵全部融入自相续中。若有疑难之处就去请教上师,再通过教证、理证加以判别,然后依凭亲身实证去体悟所修之法的真实含义。法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涵义,首先要理解它最外层、最明显的涵义,最好把原文记在心里,再反复去思考、去体会,从而逐渐理解、领会它更深层的涵义。在实修中,需要牢牢记住上师所传的法的每一个细节,反复串习,才能把我们微弱的灵感和体会巩固、保存下来,并激发出对实相的证悟。

  阿琼仁波切当年遵循上师的教言,反复修习前行。有一次,上师问他修行的进度和效果,他如实作了禀报,已具足真实的出离心、菩提心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上师听后说道:“噢!能这样当然再好不过。但有一点还是要提醒你,依修持前行之力生起的少许善心,若不经过反复串修,很容易就退化了。暇满难得等每种前行的体相、定数、次第,你都应该把它们全部谙熟于心且牢牢印持不忘。如此说来,你最好把《普贤上师言教》完整背诵下来吧!”那时候阿琼仁波切不到二十岁,但其实在他修前行的过程中已经证悟觉性,他的自传中写到当时的情景:“那一年,上师给索甲喇嘛师徒及阿旺丹增师徒详细讲述前行,我也趁此良机听闻了一次前行并作了笔录。此后的修行过程中,自觉内心随外境而转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无论观察修还是安住修,都变得轻松自然。没过多久,自心即完全专注于禅定状态,观和住都荡然无存。于自性明空境界之中,自然放松,接着一切显现都变成了明点。再后来,明点也消失于禅定之中,任运现出无任何显法之境。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上师,他听后就说:“我不清楚,也许是阿赖耶识。”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慎重一点,于是就把修前行时观修的所缘相一一敏锐地观想出来。结果观想越是紧密,反而越能坦然进入无念无显之境界。我又将这种情形告诉给上师,他依旧说:“我不清楚。”后来上师在传授正行引导中分辨心与觉性时才解释说:“这个觉性呀,在你修前行时就向我问及的类似无现定的境界,其实就是!””上师当时没有点破,甚至根本不给他看有关直指心性方面的法本,只是不断让他继续修前行,并把前行引导文背诵下来。上师担心过早地印证他的修证境界,有可能使他产生微细的执著,从而无法持续巩固自己的证悟。

  西藏无数修行人都是这样,即使已经达到极高的修证境界,仍然会把经续论典整部整部地背下来。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成为饱学之士,而是出于实修的必要。在实修过程中,反复以经论和上师的金刚语来指导修行、印证修证境界,同时以自证现量印证经论、上师的教言。

  第三种应该避免的行为是杂烦恼如毒器之过。那只碗里有毒,倒进去再好的东西,都只会变成一碗毒药。发心不清净,为了满足私欲而闻法,或是在闻法过程中,心里充满贪嗔痴的想法。这样,原本可以帮助你解脱的佛法反而成为加强我执的工具。

  以上三种过患会阻止我们成为堪受法教的人,泯灭我们解脱的希望,所以应当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有这样的过失。除此以外,还有六种情况会障碍闻思修行:傲慢、不相信正法与佛陀、不希求正法、外散、内收、疲厌。

  一、傲慢

  听闻佛法时,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注意力经常从聆听、辨析法义上偏离,而有意无意地挑法师的毛病,觉得法师这里讲得不够清楚、那里讲得不够究竟,语速不是太慢就是太快,对佛法的理解不如自己正确,如果这种念头频繁地出现,就该小心傲慢正在障碍我们的闻思。虽然佛陀也一再告诫大家不要盲目接受他的教法,要理性地分析、判断、验证,你可以对法师所讲的内容提出疑问,但应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无论怎样仍然要保持对法师的敬意。普通世间人对待传授世俗知识、技艺的老师都知道要尊敬,学佛的人动不动就看不起向自己传授佛法的老师,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做人最基本的修养都没有,还怎么学佛呢。

  若是自心不清净,就算在佛菩萨身上也能看到一堆毛病,可是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像是捡破烂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习惯性地四下寻找,看有没有破烂,这样到头来自己得到的只是一堆破烂而已。闻思修行佛法是一趟探索诸法实相、还原本来面目的旅程,但愿我们不要把它变成一趟拾荒之旅。

  傲慢几乎是无孔不入的。你看现在社会上的人多么喜欢攀比,生活中到处有竞赛、论胜负。别人比自己强就嫉妒,不如自己就倨傲,与自己差不多就更要争得激烈。有时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即使勉强承认别人的优点,也会不屑地说:“你好你的,我坏我的。我就这德性,挺好,没必要向你学什么。”嫉妒、倨傲、争强好胜,这些都是傲慢。细观察下,我们平时的情绪常常处于傲慢烦恼中。有些学佛人因为傲慢而愤世嫉俗或悲观厌世,却察觉…

《《前行笔记》第一部分 导论: 四、行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