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应该总是把思维法义放在首位,而不能舍本求末、把心思用在琢磨辞藻上。
第二、持义不持文。有些人声称妙法不着文字,修行是要了知心的本来面目,不能着文字相。希望不闻思教理而自动悟道。试问佛经文字难道不是佛所说?佛陀三转*轮难道不是为了引导众生觉悟本性?而且,古往今来成就者们所证悟的难道有与经典相背离的么?
有人觉得自己既然能值遇大圆满法,想必就是传说中的“上根利智”了,福德深厚,不用闻思,不用费劲,即能成就。对大圆满法生起信心当然是福报深厚、宿有善根,但是要知道,今生能值遇大圆满法,我们更应该感激的是大圆满历代传承祖师以及大圆满法系内无数的成就者、修行者。没有他们的悲心和努力,大圆满法脉不可能如黄金山脉般延绵至今。尤其在末法时期,像法王如意宝这样不可思议的祖师大德,出于对众生无量的悲心,在较广大范围内传讲过去只在小范围秘密传授的大圆满法,使我们有幸值遇此殊胜法门。这不是我们自己的福德,这完全依赖法王如意宝的福德、悲心和历代传承祖师的加持。《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有这么一则故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为一国国君,境内普降粮食雨、珍宝雨,几日不停,国民都说:“我们的福报真大!”国君说道:“不是你们的福德,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一个人的福德力啊!”
法王如意宝虽然已示现圆寂,但是我们仍然时刻沐浴在他慈悲智慧的光辉中,仍然在承受他的恩泽和护佑。现在,还有阿秋仁波切以及其他许多高僧大德住在世间,不遗余力地弘扬大圆满法。他们是这世间的庄严,是众生的依怙。
根据莲花生大士的教言,大圆满修行人根器锐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视师为佛,具有坚定的信根;不畏惧金刚乘的广大行为,具备精进根;能证悟金刚乘甚深见解,具有超卓的慧根;能严守三昧耶戒,具戒根。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在这四个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不足之处要加倍努力改进。总寻思:莫非自己聪明绝顶,大有来头?莫非已经悟了还不知道?这样想没有意义。全知无垢光尊者早就指出:末法时期要想修证大圆满必须具足资粮以及广大之闻思,并非普通人就能轻易获得成就。
大圆满心滴部的历代传承上师,对于所有教派的理论及教言几乎全部听受过,这一点从他们的传记中即可了知。比如,全知无垢光尊者对流传在西藏的绝大多数修法引导,没有一个未曾造过论文讲义。西藏的修行人尤其注重上师教言。《修心七法》中曾说过:宣闻三世诸佛一切金刚语之功德,不及铭记上师一句教言之功德。西藏很多法本是大成就者修行方法与修证境界的真实记录,称为窍诀,字字千金难求。有幸得到者当铭记于心并反复思维薰习。当年华智仁波切叮嘱弟子纽西龙多:不要把《龙钦七宝藏》、《四心滴》当成理论著作搁置一边,要切实用大全知著作中阐述的法义修正自相续。“欲完全把握修行中的究竟津要之道,就需仔细看大全知的秘密金刚语句,并以此印证自己的觉受及证悟。”
阿琼仁波切在大量实修前行后,他的上师仍然要求他把《普贤上师言教》全文背诵下来。他依教奉行,上师得知后特别高兴,勉励他说:“就应该这样啊!如果只是一味注重冥顽不灵的盲目安住,而忽视闻思教理,这是行不通的。上等修行者能成为上等的说法者;中等修行者能成为中等的说法者;下等修行者只能成为下等的说法者,此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西藏,能把《普贤上师言教》背诵下来的修行者非常多。晋旺堪布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曾根据自己的修证境界,从密法的角度对《现观庄严论》进行注释。在他幼年时,被大成就者玉科夏扎仁波切认出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并为他取了跟华智仁波切一样的名字——晋美旺波(晋旺),但是晋旺堪布非常谦虚,他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他说:“如果我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那么佛岂不成了凡夫了?”晋旺堪布对华智仁波切具有极大的信心,他把仁波切的著作《普贤上师言教》倒背如流,一生中为他人完整深入讲解此法本达七十多遍。即使在动荡年代,有时只有两名听众,他也想尽办法坚持讲解。他说:法王如意宝在动荡时期担受巨大风险和压力,坚持为有缘众生传授大圆满灌顶、传讲大圆满法,他是法王如意宝的弟子,也要像法王如意宝一样无所畏惧地为有缘者传法。他自己一生当中每天都阅读《普贤上师言教》,从未中断。
第三、未领会而持。不知如何区分不了义法和了义法。要对治这种现象,必须做到依法不依人,依法义不依法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法又分为心识与智慧两种,我们要依止智慧。
所谓依法不依人,因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受众的特点不同,说法者对佛法的诠释会有所不同,如果这种诠释与大乘佛法的基本义理,比如因果、悲心等,相一致,则不论说法者是多么名不见经传或行为乖僻的人物,他所说的都值得信赖和遵循,也就是不因人废言;如果诠释与大乘佛法的核心义理相违,不论说法者名气多大、地位多高、看上去多么清净庄严,都不能想当然地全盘接受。不是说他讲的法本身不对,而是他对佛法的解释有待进一步考察。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佛者选择具德上师的重要性。凡是自己向他求过法的上师,都应该恭敬;如果是灌顶、讲解续部教言或传授密法窍诀的金刚上师,则必须恭敬,以恶分别念对金刚上师妄加观察、评判,是触犯甚至破密乘戒的。所以,在一位上师成为你的金刚上师之前,要以佛法为标准去判断这位上师的言行,看他是否具备做上师应有的功德;而一旦确立金刚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后,弟子就当视上师为佛,上师的教言必须信受奉行。如果是具德上师,他的所想所言所行必定符合大乘佛法,弟子谨遵师训不仅不与依循佛法相矛盾,而且在上师的慈悲摄受、善巧引导下,还能更迅速准确地了达佛法的意旨。由此可见,选择并依止具德上师后,依法和依人是一致的。
第四、颠倒而持。错误领会意义。现在社会上对密法就有很多误解,认为求了密法以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喝酒、行淫、杀生等等。要知道,密法的行为是与修行人的证悟境界、修法的场合等密切相关的。只有达到境界才能做相应的行为,否则就会造下严重恶业。西藏有句老话:普通人不能做瑜珈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做大成就者的行为。
第五、顺序错乱而持。密法修行很讲究次第,在没有求得前行之前,就听讲正行,前行中外内前行本末倒置而受持,都是不如法的。
以上讲的是应该避免的行为。应该采取的行为包括:
四想:把自己看作病人,法看作药,上师看作医生,精进修持看作治病。
六度:闻法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陀罗、鲜花等,即是布施度;洒水清扫,遮止自己不恭敬的行仪,即是持戒度;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忍受疲惫劳累及种种不适,即是安忍度;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满怀信心和喜悦之情闻法,即是精进度;心不散乱,专心致志谛听上师教言,即是静虑度;勤于思考、遣除疑惑,即是智慧度。
《毗奈耶经》和《本生传》中提到:在讲闻佛法的场合,不要对态度不恭敬者、无病而缠头者、打伞、持手杖及持兵器者说法。听闻佛法时,要怀着谦恭之心坐在低处,举止温顺调柔,喜悦地看着上师,专心听上师讲法,如饮甘露一般。总之,我们要断除一切不恭敬、不如法的态度、行为,认真听闻佛法。
《《前行笔记》第一部分 导论: 四、行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