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前行笔记》第一部分 导论: 四、行为▪P3

  ..续本文上一页。阿琼仁波切在《前行备忘录》中写道:传统上,前行修完后,上等修行者即能成就四禅,中等修行者可修成初禅,下等修行者也能达到欲心一境。定慧本是一体,很多人都是在修前行法阶段显现开悟的。

  所谓言下顿悟者,或在顿悟之前已用工有年,相续成熟,只待最后刹那,拨机一点,便现见本性;或偕宿慧于言下顿悟,一悟之后,仍需依止上师,于寂静处保任涵养多年,证量方能透彻稳固。除极个别特殊根器者外,这悟前悟后,都要修要行。

  一般所说开悟是指现量见到空性,又称见道、登地。根据显宗道次第,见道之前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之后,有修道二地至七地的不清净地,修道八地至十地的三清净地。修到十地,本具智慧仍未全体显露,十地菩萨见如来藏仍如夜晚视物,不甚分明。在十地最后,以金刚喻定破除最后一分至微细的习气,自性光明才无余现前,到此方是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哪里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样,随便什么根器都是没头没脑地便“悟”了,“悟”了以后从此休息。

  即使修无上大圆满法,也有共同前行、不共前行、秘密前行等等次第;进入正行后,仍然有证量上的区别和递进。我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曾说:他十几岁证悟时定中获得的现量与三十几岁所得的证量有很大差别,五十多岁又是一番境界,到六七十岁再回头看从前的修行笔记,很清楚能看到修证境界是怎样层层递进的:这时候是马哈约嘎的境界,这时到了阿努约嘎的境界,这是阿底约嘎……而在当时自己并不清楚达到的是什么证量,每到一个新境界都以为那就是阿底约嘎呢!每次我想起法王如意宝的这些话,心里都深深感动,他老人家是在慈悲地示现,教我们在修行中要戒骄戒躁!华智仁波切也曾经说过:不要急于说这就是法身。

  有一个关于如来芽尊者的故事非常具有启发性:当年如来芽尊者在匝热神山居住多年坚持苦修。一天,他走出山洞,站在阳光下向拉萨方向眺望,想起自己的根本上师与大圆满心滴部诸位传承上师。长时间的苦修使他的身体虚弱到了极点,对上师强烈的思念和敬信心竟使他昏厥过去。当他苏醒后发现往日护持心性的执著已全然消失,再没有任何所观、所修的影痕存心,无散无乱之觉性已融入实相。然而,尊者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何种境界,他觉得非常惋惜和沮丧,心想道:“如果刚才不来到阳光下,自己还会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现在却什么也没有了。”他决定立刻下山去拜见上师,一是为了遣除心中的疑惑,二来,上师年纪大了,他很想再见见上师。经历长途跋涉后,尊者终于来到上师晋美林巴面前,他向上师述说了自己修行的情况,不想上师听后却显得极为欢喜,对他说:“我儿,你所证悟的与道完全相符,如此看来,必定能证得法性灭尽相!”尊者在上师身边又度过了一年的时光,把往日听受的教言又作了更进一步的思维,使其意义愈发明朗。之后,尊者在匝查玛地方闭关修行二十多年。由此可见,仅仅认识觉性本面还不够,还要继续修持,经由层层修证境界直至圆满获得不现一切的坚地,即大圆满法性尽地。

  证悟空性与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生起大悲心与断除恶行是同时的。一悟便休,休的是妄想,却不是菩萨的六度万行。真正悟道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只要切实修行,肯定会有进步。上等修行者天天都在进步,中等修行者则月月进步,下等修行者也会年年进步。倘若修行无进展,应该是没有掌握要领。仲敦巴尊者说:闻思修交替反复乃修行之关要。尤其对初入佛门的人来说,闻思修交替进行、反复串习极为必要。初学者还不太懂佛法,应先闻思,了解法的字面含义,生起相似的定解后,再上座修习。座上反复忆持法义,这叫观察修;直到无须忆想也能持守法义时,便安住于对法的定解中,入定,直到再次生起分别念,这叫安住修。初学者的心相续不够安静调柔,分别念频繁生起,安住的时间会很短,杂念生起时应忆念观察法义,复入定,复观察。如此循环往复,修行境界才能不断巩固、增上。上座是这样,下座仍然要善加护持心念、都摄六根,串习法义,等定解不退,无论行住坐卧,无论在深山还是在闹市,正知正念都不会为外境所转,这才算初得定力。

  四、外散

  心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轮回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的来源。你我众人平常总在尘劳里,在喜怒、得失、五欲里过活,眼耳鼻舌身意始终在攀缘外境,少有厌烦思静之心。不要说收摄六根,反照回光,就是一般的耐心专心做事,都很难得。大家可以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若一天不打电话、不上网、不看电视、不与人说三道四,心里便惶惶然。六识没个依托,简直不知所措。这是一个崇尚迷乱的年代。越是四处攀缘、妄念不断,越能见容于社会。有一位弟子跟我说,她平日在家大部分时间用来闻思修行,对网络和现实中各种社交、娱乐活动都不感兴趣,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很简单,亲戚朋友们只是不解,总追问她:“你什么都不做,呆着干嘛呢?”有时她只好说:“那我应该做什么?”答案真是五花八门:“聊天、种菜、唱歌、看电影、玩游戏……”

  现在,像她这样既不享受当下、也不知道为将来打算的人被认为是不懂得生活的人。大家似乎认为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才算弄明白怎么活着有意义,以前的人都是瞎闹。其实稍作思维就得承认,现代人的生活跟从前相比只是方式不同,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终日忙碌,没钱的为衣食忙,有钱的纵情声色,惟愿子孙富贵,万世荣华。尤其是现在为人父母的,一心为儿女打算,自己辛苦挣下的家业,不论多微薄,都郑重其事地想着要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可是看看历史上,有道是鉴往知来,普通百姓不说,帝王家那样的富贵荣华,又能传几代?儿孙自有儿孙的福报因缘。过分地营计筹划现在将来是无谓的。

  我们在听法、修行时更不应东想西想,回忆过去、妄想现在及将来。无著菩萨的开示是教导我们在闻法时远离散乱的殊胜窍诀:昔日之种种,如雁过长空,已了无踪迹,追忆无益,若念当念盛衰与离合,除正法外没有什么可依赖。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想法很好,多实现不了,当思寿命无常,死期不定,哪里还有时间浪费在空想上。眼前琐事如梦中经历,精勤无义,故当舍弃。

  五、内收

  与散乱相对的另一种障碍是内收,六根过度收摄,强迫自己不听不看、不闻不问,时时处于紧张对抗中,像个执法的管家一样严肃地看着自己,没有幽默感。人在紧张时视界会变狭小,只能看见眼前小范围内的事物;同样,闻法时过于内收,便见木不见林,只抓住个别词义,学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不知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紧张也会让人疲倦,修行时出现昏沉、掉举的情况。

  学佛是探知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旅程,一个修行者除了要有清净的发心外,他必定是一个怀有强烈好奇心的人,总想知道“然后是什么”。这种好奇心给修行带来了一股活泼轻快的气息。像一个学习中的婴孩,很认真也很放松,没有强烈的目标感,不要求自己达到如何的水平,却对遇到的每一件事物感兴趣,热情地去了解、学习。他学习,因为他要长大,那是他成长的过程。修行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只是很想弄清楚自己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又是怎么一回事。保持好奇心和幽默感有助于对治内收。

  六、疲厌

  疲厌也是障碍大家修行的一种常见情况。没有恒心耐心,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新鲜劲儿一过去马上就厌烦了。学佛也是这样。露水般的道心,怎能了生死、度众生呢?再者,平时作息没有规律,生活无节制,四大不调,气脉不通,坐下来听法、修法不到片刻便腰酸腿疼,根本坐不下去,勉强为之,则烦恼丛生。听法、传法的时间一长,饥渴难当,不免就想念起家里的沙发和饮料来。

  记得以前我在五明佛学院当学生的时候,每逢法王如意宝上课,人太多,经堂容不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坐到外面去,我自己也经常是在露天里听课,夏天就坐在烈日下,冬天就坐在风雪里,下雨也不打伞。不光是我这样,大家都是这样。尽管我们那时没有宽敞的经堂、舒服的坐垫,但是所有人都踊跃欢喜,觉得自己遇到像法王如意宝这样的具德上师,能有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是无数劫积累资粮的果报,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哪里会在意身体上所受的这一点点苦。后来我们有了新的大经堂,不用再坐到外面去听课,可是每天上课大家都要提前去,抢着坐经堂中间的天井,哪怕在冬天这意味着在结冰的水泥地上头顶鹅毛大雪,大家也要抢着坐,因为在那里能看见在三楼讲课的上师——法王如意宝!

  释迦牟尼佛示现舍俗出家,经历六年苦行,且在悟道后几十年的传法生涯中过简单清净的生活,这种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告诉我们修行就要准备吃苦。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出家,但世俗生活的快乐享用若一点也不放弃,永远是舒舒服服、轻轻松松的,那就无法解脱,也不会有成就。有些人认为:“佛陀需要经历千辛万苦才成就佛果,而我可能不需要那样。我不用放弃任何享受就能获得与佛陀同样的成就。”这么想,显然是错的。论福报、论智慧,我们都不能与佛陀相比。

  无始以来,我们必定曾无数次沦落三恶道,遭受比现今的头疼脑热剧烈千百倍不止的痛苦,而那些苦都是白受的,今生为求正法受苦却不同,这一回,苦不会白受。我们在菩提路上每一分辛苦、每一分付出都是成佛的资粮。

  我们的道途是佛陀的教法、证法,而由于智慧福德不够,人们会以不恰当的态度对待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法。

  第一、持文不持义。认为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对文辞的兴趣超过对文句要表达的意义的兴趣。当然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文笔流畅、具有文学美、能传达意境美的文章,更有助于佛法的传播,能让更多世人与佛法结缘。但是,作为佛法修行者,我…

《《前行笔记》第一部分 导论: 四、行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