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筆記》第一部分 導論: 四、行爲▪P3

  ..續本文上一頁。阿瓊仁波切在《前行備忘錄》中寫道:傳統上,前行修完後,上等修行者即能成就四禅,中等修行者可修成初禅,下等修行者也能達到欲心一境。定慧本是一體,很多人都是在修前行法階段顯現開悟的。

  所謂言下頓悟者,或在頓悟之前已用工有年,相續成熟,只待最後刹那,撥機一點,便現見本性;或偕宿慧于言下頓悟,一悟之後,仍需依止上師,于寂靜處保任涵養多年,證量方能透徹穩固。除極個別特殊根器者外,這悟前悟後,都要修要行。

  一般所說開悟是指現量見到空性,又稱見道、登地。根據顯宗道次第,見道之前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之後,有修道二地至七地的不清淨地,修道八地至十地的叁清淨地。修到十地,本具智慧仍未全體顯露,十地菩薩見如來藏仍如夜晚視物,不甚分明。在十地最後,以金剛喻定破除最後一分至微細的習氣,自性光明才無余現前,到此方是圓滿無上正等正覺。哪裏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樣,隨便什麼根器都是沒頭沒腦地便“悟”了,“悟”了以後從此休息。

  即使修無上大圓滿法,也有共同前行、不共前行、秘密前行等等次第;進入正行後,仍然有證量上的區別和遞進。我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曾說:他十幾歲證悟時定中獲得的現量與叁十幾歲所得的證量有很大差別,五十多歲又是一番境界,到六七十歲再回頭看從前的修行筆記,很清楚能看到修證境界是怎樣層層遞進的:這時候是馬哈約嘎的境界,這時到了阿努約嘎的境界,這是阿底約嘎……而在當時自己並不清楚達到的是什麼證量,每到一個新境界都以爲那就是阿底約嘎呢!每次我想起法王如意寶的這些話,心裏都深深感動,他老人家是在慈悲地示現,教我們在修行中要戒驕戒躁!華智仁波切也曾經說過:不要急于說這就是法身。

  有一個關于如來芽尊者的故事非常具有啓發性:當年如來芽尊者在匝熱神山居住多年堅持苦修。一天,他走出山洞,站在陽光下向拉薩方向眺望,想起自己的根本上師與大圓滿心滴部諸位傳承上師。長時間的苦修使他的身體虛弱到了極點,對上師強烈的思念和敬信心竟使他昏厥過去。當他蘇醒後發現往日護持心性的執著已全然消失,再沒有任何所觀、所修的影痕存心,無散無亂之覺性已融入實相。然而,尊者當時並不知道這是何種境界,他覺得非常惋惜和沮喪,心想道:“如果剛才不來到陽光下,自己還會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現在卻什麼也沒有了。”他決定立刻下山去拜見上師,一是爲了遣除心中的疑惑,二來,上師年紀大了,他很想再見見上師。經曆長途跋涉後,尊者終于來到上師晉美林巴面前,他向上師述說了自己修行的情況,不想上師聽後卻顯得極爲歡喜,對他說:“我兒,你所證悟的與道完全相符,如此看來,必定能證得法性滅盡相!”尊者在上師身邊又度過了一年的時光,把往日聽受的教言又作了更進一步的思維,使其意義愈發明朗。之後,尊者在匝查瑪地方閉關修行二十多年。由此可見,僅僅認識覺性本面還不夠,還要繼續修持,經由層層修證境界直至圓滿獲得不現一切的堅地,即大圓滿法性盡地。

  證悟空性與生起大悲心是同時的,生起大悲心與斷除惡行是同時的。一悟便休,休的是妄想,卻不是菩薩的六度萬行。真正悟道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見比虛空高,取舍因果較粉細。

  只要切實修行,肯定會有進步。上等修行者天天都在進步,中等修行者則月月進步,下等修行者也會年年進步。倘若修行無進展,應該是沒有掌握要領。仲敦巴尊者說:聞思修交替反複乃修行之關要。尤其對初入佛門的人來說,聞思修交替進行、反複串習極爲必要。初學者還不太懂佛法,應先聞思,了解法的字面含義,生起相似的定解後,再上座修習。座上反複憶持法義,這叫觀察修;直到無須憶想也能持守法義時,便安住于對法的定解中,入定,直到再次生起分別念,這叫安住修。初學者的心相續不夠安靜調柔,分別念頻繁生起,安住的時間會很短,雜念生起時應憶念觀察法義,複入定,複觀察。如此循環往複,修行境界才能不斷鞏固、增上。上座是這樣,下座仍然要善加護持心念、都攝六根,串習法義,等定解不退,無論行住坐臥,無論在深山還是在鬧市,正知正念都不會爲外境所轉,這才算初得定力。

  四、外散

  心識散亂于六種外境是輪回一切迷現之根本、一切痛苦的來源。你我衆人平常總在塵勞裏,在喜怒、得失、五欲裏過活,眼耳鼻舌身意始終在攀緣外境,少有厭煩思靜之心。不要說收攝六根,反照回光,就是一般的耐心專心做事,都很難得。大家可以觀察自己和周圍的人,若一天不打電話、不上網、不看電視、不與人說叁道四,心裏便惶惶然。六識沒個依托,簡直不知所措。這是一個崇尚迷亂的年代。越是四處攀緣、妄念不斷,越能見容于社會。有一位弟子跟我說,她平日在家大部分時間用來聞思修行,對網絡和現實中各種社交、娛樂活動都不感興趣,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也很簡單,親戚朋友們只是不解,總追問她:“你什麼都不做,呆著幹嘛呢?”有時她只好說:“那我應該做什麼?”答案真是五花八門:“聊天、種菜、唱歌、看電影、玩遊戲……”

  現在,像她這樣既不享受當下、也不知道爲將來打算的人被認爲是不懂得生活的人。大家似乎認爲曆史發展到今天,人類才算弄明白怎麼活著有意義,以前的人都是瞎鬧。其實稍作思維就得承認,現代人的生活跟從前相比只是方式不同,本質上並沒有多大區別,都是終日忙碌,沒錢的爲衣食忙,有錢的縱情聲色,惟願子孫富貴,萬世榮華。尤其是現在爲人父母的,一心爲兒女打算,自己辛苦掙下的家業,不論多微薄,都鄭重其事地想著要千秋萬代地傳下去,可是看看曆史上,有道是鑒往知來,普通百姓不說,帝王家那樣的富貴榮華,又能傳幾代?兒孫自有兒孫的福報因緣。過分地營計籌劃現在將來是無謂的。

  我們在聽法、修行時更不應東想西想,回憶過去、妄想現在及將來。無著菩薩的開示是教導我們在聞法時遠離散亂的殊勝竅訣:昔日之種種,如雁過長空,已了無蹤迹,追憶無益,若念當念盛衰與離合,除正法外沒有什麼可依賴。未來生計如旱地撒網,想法很好,多實現不了,當思壽命無常,死期不定,哪裏還有時間浪費在空想上。眼前瑣事如夢中經曆,精勤無義,故當舍棄。

  五、內收

  與散亂相對的另一種障礙是內收,六根過度收攝,強迫自己不聽不看、不聞不問,時時處于緊張對抗中,像個執法的管家一樣嚴肅地看著自己,沒有幽默感。人在緊張時視界會變狹小,只能看見眼前小範圍內的事物;同樣,聞法時過于內收,便見木不見林,只抓住個別詞義,學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不知前後呼應、融會貫通。緊張也會讓人疲倦,修行時出現昏沈、掉舉的情況。

  學佛是探知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旅程,一個修行者除了要有清淨的發心外,他必定是一個懷有強烈好奇心的人,總想知道“然後是什麼”。這種好奇心給修行帶來了一股活潑輕快的氣息。像一個學習中的嬰孩,很認真也很放松,沒有強烈的目標感,不要求自己達到如何的水平,卻對遇到的每一件事物感興趣,熱情地去了解、學習。他學習,因爲他要長大,那是他成長的過程。修行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我們只是很想弄清楚自己是怎麼一回事,世界又是怎麼一回事。保持好奇心和幽默感有助于對治內收。

  六、疲厭

  疲厭也是障礙大家修行的一種常見情況。沒有恒心耐心,做什麼都是叁分鍾熱度,新鮮勁兒一過去馬上就厭煩了。學佛也是這樣。露水般的道心,怎能了生死、度衆生呢?再者,平時作息沒有規律,生活無節製,四大不調,氣脈不通,坐下來聽法、修法不到片刻便腰酸腿疼,根本坐不下去,勉強爲之,則煩惱叢生。聽法、傳法的時間一長,饑渴難當,不免就想念起家裏的沙發和飲料來。

  記得以前我在五明佛學院當學生的時候,每逢法王如意寶上課,人太多,經堂容不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坐到外面去,我自己也經常是在露天裏聽課,夏天就坐在烈日下,冬天就坐在風雪裏,下雨也不打傘。不光是我這樣,大家都是這樣。盡管我們那時沒有寬敞的經堂、舒服的坐墊,但是所有人都踴躍歡喜,覺得自己遇到像法王如意寶這樣的具德上師,能有聽聞甚深教言的機會,是無數劫積累資糧的果報,心裏高興還來不及,哪裏會在意身體上所受的這一點點苦。後來我們有了新的大經堂,不用再坐到外面去聽課,可是每天上課大家都要提前去,搶著坐經堂中間的天井,哪怕在冬天這意味著在結冰的水泥地上頭頂鵝毛大雪,大家也要搶著坐,因爲在那裏能看見在叁樓講課的上師——法王如意寶!

  釋迦牟尼佛示現舍俗出家,經曆六年苦行,且在悟道後幾十年的傳法生涯中過簡單清淨的生活,這種示現不是無緣無故的,它告訴我們修行就要准備吃苦。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出家,但世俗生活的快樂享用若一點也不放棄,永遠是舒舒服服、輕輕松松的,那就無法解脫,也不會有成就。有些人認爲:“佛陀需要經曆千辛萬苦才成就佛果,而我可能不需要那樣。我不用放棄任何享受就能獲得與佛陀同樣的成就。”這麼想,顯然是錯的。論福報、論智慧,我們都不能與佛陀相比。

  無始以來,我們必定曾無數次淪落叁惡道,遭受比現今的頭疼腦熱劇烈千百倍不止的痛苦,而那些苦都是白受的,今生爲求正法受苦卻不同,這一回,苦不會白受。我們在菩提路上每一分辛苦、每一分付出都是成佛的資糧。

  我們的道途是佛陀的教法、證法,而由于智慧福德不夠,人們會以不恰當的態度對待以文字形式流傳下來的法。

  第一、持文不持義。認爲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對文辭的興趣超過對文句要表達的意義的興趣。當然在言之有物的基礎上,文筆流暢、具有文學美、能傳達意境美的文章,更有助于佛法的傳播,能讓更多世人與佛法結緣。但是,作爲佛法修行者,我…

《《前行筆記》第一部分 導論: 四、行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