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筆記》第一部分 導論: 四、行爲▪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到自己的傲慢,反而認爲這是有出離心的表現。生死輪回的根本在于我執,出離心即是厭離對“我”的執著,厭離由我執衍生出來的形形色色的執著。

  “我”的觀念是一種錯覺,而我們的整個生活就是建立在這個錯覺的基礎上。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們會逐漸改變對生活的態度,原來看得很嚴重的一些事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事物的狀態以及我們對事物的興趣、熱情、憂慮等等不過是自己的想象。憤世嫉俗或悲觀厭世,說到底還是太執著于“我”,把“我”的生活看得太重要。因認爲生活裏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你才會斤斤計較,才會憤憤不平、悲觀失望。

  對治傲慢最有力的方法是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看自己的身體、身體的行動和感覺、內心的感受、思想等等都是怎樣不停地變化的,由此而慢慢體會到:並不存在一個常恒一體、獨立、絕對的“我”。既然如此,心生傲慢自以爲是,也就顯得可笑了。建立無我的見解需要長時間反複地觀察、串習,這樣做的同時,我們還可以采用其他更簡單易行的輔助性方法對治傲慢,比如養成自省的習慣、忏悔罪障、贊歎他人功德、對人以禮相待等。

  二、不相信正法與佛陀

  學佛使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尤其是金剛乘的教法,把修行人與事、物、心原本的狀況聯結,一切是那樣直接、清新、純粹!你需要放下所有成見,去認知、學習和體驗,像個學步的嬰兒一樣謙卑而熱切。可是我們多麼習慣有成見和經驗撐腰,否則就覺得心裏沒有底,總想走回頭路或半途而廢,在學佛路上一再跌倒、飽受挫敗的我們很容易就會退失對正法和佛陀的信心。這種時候應該想一想,我們無始以來在輪回中形成的觀念和習氣不可能一朝一夕改變,所以聞思修行遇到困難在所難免,幾乎所有修行者和成就者都是這樣從困境中一步一步堅持走下來的,我們又有什麼好抱怨和灰心的呢?

  因爲不能了達法義或修行進展不順利就對正法和佛陀産生懷疑,是不合理的。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學佛,過去和現在都有無數修行者在學習和實踐佛陀的教法,並且他們當中很多人以自己的修行成就驗證了佛法的真實不虛,所以我們不應該以個人暫時的失敗去否定一個被反複證明爲有效的修行體系。如今的時代裏,各種似是而非的心靈修煉體系、莫名其妙的學說理論,只要有人提出來,就有人追捧、信奉,完全不加觀察和驗證,而對經受過幾千年考驗的傳統信仰和修行體系卻滿心懷疑或者輕易就退失信心。如此奇怪!我們遇到挫折時反而應該更加堅定對正法和佛陀的信心,憑借這種信心才能在解脫之路上不斷進步。

  叁、不希求正法

  不希求正法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不覺得佛法有多麼珍貴、對自己又有什麼價值,所以認爲學不學佛、得不得法都無所謂。這也是世人普遍的心態。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人們忙于打拼,很少有時間去關注生命本質的問題,或許也覺得佛法不無道理,只是離自己的現實生活太遙遠,等房貸還清了,孩子長大了,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再說。有人看了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不理解佛陀在因地爲了求四句偈乃至爲了求一句正法而不惜粉身碎骨、極盡苦行是爲了什麼。不過是一個偈子,餓不能充饑,冷不能禦寒,也不能讓感官愉悅,付出那樣巨大的代價去求取,值得麼?佛經上說我們這個時代是五濁惡世,其中一濁是見解濁,從粗淺的層面上說就是價值觀顛倒。大家認爲用一生的辛勞去換取一套房子、一輛車是值得的,而爲了徹底解脫痛苦去努力修行是不值得的;廢寢忘食打牌、網聊是值得的,因守八關齋戒而忍受一點饑渴之苦是不值得的;爲了買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風餐露宿排隊爭搶,買到了欣喜若狂,沒買到則失魂落魄、茶飯不香,這樣的行爲被認爲是最時尚、合情理的,而如果一個人認真聞思佛法,過簡單、有節製的生活,周圍的人便會覺得他很可憐、在浪費生命。現在的人生活中的追求太多,沒完沒了,什麼時候都滿心牽挂和遺憾;另一方面,又顯得沒什麼追求,只要被誇獎、被尊崇、有樂子、有甜頭,不論這種感受多麼短暫、膚淺,都會覺得“這輩子沒白活,值了”。

  不希求正法的不僅是一般世人,佛教徒也會時常陷入這種心態。這就是不希求正法的另一種表現。有道是: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西天。初入佛門的人大都道心懇切,果真是念念不離佛法,時間一長則不免懈怠,失去當初求法的熱情。真正學佛是要真做工夫的,從最瑣碎、平實處一路埋頭做下去,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幾年幾十年,不松懈不放棄。如擲石入深潭,一沈到底。

  說到做工夫,有些人以爲就是指上蒲團打坐,坐的時間越長,工夫越深;也有人認爲工夫要到紅塵中去曆練,躲進深山或關起門來打坐不算真工夫。這兩種看法都失之片面。不少學佛的人只是學打坐,以爲坐功到了就是得道,至于聞思、磕頭、忏悔、放生、念咒念佛及其他善行,都是空花佛事,未得要領。其實,禅坐只是入定的一種方法,不是學佛的目的,由定生慧方能入道,否則一味求定,無異于外道,坐上千萬年也還是在輪回中不得解脫,更不要說圓滿證悟。如《楞嚴經》雲:“如澄濁水,貯于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用功到了身心一如、靜境現前,還僅是初步工夫,若耽著于此,無明難斷。然而,完全不要靜定、不做功課,也是對佛法修行的誤解。經書裏說得明白,你我如一壺濁水,要靜深不動,才能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四下折騰,只能是越攪越混。慧由定生,定從戒來。善護身口意、遠離貪嗔癡,就是持戒。初學者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身處愦鬧中而不被外境所轉,是不可能的。我見過一些佛教徒,從行爲上完全看不出學佛人的樣子,殺、盜、淫、妄、酒五戒中一條戒律也不守。如果在紅塵中打滾,家長裏短、吃喝玩樂,百無禁忌,就是修行,那麼全世界的人都在修行了,可是這樣的修行有什麼結果呢?無非在輪回痛苦中越陷越深,既是這樣,還用得著修行麼,你不修也是這個結果。的確有一些大成就者示現在酒肆樂坊度化衆生,嬉笑怒罵、行爲不羁,但是他們高深的修證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他們有能力做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而一般人幾杯酒下肚,不要說不知道佛祖在哪裏,連自己在哪裏都不知道了。

  現在很有些這樣的人,故作高深,學佛不持戒,也不信因果,說是“萬法皆空,不必執著”。佛將滅度時曾叮囑弟子:佛滅度後,以戒爲師。持戒爲的是除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即是生死、輪回,除了習氣便了生死、出輪回。不持戒,這滿身的習氣如何除?“萬法皆空”不假,但這個空是無而顯、顯而空,是緣起性空,不是不存在。你我的究竟本質是空性,卻仍有你我的顯現;事物的究竟本質是空性,仍有因果的顯現。空性的你吃下空性的饅頭,仍然會吃飽,而且會消化、排泄。同樣道理,空性的我們如果除習氣、求解脫,就會解脫;我行我素貪嗔癡,就會輪回。盡管解脫、輪回也都是空性的,但不會因其本性爲空,顯現上就錯亂因果,種瓜得豆,種豆得瓜。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說大家學佛要踏踏實實,真正從淨化自己的身、口、意開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要裝神弄鬼、總想上天入地;而且我們學佛不能只顧兩腿一盤自己舒服,還要心懷衆生的疾苦,切實爲衆生服務,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有人認爲藏傳佛教特別強調的聞思和前行修法是針對下等根器者設立的方便法門,對根器比較好的人來說根本不必要。我曾聽人說:“五十萬前行只是沒有意義的苦行,最多是把身體鍛煉得比較好而已,而且幾年也修不完,太浪費時間;不如一言之下頓悟如來本意。”還有人對我說:“聞思是舍本逐末繞圈子,學佛最主要是明心見性,不悟本心,學法無益。”的確,在藏漢曆史上都有很多不經聞思便證悟本性的例子。麥彭仁波切七歲時,在玩耍中唱出宣演諸佛無上密意的《定解寶燈論》,顯現上沒有經過多少聞思便自然通達叁藏,寫出諸多光耀古今的顯密論著。榮素班智達幼年尚在母親懷裏吃奶,便能對班智達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對答如流。大圓滿祖師貝諾紮那的傑出弟子邦甘麥彭滾波是在八十歲時,路遇貝諾紮那上師,蒙師點撥,當下徹證大圓滿,而此前他從來沒有聞思過。漢地過去也有像禅宗六祖慧能這樣的高僧大德,顯現上不經聞思和前行便證悟自性。但是我們要知道,聞思是爲了明法義,前行是爲了調柔相續。如果已經深契佛法要義,不聞思也是可以的。六祖慧能大師顯現上雖然不識字,卻能講經說法,隨便拿一部佛經向他請教,他能告訴你這裏真正講的是什麼。所以他不聞思,因爲他已經懂了;而你不聞思,你就不懂。不懂還不要學麼?

  前輩大德所說“不悟本心,學法無益”是爲針砭但求知解、不重行證的流弊,並不是說要擯棄教理。一般人修法大致都要經曆叁個階段:先明了義理(理解),然後求行解相應,再至證悟,不可稍有知解便以爲證悟了。紐西龍多上師曾說:“作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應當合理地通過理解、體驗與證悟叁種途徑正確把握安立五道十地的原則。當前有些人錯誤地把理解當成證悟的境界,“無散無修”、“見修同時”之類的大話其實無有任何實意,清楚地了知地道功德之安立原則實乃非常關鍵。《法界寶藏論》是大全知(無垢光尊者)證悟境界的如實記錄,其中第九品之前宣講的皆爲見解,第十品講修習,十一品講行爲,十二品講暫時的道果,十叁品講究竟之正果。”

  修前行是修出離心、菩提心,積資淨障,調柔相續。沒有出離心,嚴格地講就不算真正學佛;沒有菩提心,就不可能圓滿覺悟。專心修前行,自然無人我是非,貪嗔、嫉妒、惱害之心也少了。前行修得好,遠離世間八法。八風吹不動,對境無妄心,就是禅定。此定不著定相痕迹,行住坐臥不離其中…

《《前行筆記》第一部分 導論: 四、行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