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筆記》第一部分 導論: 二、發心

  《前行筆記》第一部分 導論: 二、發心

   我們永遠在爲自己著想,而我們至今仍然痛苦;一心爲衆生著想的人,他早已成佛,獲得了永久的安樂。

  

——寂天菩薩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爲什麼要去做?動機是什麼?我們對這件事的基本態度是什麼?這就是發心。發心對修行至關重要,它不僅決定了修行的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見解和修行途徑。

  前面我們講到修行的各種動機和態度,爲了獲得人天福報而修行,發善心,做善事,自然會修得善果。這一套思想和修行的體系可以稱爲下士道人天乘。下士道非常強調做人要正直善良,因爲這是獲得人天福報最關鍵的要素。

  爲了自己能脫離六道輪回的痛苦而修行,是中士道聲聞緣覺乘的發心。爲了一切衆生究竟解脫而立志成就佛果,是上士道大乘的發心,也稱爲菩提心。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作爲大乘佛子不要因爲自己發心更殊勝,遵循的思想體系見解更高卓,而看不起聲緣乘、人天乘的修行人。一般世間有德行的人都值得恭敬,何況天人,他有他的善果。聲緣乘修行人發願不傷害衆生,謹言慎行,想想看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多麼精密嚴格地持戒,而我們很多學大乘的人卻經常輕易就傷害別人,真的應該慚愧呀!

  其實,法無大小,人心自有等差,所以阿底峽尊者說:大小乘以發心別。我們只需時刻檢視自己的心,確定自己的修行是爲了一切衆生的究竟解脫就好了,不要枉自在行持上分別我是大乘、你是小乘、他是不求解脫的愚夫愚婦。衆生的意樂根機不同,我們只是比一些人更有熱情、更有勇氣、興趣更廣而已,相信不僅是自己而且所有衆生都有成佛的潛力。

  菩提心可分成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兩種。

  廣大意樂菩提心有兩個必要條件:悲,願一切衆生遠離苦因及苦果;智,成就佛果,圓滿無上正等覺。如果只是希望衆生離苦得樂,而沒有一切衆生究竟成佛的想法;或者只是想成就佛果,而沒有利益衆生的意願,都不能算是廣大意樂菩提心。

  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是不是避免了上面講到的過患呢?一般世間意義上的愛心、公正就屬于前一種情況。希望豐衣足食,免受匮乏之苦;享受平等、關愛,免受歧視、孤獨之苦等等。有這種愛心,相當不錯了,但還不夠究竟,因爲衣食資具會窮盡,內心的感受會變化,真的很難面面俱到,讓人們長久地幸福下去。所以在救濟眼前的疾苦之外,如果條件允許,要盡量教人們取舍因果的道理,長遠的豐足、安樂只有靠改變自己的內心和外在的行爲才能實現。後一種過患:只是想成就佛果,而沒有利益衆生的意願,恐怕是我們這些佛教徒要特別注意的。有些人想自己獨自成佛。按照聲緣乘的戒、定、慧叁學精進修行,一定能成就阿羅漢果位,但是,沒有衆生成佛的願心絕不可能成就佛果。只想自己圓滿覺悟、不想幫助衆生離苦得樂,這種念頭只是一種不合理的假設,因爲圓滿覺悟(或說成就佛果)意味著智、悲、力叁者圓滿,其中,悲指幫助衆生離苦得樂的悲心,若在因地修行時沒有此悲心,果地也就不會有悲心,沒有悲心是不叫圓滿覺悟的。另外,面對窮人、病人、流浪貓狗、以及其他需要幫助、撫慰的衆生,你也許會說:“我的目標是衆生成佛,不是幫他們解決一時之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又怎樣呢?還是無明。”有時候我甚至懷疑大家是不是在爲自己的懶惰、吝啬和冷漠找借口。

  願一切衆生遠離苦因及苦果並且成就佛的果位,這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也是我們一切身語意行爲的基本動機,是修行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

  在聽聞、觀修、行持金剛乘法的時候,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也非常關鍵。金剛乘被稱爲速疾解脫之道,具有衆多積累資糧的方便,所以不需要像顯宗經典所說經叁大阿僧祇劫,也不需要肝腦塗地等極大的苦行即能證果。這對于生在末法時期比較沒有耐心、比較脆弱的我們來說,真是一個好消息。金剛乘的教法又有遠道、近道、捷徑叁種。雖然依靠外續事、行、瑜伽叁部,在五世、七世或者十六世內能成就佛果,卻不容易修學。盡管依靠近道瑪哈約嘎和阿努約嘎,一生一世能成就佛果,但如果生起次第的本尊如小指大小的形象也不能浮現于心、圓滿次第一呼吸的氣息也持不住,那也難以修成。而依靠光明大圓滿,數年數月就能成就雙運果位。修行大圓滿必然要借助上師的竅訣,否則不會修成。進一步說,要證悟大圓滿心滴部之甚深密意,唯有依靠上師的意傳加持!

  紐西龍多仁波切曾這樣回憶自己證悟心性的經曆:“平日裏,阿哦仁波切(華智仁波切)每到天黑就會在一張羊毛墊子上全身仰臥,臉朝上、仰望虛空,用一座時間來修持“叁虛空”的修法。一天晚上,阿哦仁波切正在一如既往地觀修“叁虛空”,突然間他問我:“龍計(紐西龍多的昵稱),你說過自己未能認識心的本性?”“是的,上師,到目前爲止。”我回答道。他平靜地說:“沒什麼不能認識的,過來吧,像我一樣躺下來,目光直視虛空。”我便按上師的要求去做了。片刻後,上師又問我:“你是否看到了天空中的星星?是否聽到了佐欽寺的狗叫聲?是否聽到我在說話?”我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之後,上師面帶微笑地啓發道:“噢,那就好,所謂的心性就是這個!”就在那一瞬間,我恍然大悟,心中積蓄已久的諸多疑慮當下全部渙然冰釋,一切是與非的分別枷鎖此時都已完全脫落,覺空赤裸之智慧終被徹底認識。這完全是大恩上師加持的結果。大成就者薩繞哈尊者雲:“師言入于何人心,如見掌中伏藏品。”說的即是此意。如今再回顧、品味當時上師所說話語之含義,除了將眼識、耳識指認爲覺性外,再無更深之內涵。然而要知道,大圓滿心滴部甚深密意之證悟,卻只有依靠上師的意傳加持!”

  上師對于我們至關重要,從一開始就不能破壞師徒之間的緣起。上師要觀弟子成佛,弟子要視上師爲佛。持明無畏洲說過:如果把上師看成凡夫,就只能到狗面前去取悉地了,狗面前是沒有悉地的。

  聞法時要把上師觀想成佛,法身普賢王如來、邬金蓮花生大士、報身金剛薩埵或者阿彌陀佛;要把聞法地點觀想成佛的淨土,密嚴法界宮、銅色吉祥山蓮花光宮殿、東方現喜刹土或西方極樂世界;要把聞法衆眷屬觀想成持明、勇士、空行;所聞之法是無上大圓滿;時間是從普賢王如來到現在的根本上師之間,口耳相傳連續不斷的常有相續。正因爲本來就是五種圓滿才這樣觀想的。上師是叁世諸佛的本體。上師的身爲僧伽、語爲妙法、意爲佛陀,總集叁寶;上師身爲上師、語爲本尊、意爲空行,總集叁根本;上師身爲化身、語爲報身、意爲法身,總集叁身;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弟子本具如來藏,然爲客塵所遮,現在跟隨上師聞思修行,將來必定垢淨現真佛。無論上師還是弟子(聞法衆眷屬)都是佛。佛所在的地方自然是清淨佛土。我們並非把原本不是的東西想象成是,只不過暫時因爲障礙,我們才不能見到諸法實相。這一點很關鍵。實際上,對金剛乘的修行人來說,這不是一個想象力或信服不信服的問題,而是具備或失毀金剛乘誓言的問題。如果我們把一切顯現視爲本尊及其壇城,就是具誓言;否則,認爲所謂五種圓滿只是權宜之說,實際上牆就是牆,水就是水,前面傳法的就是一個普通人,下面聞法的就是一群煩惱衆生,本來如此,這麼想就是與金剛乘誓言相背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