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
爲銅製缽形的法器,敷褥而安放于一定之臺上,以桴敲擊。又稱作鏧子或鏧,于法會或課誦時,作爲起止之節。《中止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卷下<佛衣服院>條雲:“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磬子四邊悉黃金,镂作過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爲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玉槌用擊磬,聞叁千世界。”
由此可知,古代印度祇洹精舍之一院已設有銅磬。
在我國宋代以後,磬多被用于禅林中,《敕修百丈清規》卷八<法器章>中說:“磬,大磬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大衆看誦經咒時,直殿者鳴之;唱衣時維那鳴之;行者披剃時作梵睹梨鳴之。”又,同書卷五<大衆章>“沙彌得度”條雲:“作梵闇梨鳴大磬作梵。”現今則普及于一般寺院,各寺佛殿中均安置之,是早晚課誦、法會讀經或作法時不可或缺的法器。磬有大、小之分。一般安于佛殿之大磬,口徑多在一尺到二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