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爲僧。此爲西藏第一批如法剃度的僧人。
鑒真律師圓寂于日本,弟子爲造夾纻漆像。鑒真生前在日度人授戒凡4萬余人。
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
唐代宗命在衡山建大明寺,诏選居寺僧20人,後又命衡山立毗尼藏,诏選講律僧7人。
唐代宗诏重譯《仁王經》,以不空主之,沙門飛錫、良贲等16人助譯,代宗親製新譯序。
代宗賜不空爲鴻胪卿,並加號大廣智叁藏,追贈其師金剛智開府儀同叁司,並號大弘教叁藏。
唐代宗敕在金剛智諸灌頂道場,擇沙門27員爲國長頌《佛頂咒》。
唐代宗每年降聖節召名僧入內育經、供養,謂之內齋。
蓮花生入藏弘法。
日本禁止僧徒的山林修行。敕設置百萬塔陀羅尼。
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
日本任道鏡爲太政大臣禅師。
新羅高仙寺誓幢和尚(元曉)塔碑開始興建。
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大曆元年)
唐代宗李豫于宮中設盂蘭盆會,耗資百萬。
北京房山萬佛堂約建于此時。
安徽滁縣琅琊寺約建于是年。
日本任道鏡爲法王。
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
山西五臺山建金閣寺,鑄銅爲瓦,飾金其上,耗資巨大。
河南沁縣懸谷山摩崖造像開鑿。
西藏從印度迎請比丘12人來說法。
日本高僧、書法家最澄生(-822)。
768年(唐代宗大曆叁年)
唐代宗親幸章敬寺,度僧尼千人,命百官到寺行香。又在興善寺爲不空和尚立道場,敕賜錦繡等物。
769年(唐代宗大曆四年)
唐代宗大明宮建道場,自謂感“佛光”現。
宰相王缙、杜鴻漸好佛。王缙請舍宅爲寺,代宗嘉之,賜以題號。杜鴻漸曾造《起信論疏》,令僧剃頂發,及卒遺命塔葬。
法照在衡山湖東寺起五會念佛道場。
770年(唐代宗大曆五年)
唐代宗因慧星出現,诏不空行法,並令往五臺修德,在太原設萬人齋。
日本道鏡被流放到下野。诏令允許僧徒于山林修行。
771年(唐代宗大曆六年)
書法家顔真卿撰《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述律宗傳授之淵源。
772年(唐代宗大曆七年)
印度尼西亞創建波羅浮屠。
774年(唐代宗大曆九年)
不空卒。生前傳金剛智金剛界曼荼羅密法,譯密部經70余部,受代宗李豫寵信,封肅國公,權勢顯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叁大士”。
河南陝縣溫塘摩崖造像開鑿。
日本高僧、書法家空海生(-835)。
776年(唐代宗大曆十一年)
唐代宗敕僧尼誦《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每日誦21遍,限一月內精熟。
777年(唐代宗大曆十二年)
懷素書狂草《自敘帖》。
779年(唐代宗大曆十四年)
唐代宗李豫卒,德宗李適繼位,限製僧尼發展。
西藏紮囊桑耶寺建成。開始剃度藏族貴族子弟7人出家爲僧,稱七覺士:寶護、智王護、寶王護、善逝護、遍照護、龍王護、天王護。後又剃度300多人出家。
日本僧淡海叁船撰成《唐大和尚(鑒真)東征傳》一卷。
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
德宗即位後罷內出盂蘭盆及內道場,遣出僧衆。
周昉奉旨畫長安章明寺(又作章敬寺)壁畫。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
德宗應吐蕃請求,命沙門良琇、文素去說法。
徐浩書《不空和尚碑》。
日本滋賀縣比叡山建延曆寺,是爲日本“天臺宗”的祖庭。
782年(唐德宗建中叁年)
天臺宗湛然法師圓寂。生前主張無情有性之說,認爲萬物皆有佛性,著有《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維摩經疏記》等。
山西五臺山重修南禅寺佛殿,塑菩薩等彩像,栩栩如生。
784年(唐德宗興元元年)
德宗迎沙門法照入禁中,教宮人念佛,行五會。
中天竺沙門蓮華杖錫谒德宗,乞鍾一口,安置于毗盧遮那塔。
日本嚴格國師任選,規定任期六年。
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
書法家顔真卿卒。生前書有《多寶塔感應碑》、《八關齋記》等,皆爲書法藝術的名作。
日本僧最澄結庵比叡山。
新羅設置僧宮。
786年(唐德宗貞元二年)
唐德宗于章信寺(章敬寺)從道澄律師受菩薩戒。後再至寺問道澄修心法門,並命入宮爲妃嫔內侍授戒。
德宗依代宗時規模複作盂蘭盆會。
788年(唐德宗貞元四年)
德宗诏迎無憂王寺佛指骨入宮中供養。
诏僧人良琇與罽賓國般若叁載于西明寺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10卷,一年後完成,德宗親爲製序,並賜絹帛等物。
洪州宗僧人馬祖道一卒。道一爲懷讓弟子,創建禅林,入室弟子139人,各爲一方宗主。憲宗元和八年,追谥大寂禅師。
大珠慧海禅師師事馬祖,著《頓悟入道要門論》。
日本僧人最澄在比叡山創建延曆寺(即一乘止觀院)。
789年(唐德宗貞元五年)
悟空自天竺攜佛牙舍利,梵本《十地》、《回向輪》、《十力》叁經返長安。後龜茲叁藏蓮花精進譯《十力》,于阗叁藏戒法譯《十地》、《回向輪》諸經。
福建福清創建萬福寺,爲佛教黃檗宗祖庭。
790年(唐德宗貞元六年)
唐德宗命青龍寺惠果和尚入宮中,于長生殿爲國念經。宰相杜黃裳等皆從受灌頂。
791年(唐德宗貞元七年)
唐德宗至章敬寺賦詩,百官皆和,書于壁。後京兆尹薛珏刻石以傳。
792年(唐德宗貞元八年)
北天竺僧般剌若在西明寺譯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10卷,《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般若》各一卷。其卒後葬于龍門西岡。
794年(唐德宗貞元十年)
唐德宗命湖州剌史于頔進皎然《杼山詩集》,並藏于禦書殿。
日本僧人圓仁隨遣唐使入華,學習“天臺宗”教義。
日本首都從奈良遷到京都,京都東寺初創。
795年(唐德宗貞元十一年)
華嚴宗澄觀在五臺大華嚴寺講新疏,唐德宗召其入都宣講。
南天竺烏荼國王贈《華嚴經後分》40卷給唐朝。
圓照上所撰《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德宗贊許。
日本醒武天皇改國師爲講師,每國置一人。思托開始撰《延曆僧錄》。
796年(唐德宗貞元十二年)
唐德宗誕日,命韋渠牟、徐岱等與僧鑒虛、覃延,道士郗維素、葛參成討論叁都。又命于五臺山寺設萬僧供。
罽賓叁藏般若、沙門圓照、鑒虛翻譯烏荼國所贈《華嚴後分》梵夾。德宗李適親臨譯場,與僧人談論經文。
德宗立荷澤神秀爲禅宗第七祖。
797年(唐德宗貞元十叁年)
墀松德贊卒,其子牟尼贊普繼位。
日本高僧空海著《叁教指歸》。
798年(唐德宗貞元十四年)
罽賓叁藏般若與澄觀等進《新譯華嚴經》。唐德宗誕日命澄觀于麟德殿講《新譯華嚴》宗旨,禮爲教授和尚。
神會弟子乘廣禅師卒,劉禹錫爲撰碑文。
牟尼贊普下令屬民廣爲佛事作布施。
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
唐德宗于安國寺設盂蘭盆供。
唐德宗授澄觀鎮國大師稱號,觀天下僧錄。
廬山東林寺熙怡律師卒。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八世紀初期
阿拉伯人從陸路和海上進攻印度,摧毀佛教名城伐臘毗,燒毀佛學院,毀壞佛像及佛教機構,殺害佛教徒,並在寺廟廢址上建清真寺與禮拜場。佛教遇到空前災難。
八世紀中後期
張萱、楊升、陳闳主要藝術活動時期。
中國書法名家墨迹和碑刻拓本,隨佛教徒大量傳入日本,掀起書法研究的濃厚風氣。
800年(唐德宗貞元十六年)
圓照撰成《貞元新定釋教目錄》30卷。另撰有《續開元釋教錄》3卷。
天竺僧牟尼室利(寂默)從那爛陀寺到長安,于慈恩寺譯經。元和元年卒于該寺。
801年(唐德宗貞元十七年)
南嶽雲峰律師法證卒,柳宗元爲作《碑銘》、《塔銘》。
802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
骠國遣使悉利移來唐贈其國樂十二曲與樂工叁十五人,樂曲皆爲釋氏經論之詞。
書法家、長沙僧懷素約卒于該年。
新羅海印寺興建。
803年(唐德宗貞元十九年)
東都聖禅寺大師凝公卒,翰林白居易作《八漸偈》吊之。
韋臯作《鹦鹉舍利塔記》。韋臯教所養鹦鹉念經,及死焚火謂爲“舍利”。
新羅人入華向周昉學佛教繪畫。
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
國清寺僧編《寒山子詩集》,收寒山、拾得詩共300余首。
日本高僧空海、最澄及檐逸勢隨日本遣唐使于明州(今浙江甯波)入唐,學佛教密法。
新羅真鑒禅師隨使來唐,問法于滄州神鑒大師,後在嵩山少林寺受戒。返國後大弘禅教,立禅宗六祖慧能影堂。
80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
李真繪《真言五祖像》,後贈給日本,今藏于日本京都東寺。
日本僧從青龍寺惠果和尚受密教。惠果卒,空海撰《大唐青龍寺惠果和尚碑》。
日本僧最澄從湛然弟子道邃法師學天臺教。返國後,創臺密,號曰傳法大師。
806年(唐憲宗元和元年)
空海返日本,傳真言宗,創東密以弘金剛界、胎藏界之法,號曰弘法大師。
807年(唐憲宗元和二年)
慧琳撰《大藏經音義》。
白居易舉策《議釋教謂》,反對弘揚佛教。
809年(唐憲宗元和四年)
白居易作新樂府,《兩朱閣》詩即言佛教之盛。
810年(唐憲宗元和五年)
澄觀入內殿講“華嚴法介”大旨,得賜號僧統清涼國師號。
慧琳撰《一切經音義》,敕入大藏,得賜紫衣。
新羅王遣金獻章及僧沖虛入華,贈唐以金銀佛像。
812年(唐憲宗元和七年)
文學家柳宗元撰《永州修淨土院記》,述“淨土”本義。另著有《無姓和尚碑》等。
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
日本香山縣建…
《佛教年表--從佛教大年表看佛教發展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