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通寺,爲日本“真言宗”初祖空海大師法場。
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
江西新吳(今奉新)百丈山懷海卒。曾創立禅院製度,世稱“百丈清規”。
新羅僧惠哲入唐求法。
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
墀祖德贊(熱巴布)爲贊布,大倡佛教,延請僧人講法譯經,統一譯製。頒布旨令實行“七戶養僧製”,僧人被稱爲“藏王頭上的人”。大小朝政,皆請高僧參與商議;所有行政製度,都以經律爲准則。修葺寺院,新建劄喜格培寺,供奉“叁寶”。
817年(唐憲宗元和十二年)
敕建州乾元寺置“兜率”壇,後改棲鳳寺靈感壇。
日本高僧空海在和歌縣高野山創金剛峰寺弘法。
818年(唐憲宗元和十叁年)
白居易作《東林寺經藏西廊記》。
柳宗元卒(-說819年)
日本僧最澄製定“天臺法華宗年分學生式”六條及“勸獎天臺宗年分學生式”八條,並著《守護國界章》,批駁法相宗。
819年(唐憲宗元和十四年)
唐憲宗李純迎風翔法門寺佛骨入京師,舉國掀起崇佛熱潮。刑部侍郎韓愈上《谏佛骨表》,被貶爲廣東潮州刺史。
韓愈在潮州遊靈山,與寺僧大顛爲友,贈衣而別,寺僧爲建“留衣亭”。
日本僧最澄申請設立比叡山戒壇,因南部的僧綱及東大寺的景深等反對,未被允許。
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
印度僧無言通到越南弘傳禅法,創無言通禅派。
唐憲宗卒。穆宗繼位後繼續弘佛,至安國寺觀盂蘭盆會。
日本僧靈仙登五臺山,此爲日本僧人登五臺之始。
日僧最澄著《顯戒論》。
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
唐穆宗李恒製《南山律師贊》。
新羅僧從唐歸國,僧無梁入華。
822年(唐穆宗長慶二年)
唐與吐蕃會盟,在拉薩大召寺前立會盟碑。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與鳥窠禅師道林爲友,聽其說禅,深爲敬服,晚年乃以居士自號。
山西運城建泛舟禅師墓塔。
日本僧最澄卒(-說819年)。後清和天皇贈“傳教大師”谥號,此爲日本有大師號的開始。
日本天皇敕許在比叡山建立戒壇。
日僧景戒著《日本靈異記》。
823年(唐穆宗長慶叁年)
日本淳和天皇授空海東寺“教王護國寺”稱號,授比叡山的一乘止觀院“延曆寺”稱號。
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
柳公權書《金剛經》,刻于僧錄司。
杭州永福寺(孤山寺)僧惠將《法華經》刻于石壁,曆8年成。
舒元輿撰《鄂州永興縣重崖寺碑銘》,言佛教之盛況。
文學家韓愈卒。
新羅玄昱入唐求法。
825年(唐敬宗寶曆元年)
新羅僧道允入唐求法。
826年(唐敬宗寶曆二年)
杭州龍興寺僧南操請靈德寺道峰禅師講《華嚴經》,成立華嚴經社,聚者甚衆。白居易爲撰《華嚴經社石記》。
新羅洪陟自唐回國。
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
唐文宗李昂誕日時,诏白居易等入宮問叁教優劣;白居易以儒、釋“同出而異名”相對,調和朝中漸起的叁教之爭。
道一弟子無等禅師在武昌郡西黃鹄山結廬說法。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
渤海僧貞素攜日庭登五臺山。
日本僧空海創立綜藝種智院。
829年(唐文宗大和叁年)
宗密入京爲文宗講佛教華嚴之義,並撰《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
蘇州重玄寺僧清晃曆八年于重玄寺西廣德法華院壁刻《法華》等八經,凡116857字。白居易撰碑記之。
830年(唐文宗大和四年)
佛窟遺則禅師卒。生前善草書,爲文頗多,有《寶志釋題》、《南遊傅大士遺風序》及其他詩篇行世。
831年(唐文宗大和五年)
唐文宗命天下州郡造僧尼籍,以管理僧尼。
832年(唐文宗大和六年)
佛像畫家、詩人貫休生(-912)。
834年(唐文宗大和八年)
清涼山華嚴寺僧法雲撰《密教相承傳法次第記》。
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
白居易送其《文集》40卷置廬山東林寺經藏。
日本高僧空海卒,後谥弘法大師。
新羅梵魚寺建立。
836年(唐文宗開成元年)
白居易贈其《文集》,置于東都洛陽聖善寺律疏庫樓。
段成式繼《金剛經靈驗記》後撰成《金剛經鸠異》。
日本觀心寺如意觀音像建造。
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
新羅普照、體澄、貞育、虛會入唐問禅。
838年(唐文宗開成叁年)
墀祖德贊被刺,其弟朗達瑪繼位贊普。推行滅佛政策,禁行佛法,封閉寺廟,令僧人還俗,西藏佛教幾盡。自松贊幹布容佛至此約200年,史稱西藏佛教前弘期。
華嚴宗澄觀卒。生前著述頗多,有《華嚴隨疏演義鈔》等。約4百余卷(現存164卷)。卒後文宗特辍朝3日,並親爲製像贊。
日本學問僧圓仁、圓行、常曉、戒明、義澄、帷政、仁好等隨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求法。常曉從棲爲寺文璨、華林寺元照學顯密兩教,圓行從青龍寺學密教,圓仁從終南山宗叡學梵語。
839年(唐文宗開成五年)
白居易置其《文集》于蘇州南禅寺千佛堂,並爲文記之。
840年(唐文宗開成五年)
唐文宗李昂卒唐武宗李炎即位,好道教方術,排斥佛教。
白居易晚年有疾,發願修香山寺,舍錢命杜宗敬畫“西方世界”、“彌勒上生”等,並作記。
日本入華僧人常曉歸國,攜經文31部。
841年(唐武宗會昌元年)
唐武宗李炎崇道抑佛,道士趙歸真等受龐。
柳公權書《大達法師玄秘塔碑》,立于陝西萬年縣安國寺。
華嚴宗五祖圭峰大師宗密卒。生前著有《華嚴原人論》等,提出依佛修行即返本還原。
李翺卒。曾著《複性論》,提出“性善情惡”之說,引禅入儒,以佛理證心性,開宋明理學之先。
還俗僧人、詩人賈島卒。島初爲僧,號無本,後去浮屠舉進士。曾寫下許多吟詠寺院生活的詩文。著有《長江集》、《大宣教禅師懷晖記德碑文》等。
浙江奉化雪窦寺創建。
日本學問僧惠萼並圓載弟子仁濟、順昌入唐求法。
佛表842年(唐武宋會昌二年)
朗達瑪被殺,吐蕃奴隸製政權分裂。
文學家劉禹錫卒。生前與僧徒交遊甚多,有文集40卷行世。
日本書法家嵯峨天皇卒(786-)。
日本書法家桔逸勢卒。
843年(唐武宗會昌叁年)
唐武宗下令禁宮內佛經,埋佛、菩薩並天王像等。停止長安西街寺院講經說法。
段成式在長安調查寺院壁畫、寺塔建築等,撰成《寺塔記》。
844年(唐武宗會昌四年)
唐武宗下令禁供養佛牙、佛指,毀道場佛經像,安置天尊老君之像。
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
唐武宗毀佛,至此拆天下寺宇4600余所,還俗僧人26萬余,史稱“會昌毀佛”、“唐武宗法難”。
召日本清涼殿僧誦《佛名經》。
846年(唐武宗會昌六年)
唐武宗李炎卒。宣宗李忱即位,捕道士趙歸真誅之,恢複佛教以利統治,史稱“唐宣宗弘佛”。
詩人白居易卒。葬于龍門香山寺如滿塔側。
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
唐宣宗下令恢複所廢寺宇,恢複宮內齋事活動。
張彥遠撰《曆史名畫記》,其中記畫家與寺宇的內容甚多。
日本僧人圓仁攜密宗典籍返國,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新羅僧人梵日自唐返國,創建崛山寺。
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
劍南西川監軍使李朝成于長安建陀羅尼經幢。
唐宣宗命東都洛陽及荊、揚、汴、益諸州建寺,立方等壇爲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五臺山建五寺,各度僧50人。
湖南甯鄉密印寺創建。
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
新羅僧慧昭卒。
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
宣宗召薦福寺弘辯禅師入宮問法,賜號圓智禅師,並賜紫方袍。
日本僧常曉始修太元師法。
852年(唐宣宗大中六年)
開鑿廣西桂林還珠洞摩崖造像。
詩人杜牧卒。有《樊川集》行世,其《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一文斥佛教罪福果報之說。
853年(唐宣宗大中七年)
李商隱居東川編定《樊南乙集》,出錢俸平山慧義精舍藏經院創石壁五間。
沩仰宗的沩山靈祐禅師卒,相國鄭愚爲撰碑銘。
段成式撰《寺塔記》兩卷。
日本僧人圓珍來華求法。
854年(唐宣宗大中八年)
宣宗命叁教首座辯章充左街僧錄,沙門僧徹充右街僧錄。
潭州嶽麓寺僧疏言去太原取佛經,得經5048卷。
855年(唐宣宗大中九年)
刻立《圭峰定慧禅師碑》。
856年(唐宣宗大中十年)
藏僧法成入漢地,宣講《瑜伽》,以博通華、梵、蕃叁種文字而受到尊敬,弟子爲作《分門記》。
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
修造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及塑像。
造四川劍閣鶴鳴山摩崖天尊像。
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
詩人李商隱卒。贊甯《宋高僧傳》記商隱以弟子禮事沙門智玄。商隱眼疾時,智玄以《天眼偈》叁章贈之。
日僧圓珍歸國,攜有真言道具、曼荼羅,天臺宗、密宗典籍等,對日本佛教藝術發展有所促進。
新羅僧順之入華。
859年(唐宣宗大中十叁年)
段成式撰《塑像記》。
860年(唐懿宗鹹通元年)
浙江溫州江心寺約創于此時。
日本延曆寺始修舍利會。
863年(唐懿宗鹹通四年)
段成式卒。曾著《酉陽雜俎》等,對當時的寺塔、塑像等有所記載。
日本的神泉苑修禦靈會。
864年(唐懿宗鹹通五年)
日本製定僧綱的位階:法印、法眼、法橋。
日本僧真如等至長安,敕許經廣州至天竺。
新羅僧道诜創建玉龍寺。
865年(唐懿宗鹹通六年)
柳公權卒。曾書《金剛經》、《玄秘塔碑》等,皆爲書法…
《佛教年表--從佛教大年表看佛教發展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