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理經》簡讀之六

  《正理經》簡讀之六

  

  1.2.11 它(指曲解)有叁種:詞語曲解、類曲解和暗喻曲解。

  曲解有叁種,就是詞語曲解、類曲解、暗喻曲解,就一個一個地來說吧。

  1.2.12 詞語曲解指在說話者沒有特殊所指的情況下,故意理解爲另外一個意思。

  什麼是詞語曲解呢?比如我說,“孔子曰,“有錢不花,掉了白搭””,你就說,“孔子啥時候說過這話?在哪兒說的這話?證據是啥?”其實我說的孔子是誰?是“我家對門那個姓孔家的老二兒子”而不是聖人孔子。這就是我是故意來曲解孔子這個詞語的。我見過好多書上都是舉這個例子:一個人說“這小孩有新毯子”,另一個人說,“不,他只有一條毯子而不是九條毯子”。這在咱們漢語中是怎麼也無法曲解的,但在梵文中“新”給“九”這兩個詞的詞形是一樣的,都是nava,這個詞作形容詞是“新的”,要是作數詞的話,就是“九”,你要是不著意說清的話,就會讓人家鑽空子曲解。

  1.2.13 類的曲解是指通過擴大意思範圍的方法,把可能的事說成不可能。

  第二是類曲解。這是把一個詞的外延擴大了,你若是把一個詞的外延一擴大的話,有些內容就包含不進去。比如說佛教因明中常用一個論式,“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在立這個論式之先就已經說好了談內聲的,這時候你又要反悔,說聲還包括電閃雷鳴,雷電聲可不是勤勇無間所發的~~這就是把詞的外延給擴大了。這也是不許的。

  1.2.14 暗喻曲解是指在有另外意思的情況下,否認本意。

  再看這個暗喻曲解。這個好說,比如我們常說,某領導人去世了,于是大山也在哭泣。有人就說,大山怎麼會哭泣呢?大山根本不會哭泣,會哭泣的應該是六道衆生才行,大山根本是器世間,當然是不會哭泣的。

  曲解就有這叁種曲解,叁種曲解說完了以後,下邊兒就把叁種曲解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看經文。

  1.2.15 (有人說)詞義曲解就是暗喻曲解,因爲與它(指暗喻曲解)沒有不同。

  因爲正理派把曲解分成了叁種,有人不同意正理派這種分法,就提出了不同的說法。在經文中介紹說,有人認爲,曲解中的“詞語(義)曲解”其實就是暗喻曲解,這兩種曲解並沒有什麼區別。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正理派進行了駁斥。不過很可惜的是,我們不知道把詞語曲解與暗喻曲解混在一起的到底是什麼人,他們沒有解說,我就也搞不清了。咱就看正理派對這說法的駁斥。

  1.2.16 不是這樣的,因爲與它有意思上的區別。

  正理派當然是維護自己派別的觀點兒了~~正理派說,你們的說法是不對的,詞語曲解和暗喻曲解是不同的,不同之處在哪兒呢?詞語曲解是只在字詞的表面上作文章,對字詞進行曲解,而暗喻曲解則是在詞語之義上作文章,對詞語的引申義作歪曲。這是二者的不同。接著呢,正理派又說。

  1.2.17 如果因爲只有一些區別(而不是完全不同)就認爲沒有區別,那麼曲解(豈不)就是只有一種了?

  就是說,我們看問題要看它到底是相似的地方占主要還是不同的地方占主要,我們不能因爲它們之間只有一丁點兒的區別而不是很大差別就忽略不計它們的差別,而說它們沒有差別,如果這樣弄的話,叁種曲解就只有一種曲解了。類的曲解也就與詞語曲解、暗喻曲解沒什麼區別了。

  下邊兒輪到倒難了。

  1.2.18 倒難是根據相似或不相似提出反對。

  這個倒難到第五卷還詳細講,列出來了二十四種倒難,這句經文只是簡單地說了一下,說倒難是根據相似或不相似而提出對立論者所立論式的反對。這都是利用表面上的相似、不相似提出反對的。什麼是根據相似提出反對呢?比如我說,“上帝恒常,遍于虛空無處不在故”,另一個人就說,因爲它無處不在所以恒常,那麼它就也在這茶杯中,既在茶杯中,茶杯是會壞的,是不是就可以說上帝也是會壞的呢?這個就是根據相似而反對。那麼,根據不相似而反對的呢?比如說,“聲無常,因爲它不象恒常的虛空那樣,它是所作的”,另一個人就說,你說它不象恒常的虛空一樣是所作的,所以它是無常的,我就可以說它是常的,因爲聲音是可聽的,它給茶杯不一樣,茶杯是無常的,它既然與茶杯不一樣,則它就應該是常的。這個就是根據不相似而提出反對。

  但是,實際上對這一句經文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各人有各人的說法,有人這麼說,有人那麼說,其實我們不必要在這兒爭論,到第五卷的時候具體再說。現在只說一下,實際上相似、不相似應該理解爲同法相似、異法相似等二十四種情況。

  第七節是墮負。

  1.2.19 墮負是指錯誤地理解或者根本不理解。

  什麼叫墮負呢?就是在辯論的時候,來判定誰失敗的標准、規則。那麼具體來說,就是指在辯論的時候,對一個問題理解錯了或者說根本就不了解而進行辯論,你理解錯了或者根本就不理解,怎麼辯論呢?在這種情況下的辯論就會出現很多種具體的情況,這到第五卷的時候再講。

  1.2.20 由于它們各種各樣,所以倒難和墮負有很多種。

  這一句經文是說,在辯論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會出現,我們就要盡可能地把各種情況都考慮到,所以倒難和墮負有很多種情況,到第五卷的時候再說,那裏把倒難和墮負分了不少,現在根據一句經文就想講清楚是不可能的。十六句義至此就簡單地說完了,這就輪到第二卷了。從第二卷開始,就要詳細地展開來討論。

  看第一章,第一節是對疑的討論,好,看經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