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活,這是由于他助業之力。當他因被開除僧籍而惱羞成怒時,他的反作用業力現前,破壞業最後把他帶到惡趣之中。
根據果報的先後,業又有如下之分:
1.重業(定業)--Garuka kamma.
2.臨終前所作業--Asanna kamma.
3.習慣之業--Acinna kamma.
4.累聚業--Katatta kamma.
第一種重業或大業。此業決定在今生或後一生産生果報。在善德這一方面,重業爲禅那,而在邪惡這一方面,則爲當下即得果報的罪惡行徑,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例如,如果一個人修習禅那,但後來又犯下此大惡之一,他的善業將會被這些強大的惡業消除。無論他早期得到什麼樣的禅那,他的後一生將以惡業爲生緣。提婆達多因爲傷害了佛陀,分裂了僧團。他的神通盡失無遺,墮入惡道。
阿阇世王,正如佛陀所說,如果沒有犯下殺父之重業,可能會證得第一聖果。在這種情況下,強大的惡業阻礙了精神的修證。
當沒有重業生起時,臨終時(asanna)的業力發生作用。這就是一個人在死前瞬間的所作所想。由于它在決定一個人未來生命時具有關鍵的意義,在一些佛教國家仍然流行著這樣一個傳統,即提醒臨終之人意念他所作的善事,使其在死前體受善業。
有些時候,作惡之人如果在死前刹那很幸運地意想起他所作善業,他可能會快樂的死去,獲得善生。這不是說,他享有善生,就免除了有生之年所結集的惡業果報。
在另外一個方面,有時一個好人可能被迫受到不利環境的影響,突然回想起惡行或生起不善之念,而痛苦地死去。
一個人的習慣(acinna),無論好壞,都會變成第二種自然。它們多多少少趨于規範人的性格。在閑散無事時,我們常常使自己忙于習慣的思想和動作之中。同樣的,在臨終之時,我們不得不意念起我們的習慣思想和行爲,除非受到外力的影響。
此分類的最後一種爲聚業(katatta 原意是因爲過去所作),它包括了以上叁種業力之外的一切業。它就好似特殊衆生保留的資産。
最後一種分類是根據生起果報之界而劃分的,它們是:
1.不善業--或許成熟于欲界(kamaloka)。
2.善業--或許成熟于欲界。
3.善業--或許成熟于色界(rupaloka)。
4.善業--或許成熟于無色界(arupaloka)。
成熟于欲界之惡業
身口意能造作十種惡業。其中叁種是身所爲,即殺(panatipata),盜(adinnadana), 邪淫(kamesu--micchacara)。
四種惡業是語言所爲,即妄語(musavada),兩舌(pisunavaca),惡口(pharusavaca),绮語(samphappalapa)。
叁種惡業是意識造作,即貪(abhijjha),嗔(vyapada),癡(micchaditthi)。
殺生是指故意剝奪有情生命。嚴格地來說,巴利語--pana意爲與其特別生存有關的有情生命。殺生是指任意損傷他人的生命力,不使其自然生存下去。Pana意爲呼吸者,因此,一切有情衆生,包括動物在內都被看成是Pana(6),但不包括植物,因爲它們沒有思惟。不過,比丘們甚至被禁止傷害植物。對于這一點,也許要指出的是,它不適用于居士。
必須具備如下五個條件才能構成殺業,即:1.有情;2.知其爲有情;3.作意行殺;4.力取行殺;5.死亡結果。
惡業的輕重根據相關有情的善良和大小而定。殺害善德之人和大動物比殺害歹惡之人和小動物更爲罪業深重,因爲造作此種惡業需要較大的努力,而所丟失的就相當嚴重。
殺生的惡報是:短命,生病,因與相愛之人分別而長久痛苦,時常擔心害怕。
構成偷盜之業必須具有五個條件,即:1.他人之物;2.知其爲他人之物;3.作意行盜;4.作行盜的努力;5.真正移動其物。
偷盜不可避免的後果是貧窮、苦難、失望,過寄生的生活。
邪淫之業必須具有四個條件,即:1,享受之念;2,相應的努力;3.具滿足的方式;4.欲望的滿足。
因爲邪淫,不可避免地有衆多的仇敵,與不愛之妻或夫結合,來生爲女生或爲不育之人。
妄語之業的形成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即:1.非真實;2.欺騙;3.言語;4.形成欺騙事實。
妄語業不可避免的結果是受惡語指責、辱罵、不值得信任,口臭。
兩舌之業的構成必須具有四個條件,即:1.被分裂之人;2.作意分裂,或希望自己親近他人;3.相應的努力;4.語言上的交流。
兩舌之業不可避免的結果是無緣無故地破壞朋友之間的友誼。
構成惡口之業須具備叁個條件,即:1.被傷害之人;2.嗔恨之念;3.诋毀事實。
惡口之業不可避免的結果是:雖然自己絕對無害人之心,但還是受到他人厭惡,聲音嘶啞。
绮語之業的産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1.傾心于無聊的閑談;2.所說之語。
绮語之業不可免除的後果是五根有損,言語無信。
貪業的造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1.他人之物;2.占有之念:“欲爲我有”。
貪欲之業不可回避的果報爲自己的希望不能實現。
構成嗔恨之業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1.另一有情;2.有加害之念。
嗔恨之業不可避免的果報爲醜陋、多病,本性可惡。
愚癡之見就是錯誤地看待事物,非正確的信仰,如否認業果,也被包括在這一惡業之內。
構成此惡業須具備兩個條件,即:1.以邪惡方式看待某事;2.依錯誤的觀念理解事物。
愚癡之業不可免除的結果是庸俗的貪欲,智能低弱,昏庸無知,長期生病,觀點受到譴責。
根據佛教,邪見有10(7),即:1.無善,如布施等,認爲布施不會得到善報;2.無慷慨施舍等善業;3.不向他人布施,認爲如此等善舉沒有善報;4.善惡之業沒有果報;5.此世間無此信仰;6.來世,即生此世界之人不信過去的存在,生此世界之人不信未來;7.無母;8.無父,即無論怎樣對待父母皆無果報;9.無有輪回之衆生;10.沒有已經覺悟此世間和來世間,覺悟他人、正直、持戒梵志和婆羅們的存在(這裏是指佛陀及阿羅漢)。
成熟于欲界之善業
如此善業(kusalakamma)有10,即:1.布施(dana);2.持戒(sila);3.禅修(bhavana);4.愛敬(apacayana);5.利行(veyyavacca);6.功德回向(patidana);7.隨喜他人之善業(anumodana);8.聞法(dhammasavana);9.講法(dhammadesana);10.直率表達自己的觀點(ditthijjukamma)。
有時把第七和第十業再行細分,十善業則被說成爲十二。
贊歎他人善行(pasamsa)被加入隨喜他人功德(anumodana),皈依叁寶(sarana)和正念(anussati)代替了直抒自己的觀念。
布施他人能給自己帶來財富。持戒使人再生于高貴之家和快樂之境。修習禅定引導人往生色界和無色界,幫助其人獲取更高的知識和解脫。功德的回向會使來生富裕。隨喜他人功德可以使來生居處快樂。講法聞法都能使智慧開達。愛敬能使來生出生高尚。利行使朋友成群。贊歎他人善行給自己帶來他人的贊美。皈依叁寶使欲望熄滅。正念給人帶來各種各樣的喜悅。
成熟于色界之善業
在色界中有如下五種色界禅那或喜悅(8),它們是純意識的:
1.第一禅那善意識包括尋,伺,樂,喜,製心一處。
2.第二禅那善意識包括伺,樂,喜,製心一處。
3.第叁撣那善意識包括快感,喜,製心一處。
4.第四禅那善意識包括愉快,製心一處。
5.第五禅那善意識包括行舍,製心一處。
這些禅那在色界中有其相應之果報。
成熟于無色界之善業
在無色界中,有四種産生相應之報的無色禅,即:
1.善意識--于空無邊處(akasanancayatana)。
2.善意識--于識無邊處(vinnanancayatana)。
3.善意識--于無所有處(akincannayatana)。
4.善意識--于非想非非想處(n”eva sanna n”asannayatana)。(9)
[注]
(1)《法句經》,第165偈。
(2)《佛教傳說》,第二卷,第262頁。
(3)《佛教傳說》,第二卷,第282頁。
(4)同上,第一卷,第278頁。
(5)根據一些經典,他確實殺了他們。
(6)在植物中,沒有通過神經系統的刺激傳替,它們不知什麼是神經,K.V.弗淪奇博士,《你和生命》,第125頁。
(7)《法集論》,第233頁;《闡述》,第二卷,第493;《佛教心理學》,第355頁。
(8)根據《Abhidhammathasangaha》,色界禅有五,但是,《清淨道論》提到四種禅。兩種解釋沒有多大不同。在前者中,禅那根據五個組成部分而分爲五。在後者中,第二禅那包含了最後叁個部分,而不包括最初兩個。
(9)詳細解釋請參照那蘭陀長老的《阿毗達磨手冊》。
《《覺悟之路》第二十章 業的運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