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之路》第二十章 业的运作

  茫茫生死海,凄凄度海人;

  自业共业聚,轮回无止期。

   ——《那烂陀》

  业的运作过程具有极为复杂的规律,唯佛陀能究竟了悟。要想对此难题有一个一目了然的认识,人们就有必要依据阿毗达磨,精通熟悉思惟开展(cittavithi)过程。

  心或意识,即有情的核心部分,在人类错综复杂的构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此心,或染污,或纯洁有情众生。事实上,心既是一个人最恶毒的敌人,也是其最要好的朋友。

  当一个人进入无梦的酣睡,他多多少少可以感验到一种消极而非积极的意识。此种被感验到的意识相似于一个人在投胎或临终时的意识。在佛教哲学中,这种意识被称之为-bhavanga-再生意识,意为生命因素,是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缘。此意识瞬时生灭,如同溪水,迁流不息。

  我们不仅在无梦的睡眠中,而且在苏醒时也能感验到这种意识。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我们刹那感验bhavanga,远远多于其它任何意识。因此,bhavanga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缘起。有些学者把此bhavanga-再生意识,说成是潜在意识。根据哲学词典,潜在意识就是“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称之为存在意识体之下的意识空间。”

  在西方哲学家们看来,潜在意识与意识共存。但是根据佛教哲学,两种意识不会共存。佛教哲学认为,意识专注于某一境,或精神或物质,一般来讲,我们无时不感验一具体意识。此意识思惟的时限为一思惟瞬间(刹那)。每一刹那连接着下一刹那。人类的知识是很难意想到这些意识的刹那生灭。一些评论家也许会说,在一闪电的时间内,说不定会有千百亿个刹那生起。

  bhavanga-再生意识不是次第的境界。它也不同于F.W.米尔所说的潜在意识。在西方哲学中,好象找不到bhavanga-再生意识这一说。也许我们可以用些哲学术语表达不同的意思。之所以称之为再生意识(bhavanga),是因为它是生存延续的关键因素。生命的连续被认为是巴利语bhavanga最为接近的同义词。

  只要不受外来刺激的干扰,此再生意识持续伸延下去,当一物境或一心境进入识田之中,它波动一刹那后消失。假如说现前物境为一有形物,当意识的再生流静止下来,使物境的感官意识生起后又消失。紧接着生起见物之眼识,但仅此而已。紧接着感官运作就是瞬间接受如此所见物体,然后又生起寻思瞬间,刹那检视所见之物。此后又有作意瞬间,初具分别,自由意识或许会产生作用。在心理学上占重要位置的下一个意念分别(javana)阶段以此为基础而得以产生。在这一阶段,行为得以判定,或善或恶。业行在此时造作。

  如果知见正确,则为善;若错误,则为恶。无论喜厌之物怎样呈现在意识之前,一个人完全有能力使分别过程为善或为不善。例如,如果与仇人相见,则愤恨自然产生。相反的,智慧之人,赖依自律,对其人施以慈爱之念。因此,佛陀说:

  恶由己作,自获染污,由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依己,无人能净他。(1)

  环境、外缘、习惯爱好以及其它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这是已被接受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思惟变为附属。但是,我们还是有可能战胜外来的力量,自由生起善或不善之念。

  外部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引发结果的因素,但是我们自己直接对跟随自身的业力负责。

  要给巴利语javana下一个恰如其份的定义,那是十分困难的。有些人认为可诠译为知觉,另外一种解释是非思惟性倾向,但这种说法并不如第一种那样令人满意。在这里,我们保留了巴利原语。javana原意是运行意识流。这是因为在思惟过程中,它在同一物境之上连续运行七个刹那,或在人临死时行进五个刹那。虽然这些刹那出现的心境相似,但是它们的潜在力量不同。

  整个思维过程在此极为短暂的瞬间完成,在两个刹那间生起烙印意识后结束。这样,一个完整思惟过程需十七个刹那。

  经典上引用芒果树为例来说明此思惟过程。一个人蒙头酣睡于芒果树下,突然一阵风吹动树身,一只芒果掉在熟睡之人的脑袋旁。他掀开头布,转身面朝芒果,看见了芒果便信手拣起,然后仔细看了看,心想这肯定是一熟透了的芒果。他把芒果放在嘴里甜甜地吃了起来,最后又把剩下的吞了下去,再一次大唾起来。

  无梦的熟睡正与此不受干扰的再生意识流相应。微风拍打树木相当于过去再生意识,树身的摇晃则相当于再生意识的波动,芒果的掉落代表着静止的再生意识,转身面向芒果则相当于感官引发意识,瞧见芒果为思想,拣起芒果为意识的接收,对芒果的检查为意识的寻思,对芒果生熟的肯定为意识的作意,真正地放在嘴里品嚼则相似于意识流(javana)的运作,咽下一小块芒果则相当于意识的保留,再次沉睡相当于意识再一次沉淀于再生意识之中。在此七个刹那中,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第一刹那的效用力最为微弱,此一生中即可得到结果。这就称为当生业果。如果它不在当下一生发生作用,则会变成无效。

  第七刹那为次等微弱,其结果可能会在下一生产生,故尔称之为异熟业。同样地,如果它不在第二生中产生效用,则自动无效。

  刹那之间的结果可以在此轮回中的任何时刻发生,直到最后的解脱。这种业被称为无限期业报。

  这样,以时间为依据,业可以被分为:

  1.现时果报业。(Ditthadhammavedaniya kamma).

  2.异时果报业。(Upapajjavedaniya kamma).

  3.无限时果报业。(Aparapariyavedaniya kamma)

  4.非效果报业。(Ahosi kamma).

  今生受善业果报:

  妻子和丈夫只有一件出门时可穿的上衣。有一天,丈夫听闻佛陀讲法,大感快慰,希望以此仅有的上衣为供养。但是他内在的贪执不容许他这样做。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终于战胜了贪婪,把上衣供养了佛陀,情不启禁地大叫起来:“我胜利了,我胜利了。”国王听说这件事后,十分高兴,对他的布施大加赞赏,赠送给他32件衣服。虔诚的丈夫给自己和妻子各留—件其余的都供养了佛陀。(2)

  今生中受恶业果报:

  一个猎人领着猎狗前往森林打猎,在路上遇到一位乞食的僧人。这一天,猎人没能获得一只猎物,他想这是由于不幸同出家人相遇的原故。在回家的路上,他又一次遇到那位比丘,即刻勃然大怒,无论清白无辜的比丘如何恳求,猎人唆使他的猎狗扑向出家人。这位比丘无处可逃,只好爬上一棵树。歹毒的猎人追到树前,用一枝利箭刺戳比丘的脚底。比丘痛得不堪忍受,身上的袈裟掉落下来,一下子裹住了猎人全身。猎狗以为比丘从树上掉了下来,即猛扑上去,活活咬死它的主人。(3)

  异时相报业

  一个富翁的仆人在田里辛勤劳动了一整天,傍晚时分回到家里。因为那天是月圆日,他看到其他人都在受持八戒。当他听说他也可以受持半天的八戒,便诵持了八戒,并在那天持午。但不幸的是,他在第二天晚上死了。由于他的善业,他往生天界。(4)

  频毗莎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因为杀父的果报,死后即刻堕落于恶道之中。

  不定报业

  没有一人逃脱得了这种业报。即使佛陀或阿罗汉也可能要承受他们过去的业报。在无量世以前,阿罗汉目键莲在其恶毒妻子的唆使下,试图谋害他的亲生母亲。为此,他在恶道中倍受痛苦,在最后一生中,他被强盗用棍棒活活打死。

  佛陀也被人陷害,说他谋杀一天衣派女信徒,这是因为他曾在前一生中侮辱了一辟支佛的缘故。

  提婆达多企图谋害佛陀,但没有成功,不过佛腕的一只脚被轻微的砸伤。这是因为在以前生中,他为了占取财产,曾杀死了他的异母兄弟。

  根据功用(kicca),业又可分为:

  1.再生业--janaaka kamma

  2.助业--upatthambaka kamma

  3.反作用业--upapidaka kamma

  4.破坏业--upaghataka kamma

  根据佛教,每一位有情都是以临终时占优势的善恶业为因缘而往生。在佛法中,这种业就叫做再生〔janaka)业。

  一个人的死只不过是短暂生命现象的短暂结束。虽然说现在的生命形式结束了,但是引发再生的业力并没有在肉体离散时彻底断灭。根据临终时强大的意念,另外一种既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彻底相异的生命形式产生了。正是此最后一念的延续,即再生之业决定了此人在他后一生中的善恶之地。

  作为一条规律,最后一念的善恶取决于一个人平时的所作所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许是因为顺境或逆境的缘故,行善之人临终时或许会生起恶念,而作恶之人生起善念。无论平时怎样,他们的未来生处将由此最后一念来决定。这并不是说过去行为果报全消亡了。它们会在一个适当的时侯产生不可回避的结果。这种再生的相对变异解释了邪恶之子生于善德之家,或善德之子生于邪恶之家这一现象。

  为了相助,保持或削弱乃至阻止此再生之业产生果报,另外一种业力可能会介入并发生作用。这种业名为助业(upatthamabhaka)和反作用业(upapidaka)。

  根据业的规律,再生之业的潜在能量可以被更为强大的过去相反业力彻底消除。此相对业力寻找机会,可能会在意想不到时发生作用。正如一种相对的力量可以阻挡住飞来的利箭,使之坠落在地。这样的业被称为破坏业。它要比以上两种业力更为强大,因为它不仅阻止而且摧毁了全部业力。

  为了说明此四业的运作,我们可以拿提婆达多为例。他曾试图谋害佛陀,并导致了僧团的分裂。

  他的再生善业决定了他出生在国王之家。他长期过着舒适的富贵…

《《觉悟之路》第二十章 业的运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