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生死海,淒淒度海人;
自業共業聚,輪回無止期。
——《那爛陀》
業的運作過程具有極爲複雜的規律,唯佛陀能究竟了悟。要想對此難題有一個一目了然的認識,人們就有必要依據阿毗達磨,精通熟悉思惟開展(cittavithi)過程。
心或意識,即有情的核心部分,在人類錯綜複雜的構造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是此心,或染汙,或純潔有情衆生。事實上,心既是一個人最惡毒的敵人,也是其最要好的朋友。
當一個人進入無夢的酣睡,他多多少少可以感驗到一種消極而非積極的意識。此種被感驗到的意識相似于一個人在投胎或臨終時的意識。在佛教哲學中,這種意識被稱之爲-bhavanga-再生意識,意爲生命因素,是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緣。此意識瞬時生滅,如同溪水,遷流不息。
我們不僅在無夢的睡眠中,而且在蘇醒時也能感驗到這種意識。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我們刹那感驗bhavanga,遠遠多于其它任何意識。因此,bhavanga成爲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緣起。有些學者把此bhavanga-再生意識,說成是潛在意識。根據哲學詞典,潛在意識就是“一些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稱之爲存在意識體之下的意識空間。”
在西方哲學家們看來,潛在意識與意識共存。但是根據佛教哲學,兩種意識不會共存。佛教哲學認爲,意識專注于某一境,或精神或物質,一般來講,我們無時不感驗一具體意識。此意識思惟的時限爲一思惟瞬間(刹那)。每一刹那連接著下一刹那。人類的知識是很難意想到這些意識的刹那生滅。一些評論家也許會說,在一閃電的時間內,說不定會有千百億個刹那生起。
bhavanga-再生意識不是次第的境界。它也不同于F.W.米爾所說的潛在意識。在西方哲學中,好象找不到bhavanga-再生意識這一說。也許我們可以用些哲學術語表達不同的意思。之所以稱之爲再生意識(bhavanga),是因爲它是生存延續的關鍵因素。生命的連續被認爲是巴利語bhavanga最爲接近的同義詞。
只要不受外來刺激的幹擾,此再生意識持續伸延下去,當一物境或一心境進入識田之中,它波動一刹那後消失。假如說現前物境爲一有形物,當意識的再生流靜止下來,使物境的感官意識生起後又消失。緊接著生起見物之眼識,但僅此而已。緊接著感官運作就是瞬間接受如此所見物體,然後又生起尋思瞬間,刹那檢視所見之物。此後又有作意瞬間,初具分別,自由意識或許會産生作用。在心理學上占重要位置的下一個意念分別(javana)階段以此爲基礎而得以産生。在這一階段,行爲得以判定,或善或惡。業行在此時造作。
如果知見正確,則爲善;若錯誤,則爲惡。無論喜厭之物怎樣呈現在意識之前,一個人完全有能力使分別過程爲善或爲不善。例如,如果與仇人相見,則憤恨自然産生。相反的,智慧之人,賴依自律,對其人施以慈愛之念。因此,佛陀說:
惡由己作,自獲染汙,由己不作惡,清淨亦由己,淨不淨依己,無人能淨他。(1)
環境、外緣、習慣愛好以及其它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這是已被接受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自由思惟變爲附屬。但是,我們還是有可能戰勝外來的力量,自由生起善或不善之念。
外部的影響可能是一種引發結果的因素,但是我們自己直接對跟隨自身的業力負責。
要給巴利語javana下一個恰如其份的定義,那是十分困難的。有些人認爲可诠譯爲知覺,另外一種解釋是非思惟性傾向,但這種說法並不如第一種那樣令人滿意。在這裏,我們保留了巴利原語。javana原意是運行意識流。這是因爲在思惟過程中,它在同一物境之上連續運行七個刹那,或在人臨死時行進五個刹那。雖然這些刹那出現的心境相似,但是它們的潛在力量不同。
整個思維過程在此極爲短暫的瞬間完成,在兩個刹那間生起烙印意識後結束。這樣,一個完整思惟過程需十七個刹那。
經典上引用芒果樹爲例來說明此思惟過程。一個人蒙頭酣睡于芒果樹下,突然一陣風吹動樹身,一只芒果掉在熟睡之人的腦袋旁。他掀開頭布,轉身面朝芒果,看見了芒果便信手揀起,然後仔細看了看,心想這肯定是一熟透了的芒果。他把芒果放在嘴裏甜甜地吃了起來,最後又把剩下的吞了下去,再一次大唾起來。
無夢的熟睡正與此不受幹擾的再生意識流相應。微風拍打樹木相當于過去再生意識,樹身的搖晃則相當于再生意識的波動,芒果的掉落代表著靜止的再生意識,轉身面向芒果則相當于感官引發意識,瞧見芒果爲思想,揀起芒果爲意識的接收,對芒果的檢查爲意識的尋思,對芒果生熟的肯定爲意識的作意,真正地放在嘴裏品嚼則相似于意識流(javana)的運作,咽下一小塊芒果則相當于意識的保留,再次沈睡相當于意識再一次沈澱于再生意識之中。在此七個刹那中,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第一刹那的效用力最爲微弱,此一生中即可得到結果。這就稱爲當生業果。如果它不在當下一生發生作用,則會變成無效。
第七刹那爲次等微弱,其結果可能會在下一生産生,故爾稱之爲異熟業。同樣地,如果它不在第二生中産生效用,則自動無效。
刹那之間的結果可以在此輪回中的任何時刻發生,直到最後的解脫。這種業被稱爲無限期業報。
這樣,以時間爲依據,業可以被分爲:
1.現時果報業。(Ditthadhammavedaniya kamma).
2.異時果報業。(Upapajjavedaniya kamma).
3.無限時果報業。(Aparapariyavedaniya kamma)
4.非效果報業。(Ahosi kamma).
今生受善業果報:
妻子和丈夫只有一件出門時可穿的上衣。有一天,丈夫聽聞佛陀講法,大感快慰,希望以此僅有的上衣爲供養。但是他內在的貪執不容許他這樣做。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終于戰勝了貪婪,把上衣供養了佛陀,情不啓禁地大叫起來:“我勝利了,我勝利了。”國王聽說這件事後,十分高興,對他的布施大加贊賞,贈送給他32件衣服。虔誠的丈夫給自己和妻子各留—件其余的都供養了佛陀。(2)
今生中受惡業果報:
一個獵人領著獵狗前往森林打獵,在路上遇到一位乞食的僧人。這一天,獵人沒能獲得一只獵物,他想這是由于不幸同出家人相遇的原故。在回家的路上,他又一次遇到那位比丘,即刻勃然大怒,無論清白無辜的比丘如何懇求,獵人唆使他的獵狗撲向出家人。這位比丘無處可逃,只好爬上一棵樹。歹毒的獵人追到樹前,用一枝利箭刺戳比丘的腳底。比丘痛得不堪忍受,身上的袈裟掉落下來,一下子裹住了獵人全身。獵狗以爲比丘從樹上掉了下來,即猛撲上去,活活咬死它的主人。(3)
異時相報業
一個富翁的仆人在田裏辛勤勞動了一整天,傍晚時分回到家裏。因爲那天是月圓日,他看到其他人都在受持八戒。當他聽說他也可以受持半天的八戒,便誦持了八戒,並在那天持午。但不幸的是,他在第二天晚上死了。由于他的善業,他往生天界。(4)
頻毗莎羅王的兒子,阿阇世王因爲殺父的果報,死後即刻墮落于惡道之中。
不定報業
沒有一人逃脫得了這種業報。即使佛陀或阿羅漢也可能要承受他們過去的業報。在無量世以前,阿羅漢目鍵蓮在其惡毒妻子的唆使下,試圖謀害他的親生母親。爲此,他在惡道中倍受痛苦,在最後一生中,他被強盜用棍棒活活打死。
佛陀也被人陷害,說他謀殺一天衣派女信徒,這是因爲他曾在前一生中侮辱了一辟支佛的緣故。
提婆達多企圖謀害佛陀,但沒有成功,不過佛腕的一只腳被輕微的砸傷。這是因爲在以前生中,他爲了占取財産,曾殺死了他的異母兄弟。
根據功用(kicca),業又可分爲:
1.再生業--janaaka kamma
2.助業--upatthambaka kamma
3.反作用業--upapidaka kamma
4.破壞業--upaghataka kamma
根據佛教,每一位有情都是以臨終時占優勢的善惡業爲因緣而往生。在佛法中,這種業就叫做再生〔janaka)業。
一個人的死只不過是短暫生命現象的短暫結束。雖然說現在的生命形式結束了,但是引發再生的業力並沒有在肉體離散時徹底斷滅。根據臨終時強大的意念,另外一種既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徹底相異的生命形式産生了。正是此最後一念的延續,即再生之業決定了此人在他後一生中的善惡之地。
作爲一條規律,最後一念的善惡取決于一個人平時的所作所爲。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許是因爲順境或逆境的緣故,行善之人臨終時或許會生起惡念,而作惡之人生起善念。無論平時怎樣,他們的未來生處將由此最後一念來決定。這並不是說過去行爲果報全消亡了。它們會在一個適當的時侯産生不可回避的結果。這種再生的相對變異解釋了邪惡之子生于善德之家,或善德之子生于邪惡之家這一現象。
爲了相助,保持或削弱乃至阻止此再生之業産生果報,另外一種業力可能會介入並發生作用。這種業名爲助業(upatthamabhaka)和反作用業(upapidaka)。
根據業的規律,再生之業的潛在能量可以被更爲強大的過去相反業力徹底消除。此相對業力尋找機會,可能會在意想不到時發生作用。正如一種相對的力量可以阻擋住飛來的利箭,使之墜落在地。這樣的業被稱爲破壞業。它要比以上兩種業力更爲強大,因爲它不僅阻止而且摧毀了全部業力。
爲了說明此四業的運作,我們可以拿提婆達多爲例。他曾試圖謀害佛陀,並導致了僧團的分裂。
他的再生善業決定了他出生在國王之家。他長期過著舒適的富貴…
《《覺悟之路》第二十章 業的運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