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的感官去行使它們的自然功能,問題會在哪裏生起呢?不會有問題!
同樣的道理,所有那些屬于外表上的事物,就讓它們自是外表上的吧!並且知道什麼是超越。單純地作爲“覺知者”,不執著而了知,了知且讓事物就是它們自然的樣子;一切事物就如它們的本然。
我們所有的財産,有任何人真的擁有它們嗎?我們的父親擁有它們嗎?或是我們的母親?或是我們的親戚?沒有任何人真的得到任何東西;那就是爲什麼佛陀說,讓所有那些事物自是它們,放下它們吧!清楚地了解它們。了解後透過握持,但不是緊的握持;以那有益的方式去應用事物,而不是以有害的方式——經由對它們的握持直到痛苦生起。
要了知佛法,你必須用這種方式了知,也就是,用這樣子的一種方式去了知以超越痛苦。這類的了解是重要的:懂得有關如何去製造事物、去利用工具;懂得這世間所有各類的科學等等都各得其所,皆有所用。但它們不是最高的了知。佛法必得像我在這裏解釋過的爲人所知。你不需要去了知整個全部,對于佛法修行人來說,只要這麼多就夠了——去了知,而後放下。
你知道,那並不是須得等到你死才能超越痛苦的;你就在這一生裏超越痛苦,因爲你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你知道“表象的”,你也知道“超越”。當你正在這裏修行時,就在這一生中行動吧!你不要到其他各處找。別黏著事物;握持,但別黏著。
你也許想知道:“這阿姜爲什麼老是說這個呢?”當真理就像我說過的那樣時,我怎能用不同的方法教?我怎能用不同的方法說呢?即使那是真理,連真理也別握得太緊!如果你盲目地黏著它,它會變成謊言。好像一只狗……去抓住它的腿;倘若你不放下,這狗將會繞轉著咬你。試試看吧!所有動物的行爲動作都像這樣。如果你不放下,除了被咬便別無選擇了。“外表上的”也相同。我們依照各種習俗而住,在這一生中,它們在這裏給我們方便,但是我們不應該黏著事物太緊,因爲它們會引發痛苦;就讓事物過去吧!
無論何時,我們感覺我們必然是對的,非常對,以致我們拒絕對其他任何事物或任何人敞開心靈,當下我們便是錯的;那變成了邪見。當痛苦生起時,它從何而生呢?是由于邪見,而後果就是痛苦。如果它是正見的話,它不會導致痛苦。
因此我說:“酌留空間,別黏著事物!”“對”,只是另一種假定或臆測,就讓它過去吧!“錯”,是另一種表面上的情況,就讓它自是那樣吧!如果你覺得你對,而別人卻對這問題點另有主張,別爭論,就放下吧!只要你一明白,就放下。這是正確的方法。
通常卻不像這樣,人們總是互不屈服。那就是爲什麼有些人,甚至佛法修行人,他們仍然不了解自己,可能會說出全然愚蠢的話,卻還認爲他們是明智的。他們可能說些太蠢的話,致使別人不忍卒聽,而他們還認爲他們比別人聰明;別人甚至連聽都不聽,而他們還認爲他們是聰明的,他們是對的。他們只不過是在廣告他們自己的愚蠢罷了!
那就是爲什麼智者說:“無論什麼言語,忽視了無常(aniccam)就不是一位智者的言語;那是愚人之語,那是迷惑之語,那是不知道痛苦馬上就要在那兒生起的人的言語。”例如,假設你已經決定了明天要去曼谷,有人會問:“明天你要去曼谷嗎?”
“我希望去曼谷,如果沒有障礙的話,我可能會去。”這就稱作在心中有“佛法”的談話,在心中有“無常”的談話;把真理、變易、世間的不確定性都列入考慮。你不能確定地說:“是的,我明天必然去。”倘若結果你並沒有去,你怎麼辦呢?傳送消息,給所有你曾告訴他們你要去的人嗎?你只不過是在說些無用的話吧!
不止于此,佛法的修習會變得越來越精細。但是如果你不了解,甚至在你錯誤地說時,你可能認爲你是在正確地說而句句走離了事物的真實性;但你可能還認爲你說的是真理呢!簡單地說:任何由于我們說或做而引發了痛苦的事,都應該被當作邪見(micchaditthi)來認知;那是妄想和愚癡。
大多數的修行者,並不這樣子去反省。無論他們喜歡什麼,他們都認爲是對的,並且就繼續地相信下去。例如,他們可能接受一些禮物或頭銜,一樣東西,一個職位,甚或稱贊的言語;而且他們認爲那是好的。他們拿它當作某種永恒的狀態,因此他們變得神氣和自負起來。他們沒有考慮:“我是誰?所謂的“美善”在哪裏?它從哪裏來?其他的人有同樣的事物嗎?”
佛陀教導我們應該讓自己表現得很平常,如果我們不深思熟慮和洞察這一點,那意味了我們仍然陷在財富、職位和贊美裏面。由于它們的緣故,我們變成了其他某個人。我們認爲我們比以前棒,我們是很特別的,因此所有各種的迷惑便生起來了。
事實上,人類其實並沒有什麼。無論我們可能是什麼,那也只是在外表的領域裏。如果我們拿掉表面見到超越,我們了解並沒有什麼在那裏;只有普遍的特性——出生在一開始,變遷在中間,以及停止在最後。就只是這樣。倘若我們見到一切的事物都像這樣,那便沒有問題會産生了。如果我們了解這點,我們將會擁有滿足和甯靜。
當我們有了像佛陀的五位苦行弟子一般的想法時,問題便産生了。他們追隨他們老師的指導,但當老師改變了他的修行時,他們無法了解他所想或理解的;他們判定佛陀已經放棄了他的修行並且回複到了放縱。如果我們處在那種立場,我們可能也會那樣子想而沒有辦法去改正;抓住老方法,以低層次的方式去想,還相信那是高層次的哩。我們看到佛陀,認爲他已放棄修行且回到了舊時的恣情放縱;就像那五位苦行者:想到在那時,他們已經修行了好多年,可是他們卻仍然迷失,仍然沒有精通。
因此我說,去修行,並且也小心看著你修行的效果。特別是在你不願遵循之處,就是有沖突之處。沒有沖突之處,便沒有問題,事情順暢。如果有沖突,它們便不順暢;你設立一個自我,以致事情變得堅硬,像一“團”的黏著,毫無妥協。
大多數的比丘和修行者,都傾向于這個樣子。無論過去他們怎麼想,他們繼續認爲,他們拒絕改變,他們不反省。他們認爲他們是對的,所以他們不會錯;但事實上“錯”是隱匿在“對”裏面的;然而大部分的人卻不明白。爲什麼這樣呢?“這是對的”……但是如果有其他的人說那是不對的,你將不會接受,你會去爭論。這究竟是什麼呢?ditthi mana見慢……ditthi意指見,mana是執著那些見。倘若我們執著它,即使是對的,拒絕對任何人讓步,那也成了錯;緊緊地執著于對,單純地就是“自我”的生起,沒有放下。
這是給人們帶來許多問題的一點,卻只有那些佛法修行人知道這回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他們會注意到它。當他們說話時,如果自我生起來,黏著馬上就來了。也許它會逗留一些時日,可能一、兩天,叁、四個月,一年或兩年。這是對慢的人來說是那樣,對于快的人反應卻是瞬間的……他們就只是放下。執著一生起,立刻就放下,他們促使心立即當場放下。
你必須了解黏著和放下這兩種功能的運轉。這裏有黏著;現在,誰是對抗黏著的這一個人?無論何時你經驗到法塵,你應該觀察這兩種功能的運轉。有黏著在,且有禁止黏著的人。現在,只要注意看這兩件事。或許在你放下之前,你會黏著上好長一段時間哩!
這樣地反省且不斷修行,黏著會變得較輕,變得越來越少。當邪見逐漸減少時,正見便增加了;黏著減少,無黏著生起。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就是這樣子。那便是我說去思維這一點的原因,練習去當下解決問題吧!
《心靈的資糧 - 超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