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Sila戒

  Transcript (6): Sila戒

  Sabba papassa akaranam, kusalassa upasampada

  Sacitta pariyo dapanam, etam buddhana sasanam.

  所有的佛陀都曾教過這首偈頌。這是波羅提木叉教誡的一部分。總共有叁首偈頌,第一首偈頌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全部叁藏裏的教導都包含在這首偈頌裏。在一尊佛時代,那時人類的壽命是大約幾百千年時,這首偈頌就念誦爲波羅提木叉教誡。因爲在那個時代,是沒有必要製任何的戒律的。

  就算是我們這尊佛的時代,他在證悟的九個月後,也決定念誦這些偈頌作爲波羅提木叉教誡。在還沒製戒律時,就以念誦這些偈頌爲波羅提木叉教誡,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這偈頌的意思是:

  Sabba papassa akaranam,etam buddhana sasanam的意思是諸惡莫作,是諸佛教。(不做一切惡的身、語、意行爲,這是諸佛的教法)

  kusalassa upasampada,etam buddhana sasanam的意思是衆善奉行,是諸佛教。 (一個人應累積善的身、語、意行爲,這是諸佛的教法)

  Sacitta pariyo dapanam, etam buddhana sasanam的意思是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也說明了,佛陀的教法的前部份很殊勝、中間也是很殊勝、後部份也是很殊勝。以上偈頌/教誡的前部份指的是遠離和避免。有兩種的過失,分別稱爲Lokavajja過失和Pannatti過失。Lokavajja過失是真正的不善(世俗人都明白的不善)比如殺生和偷盜。佛陀有製戒律,有些戒律不是真正的不善,可是如果比丘破了就是不善,因爲他們對佛陀不敬。這些被稱爲Pannati過失,主要也只是指出家衆而已。

  在這裏,我要講一個在錫蘭的故事。曾經有一位尊者名叫Bingala Buddharakkhita尊者。他是一位阿羅漢。有一天,他教一位農夫五戒和如何省思他的戒德。那時候的生活是很簡單的。有時這農夫需要到樹林裏去找一些必需品。

  有一天他拿了一把刀進入樹林去找東西。在樹林時,他被一只大蟒蛇纏住了。他想用他鋒利的刀,把蛇砍成兩段。可是過後他省思他的戒德:“不,我不應這樣做因爲我在持守五戒”。然後,他又第二次生起這樣的念頭,可是他又一再的省思于他的戒德。他又第叁次生起這樣的念頭。

  過後,他發現到他會有這樣的念頭是因爲他手裏握著一把刀。他想:“因爲我留著這把刀,所以我才會這麼想”。他就把刀丟掉及省思于他的戒德。那時候,那只蟒蛇感覺到自己好像在纏著一個很熱的鐵,他就馬上釋放了那農夫。

  農夫隨後去見Buddharakkhita尊者並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他。尊者說:“遵守戒的方法就是這樣。當我們遇到任何的危險時,我們應該記得我們的戒德。過後,我們再省思我們的戒德,那將會爲我們帶給來更多的利益。

  這裏,還有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古代的錫蘭。有一個母親她有兩個兒子。他們都過著簡單的農耕生活。這個母親得了嚴重的疾病。醫生說她需要吃兔子肉才能痊愈。哥哥就命令弟弟去田園設陷阱,因爲那裏有很多的兔子。弟弟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但他還是依照哥哥的指示去做了。

  設了陷阱後,他藏在一個地方。有很多的兔子到來,其中有一只掉入了陷阱。可是弟弟想:“這兔子也是一個母親的兒子,就像我一樣。如果有任何事發生在我身上,媽媽一定會感到很難過的。”所以他輕撫那兔子後就把它給放了,並說:“回到你的家裏,我不要捉你。”

  當弟弟回到家時,他的哥哥看到他就問:“你沒有捉到兔子嗎?”“有,可是我把它給放了。”然後他解釋爲何他把兔子給放了。哥哥就罵他:“媽媽還是兔子比較重要?”過後弟弟到媽媽那裏,禮敬媽媽後他說:“我沒有殺生過,願這真實語使你康複”。媽媽過後康複了主要是因爲當她知道自己兒子的美德時,她的心變得很強。

  又有另一個關于七百個商人的故事。他們坐船到另一個國家經商。由于超重,船在半途中開始沈了。他們全都叫喊和哭泣,除了一個用船的旗杆支撐著的人。其他人都問他:“爲什麼你不哭呢?”“因爲我有一些東西,所以我不哭。”“那是什麼呢?”“我持守五戒。這是好的東西。所以我知道我不會投身下去惡道,我會往上走,到天界去。”

  “那你能教我們嗎?“他就教他們五戒和叫他們省思他們的戒德。當他們全都學了五戒,船就慢慢的沈了。他們全都死了。然後投生到天界,他們都有一個傾向于戒德的心。

  那些天神過後聚在一起省思。因爲學習了守五戒,所以他們會投生爲天神。他們過後就稱贊那個教他們五戒的天神。過後,那天神透露他懂得守五戒因爲那是佛陀教導他的。所以他們就下來見佛陀。在佛陀面前,天神們說出他們的善友如何教導他們五戒,所以他們能夠投生到天界去。

  隨後,佛陀勸他們要與善友交往。當一個人與善友交往,他會在現世和未來世得到利益,也能培育很多的美德。因爲與善友交往,一個人能夠離苦。在佛陀教法結束時,全部七百位天神都證得了初果。

  所以,你應持守五戒而得到戒的利益。爲了現在和未來的快樂,你應該一而再的省思你的戒德。戒德對現世與未來世都是好的。

  Kusalassa upasampada的意思是培育善行。當我們持守五戒,它是在培育善行。當我們省思我們的戒德時,它是善的。所以我們只要心裏記著任何善的目標,我們都在培育善行。培育善的素質可以在接下來幫助我們培育定力。

  當我們培育善的素質時,也能加強我們的定力。當我們的善業增加時,比如如果一個人從早到晚嘗試培育善行,這會增加他的善業。這個善業會能夠幫一個人提升他的定理直到更高層次。所以定力可以由培育善行來支持。

  至于心的淨化,就算我們培育善行,我們的心也只能夠淨化到某種層度。因爲有些煩惱暫時沒有顯現。當你修習止禅時,如果可以時時保持定力,心也可通過暫時性的去除煩惱而被淨化。

  其實,在全部的叁個階段裏,心都會被淨化到某種層度。譬如在我們持守戒行和省思它時,心已暫時被淨化。當我們有定力時,那是很強的善行,煩惱會暫時平息,觀禅的智慧也會淨化心。當觀智成熟直到證得聖道聖果,那煩惱就被斷除或消滅,達到心的淨化。

  所以當我們有戒德,它在那個時刻會去除Duccarita,錯誤的行爲。當我們有定力,它在那個時刻會去除貪愛。當我們有智慧,則會去除錯見。

  我們祝福你可以遠離不善,培育智慧和達到心的淨化。

✿ 继续阅读 ▪ Vipassana觀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