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5): Ten Parami 十波羅蜜
Idam me punn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信徒們,在你們完成了的善行後,你們念誦以上的巴利文,意思是“願我這份功德成爲證悟涅槃的助緣”。所以你渴望解脫,從痛苦中解脫。有叁種解脫:正等正覺的解脫,辟支佛的解脫和聲聞弟子的解脫。
當佛法還存在時,一個人只能以聲聞弟子得到解脫。當佛法已不存在時,而因緣成熟時,就會有辟支佛的解脫。當佛陀出現的時間成熟時,將會有正等正覺佛的解脫。
發願者若發這叁種解脫願的任何一種,就一定要培育波羅蜜與圓滿。波羅蜜就是我們在輪回中要培育的善的素質來達到解脫。
我們的世尊以心念來圓滿他的波羅蜜長達七十萬個大劫;和以口述來圓滿長達九十萬個大劫。以心念的意思是,在精神上他決意他是正在做一個特別的善行來達到成就佛道果。以口述的意思是,他說出來他是在做一個特別的善行來達到成就佛道果。
在菩薩遇見燃燈佛的那一世,他是一位隱士名叫妙智。在遇見佛陀之前他已經有能力證悟全部禅定的境界。然後,在燃燈佛面前他發願要在未來成佛。燃燈佛預言他在未來會成爲佛陀叫做喬達摩。燃燈佛對集合在那裏的天人和人類宣布說這位妙智在未來會像他一樣成爲佛陀。那裏的天人和人供養花朵給妙智,未來的佛。
妙智之後就省察到底什麼是成佛的因素。他發現那些因素就是:
(一)布施,(二)持戒,(叁)出離,(四)智慧,(五)精進,(六)忍辱,(七)真實,(八)決意,(九)慈 和(十)舍。當他醒悟到這點時,大地都震動,每個在場的人都喊“薩度”,“薩度”。大地震動因爲這表示妙智能夠達到。
然後妙智省察他如何才可以完成以布施爲開始的每一個波羅蜜。對于布施波羅蜜他應該能夠,沒有例外的,舍掉他的東西和財産給別人。就像一個裝滿液體的水壺被倒轉過來,它所有內盛之水全部流出,相同地他應該給予全部。
就如其他的波羅蜜,布施波羅蜜中有叁個層次。那就是基本波羅蜜叫布施波羅蜜。第二是中等波羅蜜叫Dana Upaparami,和第叁是上等波羅蜜叫Dana Paramattha Parami。舍棄一個人外在的東西像財産等是布施波羅蜜。舍棄一個人身體的部分是中等波羅蜜。而舍棄一個人的生命是上等波羅蜜。
同樣的他省思持戒波羅蜜的培育。一頭牛就算在他冒生命危險的時候也會保護它的尾巴;如果它的尾巴被夾住,它甯願死也不肯因掙紮而弄傷了尾巴。同樣的一個人,應該保護自己的戒以達到波羅蜜的圓滿。一個瞎了一只眼睛的人,會好好地保護他那只好的眼睛。因爲如果那只眼睛也瞎了,它就會成爲一個盲眼的人。
一只鳥會在全部時間裏,好好地保護它的蛋。一對父母會好好地保護他唯一的兒子。同樣的一個遵守道德的人會好好地保護他的道德。在持戒波羅蜜也有叁個層次。如果一個人舍棄他外在的東西來保護他的戒這是基本波羅蜜。如果一個人舍棄他身體的部分來保護他的戒這是中等波羅蜜。如果一個人舍棄他的生命來保護他的戒是上等波羅蜜。
然後菩薩省思出離波羅蜜的培育。就像一個在監獄的人時常想要逃脫,同樣的,一個想放棄世俗生活的人會經常嘗試從中走出來,走出感官的生活。所以在很多世他都培育這個波羅蜜。在一些過去世他舍棄外在的東西來培育出離波羅蜜;在一些過去世他舍棄他身體的部分來培育中等出離波羅蜜;在一些過去世他舍棄他的生命來培育上等出離波羅蜜。
然後菩薩省思智慧波羅蜜的培育。他決意他會接近所有有學問的人,不管他們學問的深度,他都會問他們問題。就像去托缽的僧人不會分別這家是富有的家庭,這是窮人家庭,這是高等種姓,這是低等種姓來獲得缽食。他會到每一家去,不會挑選,不會分別。
同樣的,他會從向他人那裏學習來培育他的智能。同樣的在一些過去世他舍棄了外在的東西來培育此波羅蜜;在一些過去世他舍棄他身體的部分來培育此波羅蜜;在一些過去世他舍棄他的生命來培育智能波羅蜜就像Dhammasonda的例子。菩薩在一次的投生時是Dhammasonda國王。他舍棄他的生命來聽佛法。在那一世他圓滿他的上等智慧波羅蜜。
另一個是精進波羅蜜,或努力。菩薩省思精進波羅蜜的培育。就像一只獅子,獸中之王在一切姿勢中,無論是蹲伏、站立或行走都毫不退減精力,同樣的一個人在培育其他的波羅蜜應該持續性努力。同樣的在一些過去世他舍棄外在的東西來培育此波羅蜜;有時是身體的部分,有時是他的生命。
接下來菩薩省思忍辱波羅蜜的培育,或忍耐。就像大地,不對任何丟棄清潔或肮髒東西在它身上的人顯示愛或恨之相。菩薩同樣的省思,如果任何人侮辱他或打他,他應該耐心和不會對他們生氣。同樣的當任何人丟棄肮髒的東西進火堆;或者任何人丟棄肮髒的東西進水裏;或者當空氣吹在肮髒的東西上,火或水或空氣將不會生氣。
菩薩決意培育忍辱;在一些過去世他舍棄外在的東西來培育它;在一些過去世他舍棄他身體的部分;以及在一些過去世他舍棄他的生命,就像Khantivadi菩薩。Khantivadi是一位隱士。國王指示砍掉他的手腳,但是他沒有顯示任何憤怒。
另外一個是真實波羅蜜。菩薩決意他不會爲了外在的財産而說謊,或者爲了他的身體部分,或爲了他的生命而說謊。在輪回中,圓滿和培育他的波羅蜜的當兒,有時菩薩可能有些不善但他不曾說過一次謊言;謊言不曾發生。就如晨星,就算季節變異,它也保持平穩地在它的軌道運行,不曾背離它。同樣的一個人不應該違背真實。
真實可以被分成8個方面:
你看到什麼,你說你看到什麼
你聽到什麼,你說你聽到什麼
你感覺什麼,你說你感覺什麼
你知道什麼,你說你知道什麼
你沒看到的,你說你沒看到
你沒聽到的,你說你沒聽到
你沒感覺的,你說你沒有感覺
你不知道的,你說你不知道
至于決意波羅蜜,如果菩薩決意做一件善行,比如布施,他不會改變主意。如果他決意要做一些事,他不會改變主意不去做。決意要做某些事之後,他會去完成那個任務。就像大岩石山不會被暴風所動搖,而是穩固地立于原地,同樣的一個人決心去做善行時,他應該去履行它。有時菩薩放棄他的外在財産來培育決意,有時他的身體部分,有時他的生命。
在培育慈波羅蜜時,他決意對所有的一切,有平等的慈愛,不管他們是親愛的,中等的或敵人。就像水對所有來洗澡的人, 都給予他們清涼和爲他們清洗,同樣的他會對所有的一切顯露慈愛。
舍波羅蜜是以智慧把心保持平舍,不管是面對有利或無利的情況。有八種世間的情形名爲得與失,譽與毀,贊與貶,樂與苦。在培育舍波羅蜜時,當一個人面對得或譽,或贊或樂,他不應執著它們;以及當面對失或毀,或貶或苦他不應該因爲它們而生氣。就像這大地對全部丟棄在它上面的東西,不管是清潔或肮髒的,都不顯示愛或恨之相,就像一個人保持在平舍中。
因此菩薩在他之後的生命中圓滿了這些波羅蜜,有時作爲天神,有時作爲人類,有時作爲動物;有時這個波羅蜜,有時那個波羅蜜。但是他不曾有間斷過,他在隨後的生命裏都在圓滿這些波羅蜜。
在這裏我想提及關于Senaka Pandita菩薩,他在那一世圓滿他的智慧波羅蜜。
曾經有一個貧窮的老人,他爲了要賺錢,必須離開他的家和妻子,從一個地方遊蕩到另一個地方。賺到了錢財之後,他走在回家的路途中。因爲他肚子餓,便在一棵樹下休息,然後打開他的背包拿食物來吃。他吃了一些,留下打開著的背包,然後他去一個附近的溪邊喝水。正在那時有一條蛇,聞到面粉的味道,便悄悄地爬進他的背包裏去。那婆羅門回來後,沒有留意到那條毒蛇,就把背包關上然後帶走。
一個樹神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便說道:“噢,婆羅門,如果你回家,你的妻子會死;如果路途中你還逗留,你會死。”
那害怕的婆羅門不知道該做什麼。他不能明白那些話的意思。幸好碰巧那是月圓日,有很多的人集合在一起聽Pandit Senaka的教法。他是我們的菩薩。
那擔心的婆羅門去到禮堂,然後哭著請求Pandit Senaka幫助他。告訴了他全部的故事,當提到他如何打開他的背包,拿出他的食物來吃完它,菩薩馬上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他指示一個人拿一枝長棍子來打開那個背包。正在那時,躲在裏面的蛇慢慢地爬出來。人們迫使那條蛇出來但沒有傷害它,那貧窮的婆羅門就因菩薩的智慧而獲救。這是我們的菩薩其中一個智慧波羅蜜的故事。
波羅蜜是我們需要圓滿的善的素質,以便帶我們到解脫的目標。阿羅漢的弟子需要圓滿全部十個基本波羅蜜;一個辟支佛在解脫之前需要圓滿二十個也就是十個基本和十個中等波羅蜜。至于一個正等正覺佛他需要圓滿叁十個,也就是十個基本,十個中等波羅蜜和十上等波羅蜜。
因此在這裏,所有渴望證得涅槃的人,必須爲了未來的解脫而培育波羅蜜來證得阿羅漢或辟支佛或正等正覺佛。
我祝福你們有能力培育和圓滿這些波羅蜜,直到證得聖道聖果,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