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2): Anusaya 隨眠煩惱
法句經,第二十四品:貪愛品,第叁百叁十八偈頌
Yathāpi mūle anupaddave dalhe
Chinnopi rukkho punareva rūhati,
Evampi tanhānusaye anūhate
Nibbattatī dukkhamidam punappunam.
猶如根未受損而深固,被砍倒的樹還會生長,
如是潛伏的貪愛未斷,此苦即會不斷地生起。
各位信衆們,當佛陀在王舍城的街上托缽時,他念了這首偈頌。這偈頌來自法句經,第二十四品:貪愛品(tanhavagga), 第叁百叁十八偈頌。 簡單的意思是:
Yathāpi mūle anupaddave dalhe, chinnopi rukkho punareva rūhati 的意思是如大樹有很穩固無害的樹根。樹根深入土地和有許多分枝。如果有人砍掉了任何的分枝,它還是有再生的能力。這裏的大樹指的是森林大樹,不是棕榈樹。
Evampi tanhānusaye anūhate 的意思相等于隨眠煩惱,如隨眠的貪愛還會再生起。假設有一人培育了定力而只達到禅那,死後他會投生到梵天。如果隨眠煩惱還存在,他就還會再投生爲人或動物,就因爲這隨眠煩惱。
Nibbattatī dukkhamidam punappunam 的意思是他們還需面對一直再投生的痛苦。這裏的“他們”是指還有隨眠煩惱的衆生。
佛陀在教這的時候總共念了六首偈頌,包括這首偈頌。當時佛陀在托缽的時候看見一只小母豬。它在一堆垃圾裏。他的全身都被垃圾遮蓋著和有一股臭味。
佛陀看到後就微笑。當佛陀微笑時,他不像一般普通人的微笑。當他微笑時,他的牙齒會發出白色的光芒,他的身體也有光芒包圍著他。比丘們知道佛陀懂一些事情,就問佛陀爲什麼他微笑。然後,佛陀說:“你有看到這只小豬嗎?”他們回答說:“有,尊者。”“在Kakusandha佛的時代它是一個女人。他死後投生爲一只母雞。那時候它經常聽到比丘誦經。大多數時候比丘都誦關于觀禅的內容。有一天當它正在聽誦經時,有一只鷹飛下來抓起它,並把它吃了。
過後,這只母雞就投生在同一個地方的公主,名爲Upali。她在年輕時就出家和修習不淨觀(asubha)。有一天,她看到很多蟲在廁所裏,就修習不淨觀。從這不淨觀的修行,她證得初禅。在修習不淨觀,一個人只能證得初禅。她在入初禅時過世,然後就投生到梵天。她在梵天一段很長的時間,過了叁尊佛的出現,她都還在那裏。
隨後,她又投生在人間,成爲在印度Benares一位的財政的女兒。雖然她在那裏有做些功德,但她在臨終時惡業成熟,就投生爲小豬。佛陀進一步說她在未來會證得阿羅漢道果。佛陀在街上托缽時說了這些法。
當時佛陀教了剛剛我們導師在講座開始時所念的那首偈頌,就是:
猶如樹,雖被砍下,如果它的根深固和未受損,被砍倒的樹還會生長,同樣的,如潛伏的貪愛未斷,苦還會不斷地生起。
當時,很多人就在那街道上都生起悚懼心和證得聖道聖果。
不久,那小豬死了投生爲公主。那世過後,她又投生爲一個女人,在一個地方叫做Vannavasa。過後,她又投生在Benares。然後,又投身爲一位馬商的女兒。再下一世,她投生在錫蘭Anuruddhapura的一個富有的家庭裏。
過後,她又再投生在Anuruddhapura的另一個村莊叫做Bogganter的村莊。她的名字叫做Sumana。當時有些叛亂者住在那裏。因爲這個原因,她們離開那個村莊到另一個叫做Dighamundola的地方。
過後,她嫁給一個國王的臣子(叫做duthugami)。她們住在南部,名爲Mahapunna Gama 的地方。在那裏有個寺院叫做Kotipabbata 或是 Kotapabbata。那裏的住持(chief monk)是Atula尊者。
有一天,那位尊者到她的家托缽。這個臣子的太太就供養食物給他。然後,Atula尊者就告訴他的弟子們:“佛陀說法時所講到的那只小豬就是今天供養食物的那個女人。”她當時也聽到這些話,就感到羞恥。當時,她突然有能力知道她的過去世,也生起了想要修法的悚懼心。她把這些告訴她的丈夫和向她的丈夫請求允許她出家當比丘尼。
她在Pancabala Theri 出家爲比丘尼。那裏有很多修行很好的比丘尼。出家後,有一次她到Tissa-maharama聽佛法開示,那次的開示是講大念處經。在聽佛法開示的時候,她證得初果。
過後,她回到她的家鄉住在一間叫做Kallaka Vihara的尼師寺院。她在那裏聽了Asivisopama Sutta 的佛法開示。就在聽開示時,她證了阿羅漢道果。在她入般涅般時,她的周圍圍繞著很多的男女出家衆。那時,她用她過去13世的經曆來教導他們。她也進一步講解關于她的體悟。她問大家有任何疑問嗎?大家都說他們明白她的教法。
過後,她給了一個簡短的佛法開示,她說:“你們看到我的生命有時是人,有時是動物,所以應該培育好的修行以證得果位來克服這可怕無常的生命。那時,很多出家衆都生起悚懼心然後勇猛的修行。就在那天,她在非常有正念的狀況下入般涅槃。
所以我們這裏的全部人都不能預測我們將投身到哪裏,直到我們去除我們的隨眠煩惱。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應該時時累積善業。
我們要怎麼去除隨眠煩惱呢
我們應該以禅修來得到觀智。那你要怎麼禅修呢?
比如你以安般念作爲你的基礎業處。首先在修觀禅前,你需培育定力。在修定力的階段,你應把專注力放在鼻子周圍的呼吸上。在哪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應專注在呼吸的進與出。你也可在心裏重複的念“進,出,進,出”。
如果有很多妄念,那你應用數息的方法。當你吸進時,數一,當你呼出時,數一。重複的,當你吸進時,數二,當你呼出時,數二。就這樣繼續數到八。
如果重複的如此修行,你的定力會提升。當你的禅修成熟時,你可證得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當你成就了安般念,你可轉修觀禅。首先你辨識什麼是色法和名法。然後你辨識它們的因和果。從那裏你辨識它的生和滅。當你的無常,苦,無我的觀智成熟時,你可順序的證得聖道聖果直到阿羅漢道果。在阿羅漢的階段,隨眠已經去除,禅修者將不會再投生了。
所以,這就簡單的講解了一個人如何以修習安般念來去除隨眠煩惱。
我祝福你們,可時時累積善業和能夠修習佛法直到證得聖道聖果,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