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冊 佛法僧叁寶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法無高下,應機者妙」。佛陀說法,善于觀機逗教,應病與藥;佛陀敷設八萬四千法門,然而「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療治衆生身心疾病的良藥,正如百川彙歸大海,原同一味,只因衆生根機有利、有鈍,因此佛陀不得不開設權實之教,乃至有先後次第之別。例如將佛法分爲五乘,即是佛陀針對不同根機衆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設的修行法。

  

  所謂五乘,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陀依序爲人乘者說受持五戒法,可脫離叁途而生人道;爲天乘者說修十善法,可生天界;爲聲聞乘者說修四谛法,可脫離叁界而成阿羅漢;爲緣覺乘者說修十二緣起法,可脫離叁界而成辟支佛;爲菩薩乘者說行六度法,可越叁界二乘的境界,得無上究竟的成佛果位。

  

  換句話說,明因緣果報,輪回轉生,受持叁皈五戒,奉行十善法,這是人天乘者;明白生老病死的纏縛,對人世生起厭離,希求了生脫死,依四谛法修行,這是聲聞乘者;比聲聞乘利根,無須聞法,但觀十二緣起,即可靠自力覺悟,這是緣覺乘者;理解自己與他人同體共生,不但自求解脫,更發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衆生,積極修習六度,願爲衆生作馬牛,願拔衆生之苦,施予衆生快樂,這是菩薩乘行者。

  

  人天乘是戀世;聲聞、緣覺乘是出世;菩薩乘是入世而不戀世,出世而不獨善其身。五乘佛法以人天乘爲基礎,次第進趣于大乘而直達佛乘,所以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而佛陀出世的真實意趣,主要在化導衆生由人乘直入佛乘。行者若依五乘佛法循序漸進修行,必定可以證得與佛同樣的真如法身。

  

  此外,初學佛者想要進入佛法堂奧,亦可從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來實踐佛法。

  

  信:就是信仰的意思。《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人生的苦海裏,唯有依靠信仰的大願船,才能安然地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信仰的重要,如同樹木的根本一樣,依靠信仰爲根,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可奠定人生的根基,更能到達解脫的境界。所以《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發心學佛的第一步必須要皈依叁寶,這是信仰的確定。叁寶的功德無量無邊,若不皈依叁寶,則無緣受用。其次,從發心信仰到究竟證悟,尚有解、行的修學過程。

  

  解:就是慧解。《大毗婆沙論》說:「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智,增長愚癡。」信心具足之後,接著必須對佛陀所教導的一切義理,生起勝解。唯有明白佛陀所開示的教理,才能使信心更加堅固,才能由信仰産生力量。

  

  行:就是修行。佛經雲:「雖有多聞,不製煩惱,不能自利,徒無所用。譬如死人,著金璎珞。」有了深刻的信解之後,更要力行實踐;一個信解多聞而不能實踐佛法的人,如同死人穿上華麗的衣服,是毫無用處的。因此,學佛要「解行並重」。

  

  證:就是印證涅槃解脫,這是修行的最後目標,也是證悟的最高境界。在佛法中,修證是個人的工夫,他人無法替代分毫。有一分修證,就有一分體驗,如果只在理論上「說食數寶」,或是「人雲亦雲」,終難證悟,唯有透過實踐力行,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譬如牽引一匹饑渴的馬到水源處喝水,如果馬不開口,只有饑渴而死;同樣的,佛陀的一切言教,是引導衆生通往真理的羅盤,除了如是信解,更要如是行證,如此才能受用到甘露法水。什麼是不生不滅、遠離顛倒夢想的境界?唯有親自參證,實際修行,才能體悟。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修行實踐的依據。除了上述五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之外,戒定慧叁學的修行次第、聞思修叁慧的修行次第、止觀雙修的修行次第、四禅八定的修行次第、境行果的修行次第,以及五停心觀的修行次第等,也都是得度之道。這些修行次第都是爲了引導衆生從煩惱的此岸走向覺悟的彼岸,從黑暗的陰谷走向光明的大道,從汙穢的世界走向清淨的佛國,從迷執的凡愚走向解脫的聖道,一切衆生能夠如實奉行實踐,最後終能證悟得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