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冊 佛法僧叁寶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佛陀在正覺以後,想起救渡衆生的大事因緣,心自思惟道:「我所證悟的真理,  是與世人錯覺所見的相違。世人所沈迷的快樂,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五欲六塵,我了知是不實在的;我所證悟的真如實相,是世間的真理,但人們卻不能相信;我所正知正覺,與世人的偏邪私欲都是相違的。一切衆生都沈淪在貪瞋邪見的深淵中,怎麼了解這甚深微妙的解脫真理呢?我還是涅槃吧!」

  

  這時,天空出現大梵天神向佛陀敬禮祈求:「若無佛陀的真理之光,世間將永遠黑暗;若無佛陀的法雨甘露,衆生將無法解脫。請求佛陀本著救世的大願,傳播法音,讓迷途的衆生早日回頭,登上覺岸。」佛陀歡喜地接受天神至誠勸請,打消涅槃的意念,而以一生的光陰度化有緣衆生。

  

  由此可知,「佛出世爲一大事因緣」,即是爲使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使衆生破除無明煩惱,彰顯本具衆德,離苦得樂。因此,佛陀爲一切衆生說法,隨緣度化,不擇對象,不分貴賤,到處普灑甘露法雨,滋潤衆生枯乾的心田。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在四十九年佛陀弘化的生涯裏,最初直暢本懷,講說《華嚴經》二十一日,後因觀機逗教,又再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這是大會的宣講,至于對個人特別的教化,佛陀不知說過無量數次,感化無量數人。例如,爲愚鈍的「周利槃陀伽」說「拂塵除垢」,令其覺悟;爲擔糞的「尼提」開示佛陀教法平等,四姓皆可得救,允尼提出家;爲刻苦修行的「聞二百億」指示修行猶如彈琴,使其安心修道,開悟證果;爲「調馬師」說調禦衆生法,令其改往修來,受持五戒;爲「鴦崛摩羅」開導迷津,懾服其惡逆,令其忏悔皈依;爲「鬼子母」說愛子法,令其改心,成爲天下孩子們的保護者;爲阿阇世王的大臣「雨勢」說「七不退法」,令越只國避免一場戰爭;爲須達長者的兒媳「玉耶」說夫婦之道,令其悔改,作一佛化家庭的優婆夷。總之,佛陀的教示是苦海中的法船,接引衆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茲節錄數則佛陀的教化因緣及開示,以見佛陀的慈悲。

  

  一、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之爲「八風」,因爲八種順逆之境能動搖情緒,讓人心神不安之故。如何才能「八風吹不動」?在《法集經》中,佛陀說:

  

  能說空者,世間之法所不能壞。何以故?心不依止世八法故。何者爲八?而不依止于利衰等事,不生憂喜稱譏之音,而無欣戚毀譽二法,心不高下,于諸苦樂,不貪不厭,如是世法,不能破壞。

  

  二、人之異于禽獸者,在于人類能知能覺,能夠反省改過,懂得慚愧忏悔。《增一阿含經》卷九說:

  

  有二妙法,擁護世間。雲何爲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豬、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

  

  叁、忏悔,是佛教重要修行法門之一,有罪忏悔不僅可以消除罪業,並能增長善根。佛陀在《五分律》卷叁說:

  

  于我法中,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長善根。

  

  四、忍辱是對治瞋恚的最佳法門,忍的力量勝過一切拳頭刀槍。佛陀在《羅雲忍辱經》說:

  

  忍之爲明,踰于日月。龍象之力,可謂盛猛,比之于忍,萬萬不如一。

  

  七寶之燿,凡俗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爲寶,終始獲安。布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

  

  五、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佛陀在《增一阿含經》開示遠離人我是非之道,說:

  

  不毀謗于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谛觀正不正。

  

  六、好逸惡勞是人的通病,對治之道無他,唯「精進」是最好的針砭良藥。佛陀在《雜譬喻經》中舉出「精進報至」的故事說:

  

  昔有伎兒,作種種伎樂,從一富長者乞牛。長者了無與心,故語之言:

  

  「汝能如是勤作伎樂,晝夜不息,滿一歲者,我當與汝牛。」伎兒答言:「能。」複與主人:「能聽不?」長者亦言:「能。」于是伎兒聞是歡喜,一心作樂,叁日叁夜,未嘗休懈。長者厭聽已,即敕子弟牽牛與之。

  

  七、古人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又說:「知足常樂。」因此,世間上最富有的人,並不是擁有家財萬貫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佛遺教經》說: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爲五欲所牽,爲知足者之所憐愍。

  

  八、知恩報恩,是做人的根本。《優婆塞戒經》說:

  

  少恩加己,思欲大報;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九、佛教強調報恩,尤其重視孝道,因爲孝道是人倫之始。在《賢愚經》中,佛陀開示阿難:

  

  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

  

  以是功德,上爲天帝,下爲聖主,乃至成佛,叁界特尊,皆由是福。

  

  十、夫妻是五倫之一,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必然有一位「賢妻良母」。如何才是賢妻呢?在《玉耶女經》中,佛陀爲玉耶開示爲婦之道:

  

  作婦之法,當有五等。何謂爲五?一如母婦,二如臣婦,叁如妹婦,四者婢婦,五者夫婦。何謂母婦?愛夫如子,故名母婦。何謂臣婦?事夫如君,故名臣婦。何謂妹婦?事夫如兄,故名妹婦。何謂婢婦?事夫如妾,故名婢婦。何謂夫婦?背親向疏,永離所生;恩愛親昵,同心異形;尊奉敬慎,無憍慢情;善事內外,家殷豐盈;待接賓客,稱揚善名:

  

  是謂夫婦之道。

  

  十一、社會猶如一個大家庭,和樂安定的社會有待全民共同建立。佛陀在《無量壽經》說: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忌;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十二、世間上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朋友又有所謂的益友與損友。什麼是益友?什麼是損友?在《佛說孛經抄》中,佛陀說: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稱,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

  

  何謂如稱?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稱友也。

  

  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

  

  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十叁、「禮賢下士」是領導者成功的要素,「妒賢害能」則是失敗之因。

  

  在《四十二章經》中,佛陀說:

  

  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汙天,還汙己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

  

  十四、尊師重道,古來爲儒家所重。佛陀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對師徒之道尤有周全的指示:

  

  師弟之義,義感自然,當相信厚,視彼若己。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禮律,訓之以道;和順忠節,不相怨訟。弟之與師,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毀謗,慎莫含毒,小怨成大,還自燒身。

  

  十五、在佛經裏,布施喻如農夫耕田,好的田地能獲得豐收。同樣的,多布施給賢德之人,能爲大衆創造更多的福利,爲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四十二章經》中說:

  

  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 ,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

  

  十六、端正姝好,這是人人夢寐以求的美事。所謂「端正」並不單指色相的華美俊彥,而是包含從內在自然流露出來的威儀、莊嚴、安詳、自在。《法句譬喻經》說:

  

  所謂端正,非色如華,貪忌虛飾,言行有違;謂能舍惡,根源已斷,慧而無恚,是謂端正。

  

  十七、人人都希望有好名聲,然而美名令譽並非憑空而來,佛陀在《六波羅蜜經》說,想要獲得好的名聲必須做到:

  

  不說他人過,亦不稱己德,智照無自他,當獲大名稱。

  

  十八、財富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世間最大的財富不是黃金、鑽石,而是智慧、法財。佛陀在《正法念處經》說:

  

  寶物歸無常,善法增智慧;世間物破壞,善法常堅固。若有順法行,隨人百千世;雖種種寶物,不能至後世。種種財寶物,則可強劫奪;王賊及水火,不能拔法財。

  

  十九、世間事,由小可以知著,防微可以杜漸,因此切莫以善小而不爲,更不可以惡小而爲之。佛陀在《法句經》說:

  

  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爲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二十、在十法界中,人居于上升下沈的樞紐地位,而且由于人具有精進、憶念、梵行叁種特性勝過諸天,所以曆劫以來,諸佛都在人道中證悟成佛。太虛大師曾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學佛並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將人做好,離佛也就不遠了。怎樣才算是將人做好呢?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說有五種非人:

  

  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

  

  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

  

  綜觀佛陀一生說法的因緣,如《大法炬陀羅尼經》說:「爲利一切世間,淨世間眼,斷一切非道而出現也。」又如《法華經》所載:「我爲如來,兩足之尊,出于世間,猶如大雲,充潤一切,枯槁衆生,皆令離苦,得安隱樂。我爲世尊,無能及者,安隱衆生,故現于世,爲大衆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以一妙音,演暢斯義,常爲大乘,而作因緣。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恒爲一切,平等說法。如爲一人,衆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一切衆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于諸地。」

  

  佛法是世間的光明,是人類的救星。有緣得聞佛法,應如《大集經》說:「聞法者,對說法人作醫王想,作拔苦想,作說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說法者,對聽衆作勝解增長想,作癒病想。若說者與聽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紹隆佛位,常生佛前。」

  

  

《第一冊 佛法僧叁寶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