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十七章 四 谛

  真正的幸福來自于內心,不能以金錢、權力、榮耀以及征服來衡量,如果以強迫等非法手段獲取或誤用,乃至以執著的態度來看待這些世間之物,它們就會成爲占有者痛苦和悲傷的根源。

  ——那爛陀

  谛(sacca)就是真實之理,其梵語爲satya,意爲無可爭辯之事實。

  根據佛教,與衆生有關的谛理有四。(1)

  在《邊際經》中,佛說:

  “于此六尺長之身,及其思想相思惟,我說世界、世界之始、世界之滅,及導致世界之滅的原因。”(2)

  —在這獨特短文中,世界(loka)意指苦。

  這段意味深遠的經文講的就是佛的如實智見的四聖谛。無論佛陀應世與否,此谛恒存不變。佛陀向這迷妄的世界揭示了此真谛。它們不隨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因爲它們是恒常之理。佛陀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幫助,獨自覺悟此真谛。他自己說:“它們是前所末聞之法。”

  因此,“佛教是印度教的自然發展”這一說法是毫無道理的。

  我們雖然要承認。有些基礎學說通用于兩方,但這只不過是因爲這些學說共同存在于恒常理法之中。

  這些真理在巴利文中稱之爲聖谛(ariyasaccani)。之所以這樣,那是因爲,它們是由最偉大的聖者(ariya),遠離情欲的佛陀發現的。

  第一谛說的是苦(dukkha),在英文中,因缺少相應的等同詞,被途釋爲痛苦,傷惱。dukkha(苦)的感覺意爲難以忍受(du=難,kha=忍),作爲一個抽象的真理,dukkha(苦)爲du(可惡)和kha(空)之意。世界以苦爲支點,故可惡;世界無任何實體,故爲空。

  因此dukkha(苦)有可惡之空的意思。

  凡夫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聖者如實知見事物的本質。對聖者來說,有生皆苦。在此被虛幻之樂蒙被的人類世界上,聖者找不到任何真正的快樂。物質享受只不過是對某些欲望的滿足而已。貪求之物一旦到手即産生厭惡。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

  一切有情皆有生(jati),有生則有老(jara),病(vyadhi)以及最後的死(marana),沒有一人能幸免于此四種不可逃避的痛苦。

  希望受到挫折也是苦。我們不希望同所憎惡的人和事相聚,也不希望與所喜愛的人或事相離。但是,我們不能常常如願以償。我們不期待或欲求之人之物卻往往不招自來。有時候,這些意想不到,非喜好之境變得如此的忍無可忍,使人痛苦不堪。脆弱無知之人只好自殺,好象如此這般,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真正的幸福來自于內心,不能以金錢、權力、榮耀以及征服來衡量,如果以強迫等非法手段獲取或誤用,乃至以執著的態度來看待這些世間之物,它們就會成爲占有者痛苦和悲傷的根源。

  通常說來,感觀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而且僅有的快樂。毫無疑問,對這些遷流不定的物質快感的期待、滿足和回憶會給人帶來一種短暫的快樂,但是它們都是迷幻不實的假象。根據佛陀,無著(viragata)或超越物質享受更爲快樂。

  簡而言之,五蘊之身即是苦之因。

  我們應該謹慎地分析和驗證第一苦谛。此谛依有情衆生及其生命的各個方面而建立。這種檢驗使人恰如其分地了解真正的自己。

  苦之因爲貪或執著,這就是第二聖谛。

  《法句經》入第二百一十六偈言:

  欲生優,欲生怖,盡離欲,無憂更無怖。

  這種貪欲是一強大的潛在心力,它是絕大多數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這種大小不一的貪欲引導衆生往複輪回于此婆婆世界,迫使衆生執著于生命的一切形式。

  獲證一來聖果(sakadagami),貪的粗顯形式得以消減,在獲得不還聖果(anagami)時完全根除,達證阿羅漢(arahant)才能斷滅貪的細微形式。

  只有修刁佛陀所宣說的中道,才能根除苦和貪,從而達到涅槃至樂。

  第叁聖谛就是苦的徹底終結,即涅槃,爲佛教的至高理想。涅架是由全面消除所有形式的貪欲而實現。

  抛棄一切對外部世界的內在執著,衆生以法眼而見涅槃。(3)

  此聖谛必須通過修習八正道,即第四聖谛而了證。此無上聖道是通向涅槃的唯一捷徑。它避開兩個極端,即削弱智力的極端自我苦行,以及阻礙道德發展的極端自我享受。

  八正道:

  1.正見--samma ditthi

  2.正思維--samma samkappa

  3.正語--saSamma vaca

  4.正業--samma kammanta

  5.正命--samma ajiva

  6.正精進--samma vayama

  7.正念--samma sati

  8.正定--samma samadhi

  1.正見即對四聖谛的正確知見。換句話說,就是對自己的如實了知。正如《邊際經》所講,此谛理與人的六尺之驅相關。

  佛教的關鍵就是此正見。

  2.了了分明的正確知見導致清晰思維。因此八正道之二就是正思維。正確的意志,或正確的志趣都沒有能真正表達巴利文原意(samma--samkappa),正確的意念或正確的觀念也許更切原意,正思維可能是最合原意的等同詞了。

  由于缺乏更好的途譯詞語,samkappa可以被稱作爲最初效應(尋)的心智境界(vitakka),這一重要的精神境界消除錯誤的觀點和思想.促使其它附屬道德達至究竟。

  人的思維能玷汙或純淨自身,人的思惟塑造了個人的品質,駕馭一個人的命運。善思維趨于使一個人高尚。同樣的,惡思維導致一個人的墮落。有時候,一個念頭大可摧毀整個世界。

  正思維起著雙重作用,即去除染思惟,發展淨思惟。與此特殊關系,正思惟有叁:

  (1)Nekkhamma--舍離世間之樂或自私,對治執著、自私或占有。

  (2)Avyapada--慈、善、仁愛,對治嗔、憎或惱恨。

  (3)Avihimsa--無害、悲憫、對治殘忍或無情。

  這些善惡的能量貯藏于一切衆生之中,只要我們還是凡夫俗子,在任何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刻,這些染惡之力就會以驚人的力量顯露出來,一旦被全部鏟除,即得阿羅漢果,此人的意識之流得以圓滿清淨。

  在此迷妄世界中,執著和嗔恨,再加上無知是一切罪惡存在的主要原因。“貪欲是整個世界的敵人。由于貪欲一切罪惡得以接近有情衆生。當此貪欲受到某種因素的阻礙時,它就轉化爲強烈的忿恨。”

  一個人不是執愛悅人的外界,就是厭離可惡之物。由于愛執,人們沈灑于物質享受,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欲望。由于嗔恨,人們回避可惡之物,甚至不惜毀滅它們,因爲它們的存在就會引起惱怒。一旦人們因內在的如實之智抛棄了自我,那麼貪執和嗔恨就會自然消亡。

  《法句經》第二百五十一偈言:

  無火如貪欲,無執如嗔恚,無網如愚癡,無河如愛欲

  (1)、Nekkhamma,在攀登精神階梯的過程中,人們一步一步地放棄對物質快樂的粗細執著,正如成長的小孩逐漸丟開漂亮的玩具。作爲小孩.他們不能被要求具備成人的理解力,他們也不可能完全相信短暫快樂的無益。成熟後。他們開始明白了事物的真相,因而自覺自願地扔掉他們的玩具。當一個精神探求者,精進不息地修習禅定和靜慮.不斷向上奮進時,他認識到遲求低下的物質享受的無益,以及抛棄它們之後而獲得的幸禍、圓滿無著之法。“于此世界,無著爲樂,超越—切感觀樂趣亦爲樂”,這是佛陀最早教法之一。

  (2)、Avyapada,另外一種最難控製的感情就是惱怒、厭惡、憎恚和嗔恨。這就是巴利語所統稱的。它吞噬著發火者本人。同時也毀滅他人。巴利語Avyapada原意爲非惡意,它同對一切衆生無有分別之心,完美至上的慈愛和善念(metta.梵語maitri)相對。滿心流溢著慈愛的人不可能對任何人懷恨在心,正如母親看待孩子如同自己一樣,且不借自己的生命加以保護。精神道路的探索者追隨中道,慈愛爲本,自他平等。佛教的慈愛包容一切衆生,動物也爲其所攝。

  (3)、Avihimsa或karuna.無害或悲憫爲正思維的第叁種也是最後一種形式。

  悲憫是一甜蜜美德。她使高尚者的慈愛之心爲他人的痛苦而顫抖。同佛教的慈愛一樣,佛教的悲憫也是廣闊無限的,它不局限于同一宗教徒,同一民族,同一人類。有限的同情不是真正的悲憫。

  悲憫之人象花一樣溫柔,他無法忍受他人的痛苦。有時爲了減輕他人的痛苦,他甚至會犧牲自己的生命。每一個本生故事都很清楚的表明,菩薩致力于幫助痛苦和不幸之人,盡全力使他們得到幸福。

  慈愛母親的身口意總是旨在解救她生病孩子的痛苦。而悲憫就有這樣的特征,它具有難以忍耐他人受苦受難的屬性,它的體現形式爲徹底的無暴力和無傷害,那就是悲憫者表現出絕對的非暴力和無傷害。痛苦之人孤獨無助的情景是實踐悲憫的最好助緣。悲憫的至上圓滿就是消除一切形式的殘酷,悲憫的直接敵人就是殘忍無情,它的間接敵人就是一般的憂傷。

  佛教的慈愛對貧者或富者都有感召力;因爲佛法教導信徒要提高低賤者,幫助窮困者、需求者和不幸者,照顧病者,安慰痛失親人者,同情罪惡者,啓迪無知者。

  悲憫是出家在家佛教徒的根本原則。

  阿度斯黑克勒在談到佛教的無害時寫道:

  “印度的和平主義在佛法中得以徹底表現。佛教教導人們以無害對待一切有情。它甚至禁止在家信徒參與製造買賣武器,生産毒品和酒類産品,戰爭或屠殺動物等事。”

  佛陀這樣勸誡他的弟子:

  “于此,諸比丘,無論他人怎樣談論你,有理無理,正當非正當,禮貌或野蠻,理智或愚蠢,善意或惡意,諸比丘,你必須如此自我修習:我們的心應保持平靜,絕不口出惡言,心中常存慈悲,不養惡念,以永不沈落的慈愛心流攝護每一個人,由此而推進、我們應以持久、廣大、無邊、無量、無咳、無憎的慈愛照耀大幹世界。”

  擺脫了自私欲望,嗔恨,殘忍之人的生活圓滿安樂。他們的內心流溢著無我、慈悲的精神。

  這對自己和他人都實在是一可喜可賀之事。

  3.由正思惟而産生正語,去除謊言、謗言、惡語和绮語。

  致力于鏟除自私貪欲之人,不可能爲了任何自私目的或意圖而放縱于謊言或毀謗。他誠實,信得過,不斷發現他人的善美,而不是欺騙、誹謗、譴責或分裂其同事者。無害之心生慈愛,不可能引發首先貶低自己的品德,然後又傷害他人的惡語。他所說之言不但真實可靠,甜蜜動聽,而且有善益,有意義。

  4.接下來就是正業,戒除殺、盜和邪淫。

  此叁種惡業是由貪欲、嘻恨和無明而産生。當精神探求者的思想逐步消除了這些因素時,染汙習俗則得不到顯現。他將不會以任何借口進行殺盜。心靈的純潔將使他過著清淨的生活。

  5.身口意叁業清淨之後,一個精神追求的在家居士將致力于淨化自己的生活,遠離五種生活方式,即販買武器、販買人口、出售肉食--旨在屠殺飼養的動物,買賣酒類和毒品。

  虛僞之行被認爲是出家人的邪命。

  嚴格的來講,從阿毗達磨的角度說,正語、正業、正命是指叁戒(virati),而非相對應的善德。

  6.正精進包括四個方面:

  已生之惡令消除,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

  在八正道中,正精進占很重要的位置。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而不是僅僅地旺依他人,或供奉祭祀,一個人才能得到解脫。

  一個人身上有罪惡的垃圾堆,亦有善德的貯藏所。通過努力,他清除了垃圾,培植了善德。

  7.正念是對身,受,思,意根進行不停的意念。

  對此四事的意念趨于消除欲望,以及所謂的快樂、恒常、不死之我等錯誤概念。

  8.正精進和正念導引正定,即製心一處。

  以滲透智觀,一心不亂作爲一種強大的助力,使人如理知見事物實相。

  于此八正道中,第一二合爲智慧(panna),叁四五爲戒(sila),最後叁個爲定(samadhi)。

  戒:正語

  正業

  正命

  定:正精進

  正念

  正定

  慧:正見

   正思維 

  根據修習次第,戒定慧爲修道的叁個階段。

  嚴格來說,從圓滿方面講,這些構成八正道的因素,意味著八種心智素質(cetasika).它們共同存在于旨在趨證涅槃的四種聖意識(lokuttara)中。

  它們分別是慧根(panindriya),尋(vitakka).叁戒(virati),精進(virya),念(sati),製心一處(ekaggata)。

  所有這些代表了解脫的追尋者努力進取解脫的心態。

  [注]

  (1)見第六章。

  (2)《相應部》,第一品,第62頁,參照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86頁。

  (3)見第33,34章。

  

《《覺悟之路》第十七章 四 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